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教学设计

西南风情(周琳)

发布日期:2017-12-07 09:49:41     来源:miaolijun

[教材分析]

由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的广西彝族风格浓郁的《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了彝族人民赶圩归来时欢乐、幸福的心情。歌曲为五声羽调式、单乐章结构,节奏密集而富有弹性,旋律活泼、跳跃,上行与下行交替,四个乐句末尾落在主音或属音上,突出调性色彩,并反复采用了彝族特有的衬词啊哩哩,使民族特色更为鲜明而富有情趣。此歌曲不仅作为独唱歌曲受到人们的喜爱,还由孙宝林编配为合唱而得到更为广泛的演唱和欢迎。

[设计思路]

《西南风情》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琳琅满目,多姿多彩,但是在有限的一两节课内,不可能把西南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讲得面面俱到,因此,我认为本单元的内容在备课时应该重新整合,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进行教学。如本节课我以歌唱教学为重点,又以西南的歌、舞、乐的欣赏为辅,多方位多层次地让学生感受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

课型: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学唱《赶圩归来啊哩哩》,让学生了解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特点,并能让学生产生兴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增强继承优秀文化的意识和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感情。

2.能够用和谐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二声部合唱《赶圩归来啊哩哩》。注意各声部之间的音响均衡和谐,既要独立唱准自己的声部,又要和各声部融合统一,默契配合,体会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培养学生协调能力及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歌曲的二声部合唱以及引导学生对歌曲做出不同的艺术处理。

[教学难点]

感受和体验西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什么水面打跟斗》。

一、导入

教师双手围成喇叭状,放置嘴边拖着长长的音调喊:“同学们,开始上课啦。”

在学生惊讶的表情中教师继续:“你们准备好了吗?请用同样方式告诉我。”

师:你们知道这种对话方式叫什么吗?

在祖国的大西南,“歌仙”刘三姐的动人的民间传说一直流传于壮族百姓之中,也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我国的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这片面积不大的国土上星罗棋布地分布了30多个兄弟民族,从而构成了这一地区五彩斑斓,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这里,山美水美歌舞更美。今天,就让我们跟着音乐去共同领略这多姿多彩的西南情韵。

[设计意图]

音乐将学生带入到美好的情景之中,为本课创造艺术氛围。教师引导学生对歌式导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起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欣赏

侗族大歌《五月蝉虫唱得好》

[听一听]

首先,我们走进贵州的黔东南、侗族居住的地方来看一看。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这正是今天我要让大家认识的。

在侗家山寨里,到处可见这样千年的古榕。这些倔强的生命所造就的离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同学们也一定会从中体会到这个民族别样的风情吧。让我们来听听姑娘们的歌声吧

1. 师: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说说该民歌的表演形式有何特点?

表演形式:①无伴奏 ②无指挥 ③演唱形式为合唱

2. 师:多声部演唱时,高声部一般由几人演唱?出现在低声部之前还是之后?(回答这个问题时可让学生再仔细聆听片段。)

生:好像只有1人,出现在低声部之前。

师补充:这就相当于“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而侗族则称为“众低独高”。

3. 师:你们认为主旋律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低声部

4. 师:一般我们听到的合唱主旋律是出现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

生:高声部

师:这就是该民歌的特色。在侗族,高声部是派生出来的,是树岔,低声部才是主杆。所以,主旋律出现在低声部。

[设计意图]

通过一系列有层次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侗族大歌的特色。

5. 完整欣赏《五月蝉虫唱得好》让同学们说说歌曲的音响特点。

音响特点:高亢明亮、自然朴素(课外延伸:原生态唱法),声部此起彼伏,造成了一幅很热闹的景象,表达了夏日来临,蝉争鸣的欢跃气氛。

[设计意图]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感悟音乐离不开聆听,只有多听才能了解音乐的真正内涵和美感。本环节通过完整欣赏全曲,让学生在了解侗族大歌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民族风情。

[讲一讲]

6.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7. 师:侗族大歌这种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会在哪些地点演出呢?

