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中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缪丽君)
发布日期:2017-12-05 15:34:39
来源:miaolijun
师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传统的师生关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为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深入实施音乐新课程、促进学生主体发展,我们于2006年3月,向江苏省教育协会申报了“音乐教育中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这一教师专项研究课题,自被批准立项起至今已研究了四年时间,取得了预期的成果,现提出如下结题报告,请予审议。
第一部分 工作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育中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是以新课程的实施为依托,在中学音乐教学中(主要是课堂教学,也包括学生课余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一、研究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以下过程:
1、设计申报(2006年3月——2006年5月)
⑴成立课题组,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
⑵进行理论学习,分工合作,收集资料。
⑶撰写研究方案,参加开题论证。
2、实施研究(2006年3月——2009年3月)
⑴制定具体研究计划并实施具体研究工作。
⑵召开相关的座谈会,进行个别交谈、问卷调查等。
⑶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中去研究、探索和实施方案。
以行动研究法实施课题研究,每月至少开展一次课题研究活动,以行动研究法实施课题研究,具体分四个阶段:
2006年3月——2006年8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2006年9月——2007年2月,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2007年3月——2008年8月,“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与实践;
2008年9月——2009年3月,课题研究的总结与提升。
3、中期评估(2009年4月——2009年5月)
进行阶段总结检查和总结,调查和改进阶段研究工作,接受专家的中期评估验收
4、结题鉴定(2010年9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接受课题鉴定专家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⑴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收集与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接受课题鉴定专家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⑵形成系列教案和论文。
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接受课题鉴定专家组的终期评估鉴定。
二、具体实施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根据研究的工作进程,着重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落实上下功夫,重点在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得以具体体现。
1、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2、为了进一步提高课题组研究人员的研究能力,课题组负责人按照省教育学会要求,积极参加省级课题负责人相关学习、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并对课题组成员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传达和指导,提高他们课题研究的能力。
3、为了切实加强课题组研究人员的学习,订阅国家核心期刊《中国音乐教育》等杂志。
课题组要求研究人员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自身学习,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负责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指导,提供课题研究学习资料,促进课题组之间的研究成果交流,推动课题研究工作的深入进行。
4、方案实施中做好:
①积极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
②广泛调查研究
③做好总结鉴定
④做好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一以贯之
5、把握好五个原则:
① 情感性原则
音乐是情感艺术,音乐能更直接更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审美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教育,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②体验性原则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音乐是体验的艺术。音乐创作、表现和鉴赏都离不开人的亲自参与和体验,音乐教学过程应是一个在教师启发和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体验音乐的过程,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音乐教学。
③ 形象性原则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和感染受教者,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形象性原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形象性是音乐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所创造的音乐形象,具有声态、情态、形态、动态等一系列形象化特征。音乐审美教育正是借助这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引发和感染受教者,在音乐教学中贯彻形象性原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④愉悦性原则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因此,保持学生的良好心境,使其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的之一。
⑤审美性原则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音乐教学环境的审美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听觉环境和视觉环境的优美,二是两者间的和谐,这是创造良好音乐教学气氛和情境的外部条件。
6、为让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们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1)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研讨活动,将课题研究与教研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利用教研活动,加强教育理论学习,以新课程关于师生关系的理论论述指导课题研究,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科研理论水平,用以指导课题实施。
(2)开展课堂教学专题观摩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策略。
我们将音乐课堂教学按其类型,分为综合课、音乐鉴赏课、合唱选修课、舞蹈选修课、民乐合奏等课型,对于每一个课型,均专门确定课例,进行教案设计、教学实践的PK,以此探索。
(3)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积累“音乐教育中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的成果经验。我们对教学研究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每位课题研究的开课者,事后均对自己的教案认真修改,作为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总结出较高质量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对课题研究及时进行了总结。
由于课题研究的内容切合教学实际,课题研究的措施扎实,该课题的研究实施确实对我校的音乐教学和校园音乐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经过四年的努力基本上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
第二部分 成果报告
有关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界定、研究目标、理论依据和操作要点已在《课题研究方案》中有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述。下面仅就经过几年的研究,该课题获得的研究成果作初步的总结。
