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美育的时代意趣与课程体系建构
普通高中美育的时代意趣与课程体系建构*
——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为例
杨培明 江苏江阴 214437
[摘要]美育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落实的主要原因在于理论认识上的不到位和实践建设上的少抓手。“素养观”和“沟通观”是新时期美育功能的主流观念,其实现需要通过美育课程体系的建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因此,感美•储美•创美应为美育课程的内涵要义,以审美和立美为核心,以德性、美善为立意,让人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崇高。
[关键词] 美育;课程体系;感美;储美;创美
[作者简介]杨培明,1968年出生,男,江苏江阴人,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要从事学校管理与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美育是身心一体的情感教育,其价值在于通过对感性的关照纠正人在教育生活中过度理性的倾向,恢复人在教育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完整的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但美育如何落地,存在路径困惑。究其原因,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美育课程建设一直处于较边缘和较薄弱的境地。研究表明,对美育认识上的不到位、简单化和在课程建设上的少抓手、表浅化是主要原因。[1]既包含理论层面上的缺位性问题,也存在实践层面上的简单化问题。其中,症结所在是对美育的价值缺少深刻理解,在美育实施中缺少整体关照。有鉴于此,江苏省南菁中学提出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的学校发展路径,整体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感美•储美•创美”美育课程体系,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构建完满学习生活进行了生动的实践。
一、美育功能的历史流变和时代意趣
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十八世纪末席勒(J. F. Chiller)的《美育书简》之中,但美育教学在中西方教育史中都由来已久。中国周代的“诗教”、“乐教”和古希腊的艺术教育皆是美育的重要形式。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乐经》等美育课程是学校的必修课程,除此之外各代还有专门的美育研究机构,譬如,东汉的鸿都门学,唐代的书学等;西方中世纪骑士教育把“七技”(美育是重要组成)作为了基础课程,到资本主义初期,美育范围得以进一步扩充,音乐、美术、手工等课程的地位得到加强。如是思想和课程在19世纪末传至中国,开启了中国近现代美育新时代。在20世纪,中西方美育发展日新月异,美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块,美育研究也逐步跟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0世纪以来,中国学者围绕美育功能进行了充分阐发。如梁启超、王国维的思想启蒙观。[2五四运动前,梁启超谈到“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第一要素”,“为爱美而爱美可以说为的是人生目的”,[3]王国维认为美育能够“使人之感情发达”,精神陶冶,情感丰富。20世纪30年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来代替宗教”,把美育作为一种精神信仰和价值追求。李石岑指出人的情操可分为知的情操、意的情操和情的情操,“美育实摄三者而陶冶之”,[4]并把美育冠于群育之首,强化了美育的情操陶冶功能。20世纪30-40年代,陶行知、鲁迅的激发精神观和朱光潜的艺术人生观影响较大。20世纪50-70年代,蔡仪和李泽厚的社会改造观,论述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促进社会圆满生活之建设的功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滕守尧、叶朗等人提出素质教育观提出把“把审美规律和艺术创造精神贯穿到师生的言行及整个教学活动去的教育”,[5]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去追求人性的完满,……人的全面发展才符合美育的根本性质”。[6]
以上梳理可以看出,美育的历史演变延顺至今,“素养论”一直是思想的主流,其功能在于陶冶性情、开启心智、以美储善和以美促美。美育作为素养培育的教育,关注美的公共性是当前学界研究的核心话题,也即“审美沟通观”与“文化素养观”是相辅相成的美育理论。[7]“沟通观”和“素养观”的关键在于促进学生情感的社会化,彰显出美育的时代意趣:一方面在于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谐,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推动学生更好地形成融入社会的情感品质,成为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另一方面在于把情感作为一种内在价值动力,摆脱功利束缚,对具备这样情感的人的行为向正向推动,以德性、美善为立意,立德树人,让人不断超越自我,走向崇高。
