登录
教学设计

学堂乐歌(该教学设计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

发布日期:2018-09-24 17:00:05     来源:majunyan

高中音乐鉴赏《学堂乐歌》案例分析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俊燕 

江苏省江阴市音乐教研员 朱华琴

 

   】本课,巧妙地将往届学生的创作歌曲与教材中可创造性素材相结合,通过参与创作和演唱学生自己的作品、尝试创作等操作性强的音乐实践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本课是本市组织的“名师送教下乡”的“示范课”,受到同行热捧,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关键词   有效性   学堂乐歌   填词创作   新学堂乐歌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新音乐歌声初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进而认识和了解我国近代早期专业音乐创作的一些情况。 “学堂乐歌”是第一节,教材原意用一课时上完,主要认识上世纪初,以填词为主要创作方式的代表人物李叔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其后就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萧友梅与黄自”(也是一课时)了解专业音乐创作的相关知识。

由于学堂乐歌时代是继中国古代音乐之后,中国现代音乐的开端,对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故认识学堂乐歌时代的李叔同和沈心工及其代表作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李叔同为其它歌曲旋律填词的音乐创作手法,高中生可以效仿学习,是发展和提高学生创造力的好机会。故笔者将原定一课时的“学堂乐歌”内容,扩展为两课时,本设计为第一课时。旨在引导学生敢于创作,尝试创作,并初步学会创作;下一课时,学生唱自己的作品,教师逐个点评,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和用音乐的形式倾述心声的机会;同时,在潜移默化的创作活动中,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并将此次的作品和演唱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

【设计思路的有效性】

1、对音乐的感悟和创造是人类所特有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高中生尝试音乐创作是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是发掘创造性潜能的过程和手段。

2、有效地降低了“创作”难度。本设计,将“创作”这个难点,分三个梯度实施:从引导学生聆听、分析学堂乐歌;到判断、试唱学哥学姐创作的填词歌曲;再自然过渡到,创编自己的新学堂乐歌。从而激发创作热情,发展创造潜能。

3、学生喜欢听赏自己同学的作品,这是最好的教学资源。这是把握鼓励学生以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思想情感的最好时机。他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1、认识、了解“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李叔同和沈心工。

2、通过聆听、跟唱等方式,感受和探讨四首学堂乐歌所反应的时代思想和创作特点。

3、通过填词、试唱等音乐实践活动,激发创作热情,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音乐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了解“学堂乐歌”及其代表人物李叔同。

教学难点用填词的方法创作“新学堂乐歌”。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填词歌曲《校园夕歌》。(设计意图:1、创设情境。营造“学堂乐歌”教学氛围;2、渗透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校园夕歌》与下一环节将要欣赏的《祖国歌》为同一位作者李叔同,且都选用同一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而成,为后面的填词教学做铺垫。)

一、师生唱《校园夕歌》,学生说歌名直接导入

师:刚才课前播放的歌曲是初中学过的,有谁知道它的歌名?

生:《校园夕歌》。

师:知道是谁的作品吗?(设计意图:一开始就面向全体学生,集体参与;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生:(应该会,但有可能少数人不会。)

师:《校园夕歌》是我国清末明初时代李叔同创作的填词歌曲。怎样理解填词歌曲?

生:(可能会,可能不会)

师:填词歌曲,就是歌曲作者为别的歌曲旋律上新词,表达填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我国清末明初,也就是上世纪初,学堂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之一。

那么什么是学堂乐歌呢?请把书翻到第179页(设计意图:因文字简短,易学;又有前面的铺垫;可直接问答)

对话

请告诉我什么时候(清末民初)、什么地方(新学校的乐歌课上)唱的歌曲叫着学堂乐歌?请用一句话概括。

生:清末明初,新学校的乐歌课上,唱的歌曲叫学堂乐歌。

师:知道我国在建立新学校以前,旧的教育模式是怎样的吗?

生:(私塾教育。)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再请欣赏李叔同的另一个代表作品——《祖国歌》。请把书翻到第178页。(设计意图:自然过度到选用的教材内容,用好教材资源;相同的旋律不同的词,进一步感受填词的创作方式。)

二、欣赏李叔同另一首填词作品:

(一)带着问题聆听《祖国歌》。鼓励跟唱。

问题:

1、《祖国歌》所表达的内容?(歌词以精炼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

2、这首歌曲熟悉吗?

师:《祖国歌》与课前播放的《校园夕歌》的旋律是怎样的?

生:相同的。

师:《祖国歌》和《校园夕歌》都是根据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而成,所以听起来亲切,唱起来上口。

(二)探究活动

师:为什么唱起来上口?它的节奏有何特点?