一、对课题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1、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这一崭新理念的提出,顺乎时代潮流,顺应国情民意,必将带来中华民族繁荣昌盛、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大好局面。学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之一,而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实现这一宏伟育人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社会的主体应该是和谐的人,而培养和谐的人需要实施和谐教育。和谐教育与激励教育、创新教育、愉快教育一样,都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相统一的实际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2、实施和谐教育,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教育的前提。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地位平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师生之间心理相容、心灵沟通、互相关爱、相互合作的结果,更是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环境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这一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3、音乐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必须是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艺术不能容忍说教,审美不能依靠灌输,施教者与受教者凭借音乐审美媒介交流审美信息。建立良好教与学的关系的关键在于施教者,音乐教师应把情感的纽带首先抛向学生,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音乐课堂便成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音乐将长久地留在学生心中,成为其心灵里美好的东西。音乐教育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音乐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探求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音乐教育教学更有效,学生的身心发展更健康。
4、在新课改中,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已经受到关注和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究,但仍要进一步深入下去。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具有熟练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得当的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也是新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核心理念。如何在音乐新课程背景下,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构建起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每个音乐教师在工作实践中去不断地去研究、探索,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要更自觉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自己的音乐教学水平与技能,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科研,把自己打造成为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
二、对要达到两个基本目标有了更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1、音乐教育是一种音乐文化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通过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进一步激发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使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更有成效,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这是一种反映在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上的具体目标。
2、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食粮,人们之所以需要它,是因为它能够给人以愉悦,能使人在精神上产生美感。通过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使学生在良好的心境中,充分感受音乐的愉悦,这既是音乐教学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后取得显性成果
三、课题研究后取得显性成果
课题研究以来,通过研究对课堂教学改革所起的积极作用,对教师成长、教师专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十分明显,成效显著,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为了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负责人缪丽君老师2006年申报无锡市教师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回归学生主体需求的音乐教学策略研究》,此课题的着重点使为省课题“音乐教育中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研究,经过三年时间,《回归学生主体需求的音乐教学策略研究》已于2009年12月顺利结题,该课题为如何构建符合学生主体需求的音乐教学策略、方法,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促进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了很好的佐证,使“音乐教育中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更有说服力。
2、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省市优秀教育论文评选活动,取得优异成绩。分别有九篇论文获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和省市获奖,这些教育教学论文,都是课题研究、实施后的科研成果。其中,缪丽君老师《提高教师素养是实施高中音乐新课程的当务之急》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第四期,《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反思的追问》获江苏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
3、课题组负责人缪丽君老师应省教育厅师训处的邀请,2008年为浙江省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2009年、2010年分别应省师训处邀请,作为江苏省教育厅“送培到市”的学科专家,对宿迁市、徐州市的初中音乐教师作培训,进行课堂教学点评和专题讲座,无论是点评和讲座,都与课题研究的理念、观点与教学实践联系密切。缪丽君老师还应分别应省教育研究院和省教育厅的邀请,参加了2009年12月全省第二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的论文鉴定和评审工作。
4、为了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负责人缪丽君老师于06、07、08和09年多次对省市进行示范课、公开课教学,课题为《独特的民族风》、《非洲歌舞音乐》、《一个人的流派——德彪西》和《爵士乐》。这些研究课的展示中,都充分体现出师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体现出一种新课程背景下,音乐教育中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5、课题组成员奚炯老师的《印度鼓》获2007年无锡市初中音乐教学比赛一等奖;2008年张晓红老师的名师展示课《魅力歌剧》得到一致好评。2008年徐静获江阴市学校领导教学比赛二等奖,2010年周天龙老师获江阴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何留英老师的《拉丁美洲音乐》获2009年无锡市高中音乐教学比赛一等奖,《脚下的音乐——踢踏》获江苏省高中音乐教学比赛一等奖。
6、2007年奚炯老师被评为无锡市教学新秀,2008年张晓红老师评为第四批无锡市教学能手,2006年缪丽君老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也是音乐学科唯一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2008缪丽君老师评为江苏省第十批特级教师。
7、课题组组长缪丽君老师在全国音乐教育界有影响、知名度高,国家级音乐教育杂志《中国音乐教育》2007年专访缪丽君老师,在《人物访谈》栏目专题报道:《新型音乐教师的优秀代表——记江苏省教授级音乐教师缪丽君》,予以高度评价。
8、课题组成员有音乐与诗歌《春晓》发表于《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印象主义音乐赏析《月光》发表于《高中音乐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音乐与戏剧《两个犹太人》、《赞美祖国》、《独特的民族风》、《中国古典舞》、《音乐与人生》(发表于高中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走进课堂——《高中音乐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出版,
四、课题顺利通过专家组的中期评估,并得到较高评价
“音乐教育中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还只是取得了初步成果,课题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还要进一步探索的构建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方法、途径和教学策略,恭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