二、南菁美育课程的理论意蕴和价值追求
南菁高中以“文化素养观”和“审美沟通观”为学校美育的理论参照,充分挖掘南菁书院文化的美学精神,以丰富的学校文化艺术资源为载体,通过课程整合和学科渗透,构建起了“涵•养•创”的特色美育课程体系。
(一)“涵•养•创”课程的理论意蕴
“涵•养•创”既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课程结构,又是一个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的理论体系。宏观来讲,其包括审美和立美两个环节。[8]审美是立美的基础,立美是审美的归宿。
表1 南菁“涵•养•创”美育课程体系的内涵与层级
美的层次 |
美的概念 |
美的内容 |
美的形态 |
阶段目标 |
功能指向 |
第一层阶 |
涵 |
感美 |
感悟美 |
生命品性 |
陶冶性情 |
第二层阶 |
养 |
储美 |
积累美 |
诗意情怀 |
以美储善 |
第三层阶 |
创 |
创美 |
创造美 |
创造精神 |
以美创美 |
如上表所呈,“涵养创”指的是美育的三个层次或三个阶段:感美→储美→创美。这三个阶段是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的,感美为储美提供理论基础,储美为创美提供能力支撑。从外显层面上来看,其表现形态呈现出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这三个层次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感美指向生命品性,储美着意诗意情怀,创美力求创新精神。从功能体现上看,“涵”的功能指向是陶冶性情,“养”的功能指向是以美储善,“创”的功能指向是以美创美。由此可见,“涵养创”的美育是身心一体化的感性教育,是身心合一、知行统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美育。整体来看,“涵养创”指向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审美品味、审美能力,塑造人生的立美境界、立美气质和立美精神。
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涵•养•创”美育课程关照于全人教育、全科教育和全程教育;从价值论层面上看,“涵养创”美育课程关照“三双”价值,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践行时代精神;既要瞻望立德树人,又要关照现实生活;既要培养核心价值,又要锻造关键能力;从从方法论层面上看,“涵养创”美育课程着眼于“三重”方法,宏观层面靠环境熏陶,中观层面靠知识涵养(课程创建),微观层面靠活动磨砺。
(二)“涵养创”的价值追求
“涵养创”美育的价值在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和完满生活的创造,这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和文化修养内容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综观而论,社会参与建筑于情感和世界观层面,自主发展体现于能力和过程层面,而文化修养表现于知识和方法层面。如此看来,审美素养不仅体现于文化修养层面,而且辐射于社会参与和自主发展层面之中,也即是核心素养的四大支柱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中学教育功利化的取向侵蚀了美育的应有地位,从而使美育被排斥于边缘地带。由于美育的价值难以用分数来衡量,其启发性、直感性、意向性、反思性、创造性价值是隐性的、混沌的,但确具有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美育的缺失,不仅会使师生的中学生活暮气沉沉、索然寡味,而且会逐步消解学生的灵性、感性和悟性,从而使较多的学生变得低情商、低智商,创新能力不足。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科学创新来自于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缺少美的参与,科学创新将事倍功半,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就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日本数学家志村五郎说过:“大多数数学家都是根据审美观点来研究数学的,至善至美的观念却是我的创造源泉”,[9]同时,美国物理学家韦尔也讲到,“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在一起,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10]如此看来,学生的创新素养不仅来源于宽厚的知识,深邃的思辨,更来源于人的“第七感”——美感(第六感是直觉)。
不仅如此,美还是一种生命境界,关乎德性,叩问价值。师生对教育生活之美的探寻就是的生命的际遇,生命的碰撞,生命的共鸣、共情、共建,形成了人们自然的、应然的,却也是理想的生活。如此说来,有的学生不够阳光、不够幸福,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生命的美被剥离,被遮蔽,被抛弃。作为打造学生完满生活的美育活动,就是要把美育作为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成长旨趣去努力追寻。