生:(可有目的地唱一两句,请学生进一步感受:“一字一音”,且不多变的节奏特点。)

3、词中仍有文言文的影子,请举例

生:(如感叹词呜呼三次出现。)

小结:当时的中国还很缺乏现代作曲人才,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拿来”外国的曲调填词。这些曲调,主要来自日本,还有一部分是从日本转道而“拿来”的欧洲民歌。《送别》就是一个典范。此外他还著有《西湖》、《春景》。

《祖国歌》和《校园夕歌》是为数不多的采用民间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的创作方法——给熟知的旋律填词。)

连接语:那么学堂乐歌是不是完全都是填词歌曲?也有少数创作歌曲。沈心工就是我国学堂乐歌时代自己谱曲最早的作者,《黄河》是最有影响的优秀作品之一。也是最早使用白话文写作歌词的作者。(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学堂乐歌除填词外,也有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原创作品。)

三、欣赏沈心工作品:《黄河》

第一次聆听《黄河》

1、了解歌曲内容?(富国强民)

2、感受音乐情绪?(坚定激昂 铿锵有力)

第二次聆听《黄河》

3、分析歌曲结构?(两段体结构:第一段着重描绘自然景象。旋律:在中低音区,有一种悲壮萧瑟的意境。节奏:紧凑、一字一句,附点多用;第二段旋律进入高音区,高亢激越、点明主题。表达了炎黄子孙誓不战胜终不还的爱国激情。节奏:先紧后宽,对未来充满信心。)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我国学堂乐歌时代最早的原创歌曲沈心工的《黄河》,进一步了解学堂乐歌的主题内容,初步认识学堂乐歌的社会功能;锻炼和发展学生感受、理解、分析和评价音乐的能力,提高音乐审美素养。)

四、讨论小结(出示电子板书):

            你都了解了吗?

一、什么是学堂乐歌?

二、学堂乐歌时代代表人物?

及代表作品?

三、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创作特点?

设计意图:集体复习和总结学堂乐歌相关知识;检查学习效果,以便查漏补缺;为后面的创作活动做知识和方法的铺垫。

五、探究学堂乐歌的艺术价值?(出示电子板书)

1、对当时的社会改革发挥了

宣传教育作用。

2、集体歌唱形式,为以后的

群众歌咏活动奠定了基础。

3、西方音乐及其相关文化

得以在我国传播。

4、是中国现代音乐的开端。


连接语:

师:上世纪80年代的《校园的早晨》、《外婆的澎湖湾》、《童年》等校园歌曲流行至今;

本世纪08年女作曲家谷建芬(代表作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烛光里的妈妈》等),为唐诗谱曲,在中央电视台掀起一个以小学生为主体的新学堂乐歌运动。

今天,我们学习李叔同的创作方式,为自己喜欢的歌曲旋律填词,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我们自己的“新学堂乐歌”。说不定她会成为新时代的校园歌曲。(设计意图:激趣。)

六、音乐创作活动

为了降低创作活动的难度,将创作难点化解为三个梯度:教师歌唱往届学生的填词作品→出示往届学生词作和歌名,学生判断并试唱→尝试独立创作。(设计意图:循序渐进的分步式教学,将教学难点分化,水到渠成地达到尝试创作的教学目标。)

1、教师拿出往届学生填词歌曲作业稿:唱《会学才会赢》。并告诉学生这是学哥学姐的作品。(旋律源自《爱拼才会赢》,高一7班 杨智迪)(设计意图:用学生的作品做示范,是最亲切的教学资源,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创作信心;激发创作热情。)

2、出示电子板书(一首往届学生的词作和两首原创歌曲的歌名,旋律分别源自《欢乐颂》和《隐性的翅膀》。)

师:这也是往届学哥学姐的词作,请试唱一下,看用哪首歌曲旋律比较合适?(设计意图:通过词曲搭配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感受什么样的词,合适什么样的旋律,用实践活动代替说教。学生很有兴致。)

然后集体试唱。

唱一唱:《隐性的翅膀》还是《欢乐颂》的旋律            

即使现实是面灰墙     

也要勇敢闯一闯          

每次挑战都不一样

不能丧失了希望   

告诉自己你要坚强


智慧勇敢追求梦想

总有一天能飞翔!