鼓楼(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故“侗族大歌”又被称为“鼓楼大歌”)、戏楼、吊脚楼等。

8. 师:从音乐角度来分,侗族民歌可分为“单声歌”和“多声部歌”两大类。侗族民间男女青年歌队演唱的多声部歌叫侗族大歌。

特点:侗族大歌是世界上十分罕见的,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的一种多声部(众低独高)、无伴奏、无指挥、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

师:说到这里,老师还想插入一个题外话(一直以来,世界音乐界认为中国没有多声部和声艺术,复调音乐仅存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侗族大歌被中国著名音乐家郑律成偶然发现。1986年贵州侗族合唱团赴法国演出引起轰动,音乐界惊叹这中国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从此扭转了国际上关于中国没有复调音乐的说法。)

[设计意图]

插入题外话的目的是激起学生的自豪感。

三、歌曲教学《赶圩归来啊哩哩》

(一)欣赏汤灿演唱的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片段,思考:

1. 歌词有何特点?(衬词啊哩哩,使歌曲的民族特色更为鲜明而富有情趣。)

2. 歌曲的节奏和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造成了怎样的效果?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场景?

(十六分音符的多次运用使得歌曲节奏密集,富有弹性;旋律高低起伏形成对比,两者使得歌曲更为生动,活泼;生动地描绘了彝族人民赶圩归来时欢乐,幸福的心情, 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歌唱的天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会使欣赏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更好更多地感受音乐传递的各种信息。

(二)发声练习:

1. 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这首歌的哪一句最好听,而且最好唱?生:啊哩哩......

2. 师:好吧,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先把这一句好好练练吧......

歌曲的后两句:啊哩哩 啊哩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

3. 教师分别给男女生做示范,并提出要求:

唱歌要有哈欠,多运用假声,声音的位置要唱在上腭的上方,不能让声音掉下来。

[设计意图]

发声练习是歌唱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音乐课堂中,应尽量把发声练习悄悄地编织到歌曲的某一句的教学中去,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枯燥的发声训练,同时又练熟了这个乐句,这样就可以较好地解决音乐课中技能与审美相矛盾的问题。

(三)歌曲两个声部的教学

1. 带领学生演唱第一第二句,完成一声部教学。加强2 6 5 6 5 4 2 2处的训练。

2. 二声部教学:

A.唱熟第二声部的乐谱及歌词 (横向)

1232 3 1232 3 |2 4 3 6 12 2 2 |,强调2 4 3 6 12 2 2|这一小节的训练。

B.两声部轮唱对比:

一声部 3565 6 3565 6 | 0 0 0 0 |

二声部 0 0 0 0 |1232 3 1232 3 |

一声部 2 6 5 6 54 2 2 | 0 0 0 0 |

二声部 0 0 0 0 | 2 4 3 6 12 2 2 |

C.两声部合唱

[设计意图]

A练习为第二声部的横向练习,易于掌握偏音“4”的音准。B练习为加强两声部在合唱时音准的稳定所作的纵向对比练习。

如在最后合成时还是不够顺利的话,可以再进行AB练习反复的训练。另依照各班学生的音乐素质的差异,也可以让教师代唱二声部,重点集中在让学生感受二声部的效果。

3. 思考:谈一谈二声部加入以后歌曲的音响效果有了怎样的变化?

(四)引导学生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1. 第一第二句的处理:

第一句2161 66 33 3·5 | 2161 66 33 3 |的第一拍为强拍,第四拍强调“3”音。

第二句按强弱规律演唱

2.第三第四句

对比:歌曲高潮处的每个“啊哩哩”处渐强, 并强调第三个字“哩”。

“赶圩归来啊哩哩”作弱处理,最后在上扬的“6”音的“哩”做突强处理。

连音与断音:啊哩哩啊哩哩(连音)

赶圩归来啊哩哩 (断音),要求咬字清晰 富有颗粒性

3.速度的变化:第四段的第一二乐句作稍慢处理,后两句回原速。

4.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

这首歌唱同样的曲调要反复四次,不免显得单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式演唱,力求表现得更为动听,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也增加了学生对歌唱的兴趣。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接触了祖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音乐作品,但相对于浩瀚的西南音乐文化来说这还只是杯水车薪,希望同学们有机会能更深入地通过音乐去了解多彩的西南,感受那里特有的民族风情!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