三、“涵•养•创”特色美育课程的体系建构
美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实现途径必须依靠课程的整体建构,重构审美的中学生活,为学生营造具有美学意蕴的成长环境。南菁高中依托学校的历史文化艺术资源,按照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整体构建了“双轴·三级·五域的大美课程体系”。“双轴”是指历史轴和现代轴(代表课程建设应继承传统,面向未来),“三级”是指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综合课程,“五域”是指人文社科领域、科技创新领域、生活健康领域、艺术创造领域和公民社会领域。注重美育的层次性、过程性、系统性是南菁高中美育课程建设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为感美课程、储美课程和创美课程三大类型的课程,呈现出自然、人文和拓展三大板块(详见表2)。
表2 “涵•养•创”特色美育课程的实施模式
课程类型 |
课程板块 |
课程内容 |
课程价值 |
课程目标 |
感美课程 |
自然板块 |
园林美景开心境,山水楼阁画中游 |
风物陶铸 |
学生品味 |
储美课程 |
人文板块 |
史诗书画皆成师,门亭廊馆话春秋 |
文化熏染 |
学生情操 |
创美课程 |
拓展板块 |
道法术器全方位, 多元成长搭平台 |
平台锻炼 |
学生境界 |
(一)感美课程:园林美景开心境,山水楼阁画中游
自然美景带给人的滋润是一种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的感性直观,其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直接愉悦人的身心和情感。因此,优美的环境是学校在美育课程建设上的第一课程。
南菁高中肇始于1882年,其前身是左宗棠奠基、江苏学政黄体芳创办的南菁书院,已经有135年的历史。学校充分挖掘校史文化资源,将书院文化有机融入校园环境建设之中。学校建有历史文化轴线,老校门、书院碑刻、南菁书院课生名录备注等均布局在历史文化轴线之中。古木繁茂,蝶恋花草,鸟鸣树周。移步换景,可见流水婉转,溪畔石秀,池生幽兰,天鹅畅游(学校“柳池”中栖居黑天鹅9只)。历史轴一端,亭台楼榭,错落其间,廊桥馆阁,别有洞天。现代轴一隅,高楼挺拔,场馆簇依,气势恢宏,洋溢着现代气息。春夏秋冬,景色变换,菁园十景(南方菁华、忠恕勤俭、晨钟泛曦、澄澜夕照、儒山清风、漱兰墨香、曲堂抱旭、菁苑晚风、宗堂古井、暗香书影),美不胜收。
(二)储美课程:史诗书画皆成师,门亭廊馆话春秋
如果说园林景物是南菁高中给人最直观的印象,让人赏心悦目,那么文化意蕴则给人以深刻的精神浸染。南菁校园中随处可见历史遗存,处处散发着文化气息。学校得兵部尚书、两江总督左宗棠选址拨银,取朱熹“南方之学,得其菁华”之名言而赋校名,民国元年(1912年)遴选为江苏省第一批省立中学。学校的老校门是箭炬式校门,古朴悠远,门楣书“三吴才䉤”,楹联刻“南国菁英苑此养育,江城忠义由是裁成”。从新校门进入校园,迎面而来的是“南方之学,得其菁华”巨石(沈鹏书),巨石之后正对着“正学亭”(顾明远书),取意江苏学政王先谦《劝学琐言》中语“由正学生正识,以实心行实事”,亭子两侧镌刻着南菁校训“忠恕勤俭”(张謇题,陈立夫书)。与“正学亭”南北相望的是左宗棠题联的“书味亭”,虽跨越百年,但“绎志多忘嗟老大,读书有味且从容”之音仍如绕梁金声。“书味亭”再往前去是学校的轴心“钟楼”,钟楼上陈列着历届学子的“成人礼书”。“钟楼”左向,“石碑廊”与“漱兰池”相依,“左公古井”在池畔相偎。碑廊中有碑刻18座,记载历史,纪念先贤。廊列南北,中护兰池,“漱兰美池”(黄体芳凿),清水荡漾,雅韵绵长;左公古井,石毂石栏,宁静致远,学生会在饮水思源之际,油生荣校爱国之情。
南菁高中,毓秀之地,名家荟萃,名人辈出,校友的成长故事和历史功绩也成为人文审美的重要课程。百年名校,地灵人杰,共培养出2位共和国副总理,10多位将军,10多位院士,培养出吴文藻、汪曾祺、顾明远、沈鹏、金立群等各界名人2000余名。三位知名校友捐建的“沈鹏艺术馆”、“明远书屋”和“邢秀华书法艺术陈列馆”中藏品丰厚,书香墨宝,琳琅满目,已开发成为学生储美的重要课程。
(三)创美课程:道法术器全方位,创美课程助成长
在审美体验(涵)与审美涵育(养)的基础上,创美是美育的高级层次。世纪之交,“实践转向”不仅是哲学领域的核心话题,而且也是美育的时代主题,在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助推下“审美教育转入了创美教育”。[11]为提升学生的创美能力和创美境界,南菁中学分别在“道·法·术·器”四个层面上做实了课程,整体构建了创美课程体系,为学生成长创设了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表3 南菁中学创美课程构建策略
理念 |
目标 |
特征 |
内容 |
具体内容 |
策略 |
道 |
道以明向 |
道者不易 |
思想 |
理念、目的、蓝图 |
专家讲坛 |
法 |
法以立本 |
法者时易 |
管理 |
机制、体系、制度 |
平台搭建 |
术 |
术以立策 |
术者简易 |
技术 |
课程、实施、评价 |
课程实施 |
器 |
器以成事 |
器者便宜 |
环境 |
空间、环境、设备 |
环境营造 |