 

(创设意图:⑴直观地感悟,什么样的旋律合适表达什么样的情感;⑵初次创作的乐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⑶在探究性地、开放性地学习方式过程中,提高音乐艺术审美素养;⑷学生唱得非常起劲,不用动员就积极参与,而且是全班集体参与,很专注;⑸再次为独立创作做铺垫,。降低“创作”难度。)


3、唱另一首已判断过的学生作品:

 

《我勇敢的梦》

(旋律源自《隐性的翅膀》)

高一15 张娇

我的梦  总是勾起回忆里的伤


我的梦  偏偏充满了成长的迷茫

梦醒后  翻开日记本写下愿望

思绪在  指尖徜徉

我知道 忘记 年幼时候的悲伤

现实中每天阳光多明亮

我知道 按上 翅膀就能够飞翔

挥洒这年轻活力与张扬

勇敢的梦想 告诉自己要坚强

有一丝希望

催促着——成长!


七、独立创作活动:

1、师:《送别》这首歌,大家都会唱,知道是谁的作品吗?

(有的学生知道,有的不敢肯定)

师:准确地说,是李叔同填词,美国人作曲。旋律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日本人用它的旋律填写了日本歌词《旅愁》。清末明初也就是上世纪初,我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李叔同又把《旅愁》翻译成中文,后来又填上了这首——写尽人间离愁别绪的《送别》歌词。很快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学堂乐歌”之一。70年代拍摄电影《城南旧事》,此曲作为主题曲,至今久唱不衰。

2、请为《送别》的第一句或前半部分旋律填词,并唱出来与大家分享(提醒歌词押韵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为基础好的学生而设计。由于在现场短时间内要写好歌词有相当的难度,有可能做好,有可能做不好。做好的大加赞赏,同时起积极地带头作用。没人做好也没关系,安排的有拓展环节,课后继续做,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学习填词创作的基本技能,和独立创作的可能性。事实上每个班都会有人完成,极大地鼓舞了全体学生的创作热情。欢迎原创。)

八、拓展:给喜欢的歌曲旋律填上新词。欢迎原创。

结束部分

师:音乐是时代的产物,反映时代的心声。给自己喜欢的歌曲填上新词,记录今天的时代精神,表达自己的心声,表现身边的美。

欢迎原创。提倡音乐基础好、识谱能力强的同学,向沈心工学习,根据以前学习过的音乐创作手法,尝试原创。如“鱼咬尾”、“换头和尾”、“和尾换头”等。

(要求每个人都创作,写好后,教师安排类似“作品音乐会的方式”唱给大家听,作为阶段性考核成绩。个别学生若不愿自己唱或自己唱不了,也可自己创作,请人幚唱。但作为作者,得讲创作背景或简介创作内容,这同样是审美和表现。)

 

【课后反思】

1、欣赏和歌唱同学的创作作品,学生听得很专注,唱得很起劲,非常投入。由于贴近学生生活,所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冲动,增强学习兴趣和创作信心。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如往届学生的词作作业,包括学生没有回答出的问题,课外音乐信息(谷建芬的创作作品、台湾校园歌曲)等。

2、教师唱学生的作品,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师生共同营体验、表现和创造音乐,营造快乐、和谐、健康的审美情境与课堂氛围,学生充分地享受到了审美愉悦。并在提前预设的“判断和搭配音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把握音乐中旋律与歌词的和谐美,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本课,从引导学生探究学堂乐歌的内容特点、创作特点入手到唱学哥、学姐的作品为“诱饵”;再到模仿创作“新学堂乐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顺理成章地、自然而然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省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4、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本课,电脑最大的用处只有两个,一是用电子板书替代教师现场板书,节省时间。因为要出示作为示范的学生的词作;二是音乐的播放器。

5、在课的最后,可在面向全体学生“填词创作“的基础上,鼓励音乐基础好,识谱能力强的个别学生向沈心工学习,根据以前学习过的音乐创作手法,尝试原创。如“鱼咬尾”、“换头和尾”、“和尾换头”等。

6、在第二课时的“作品演唱会”上,有一位学生提醒学生不能用《国歌》旋律填词。

7、笔者任教学校是国家级示范高中,省级重点高中,每届都有很多好的作品。本教案,笔者在“送教下乡”时,在其它学校也上过,效果也很好。实践证明,创造性地教学100多年前的歌曲,学生并没有感到过时,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资源,只有创造性备课,才有创造性地上课,才有可能给我们的学生创设表现和创新的平台和空间。

8、创造、创新是事物发展的硬道理。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次课程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发展。如果说,新课标、新教材是课程改革的原创作品,那么,音乐教师用教材的过程,就是二度创作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三度创作;如同创作音乐是一度创造,欣赏音乐就是二度创造一样。

 

 

 

地址:江苏省江阴市人民中路135   邮编214400

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马俊燕   电话:13812599786

      邮箱  [email protected]       投稿时间:09420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