由表中可知,“道”的目标是指明发展方向,其通过理念获得而形成目标、充实思想和绘制蓝图,在此层面学校确立了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哲学,将美育上升到学校发展理念层面,让学校教育走向美学境界;“法”主要是指学校美育课程的方案以及为加快美育课程体系建设而从机制、制度等层面进行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术”主要是指学校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实施以及评价。术以立策,江阴考古及文物鉴赏》(历史)、建筑模型制作(地理)、中学生历史剧的创作与表演(历史)、沈鹏艺术馆书画赏析与创作(艺术)等课程就是学校为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而专门开设的创美课程;“器”是指学校重视课程环境建设,为学生发展提供有力的学习环境支持。学校的校史馆中藏有历届学子的优秀作品,学校的艺术馆、博物馆的丰富藏品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场馆主要由校友和企业捐赠建设,兼有艺术价值与人文精神承载,可以对学生成长进行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照。
美育功能历史流变的鲜明主题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素养观”、“审美沟通观”为代表的美育观念符合美育的人本指向,这意味着美育的实践话语必须建立在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改造上,以美育重构中学生活体现了美育的实践路向。南菁高中的感美•储美•创美课程,通过对学校自然环境的美学设计、对书院人文精神的深刻挖掘和美育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为学生成长营造了审美空间,彰显了崇高的教育追求,是普通高中美育的校本探索和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胡绪阳.走向美育的完整[J].教育研究,2006,(3).
[2]杜卫.美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56.
[3]姚全兴.中国现代美育思想述评[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58.
[4]李石岑.论教育[A].胡经之.中国现代美学丛编(1919-1949)[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97.
[5]滕守尧.美育与艺术教育[N].中国教育报1999-04-24,(6).
[6]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06.
[7]陈雪虎.走向美育的美学及其当代落实[J].社会科学辑刊,2009,(2).
[8]查有梁.“审美-立美”教育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3,(3).
[9]志村五郎. 我所认识的André Weil[J].数学译林(国际数学进展),2007,(1).
[10]钱德拉萨克. 美与科学对美的探索[ J] . 科学与哲学研究资料, 1980, ( 4).
[11]张玉能.实践转向与审美教育——创美美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J].甘肃社会科学,2012,(6).
The charm of the age and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n regular high school
----with Nanjing Senior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ang Peiming
Abstract: That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has been developing slowly among curriculum reformation is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sufficient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nd grasps of practice construction. The realization of “values of quality” and “values of communication”, the main values of the function of aesthetic education, relies on constructing aesthetic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erefore, “appreciating aesthetics•accumulating aesthetics•creating aesthetics” curriculum should be the connotation of aesthetic curriculum. With appreciating aesthetics and building up aesthetics as the core, and morality, beauty and virtue as the conception, the curriculum should stimulate students to go beyond themselves and reach lofty realm.
Key words: aesthetic curriculum, appreciating aesthetics, accumulating aesthetics, creating aesthetics
About the author: Yang Peiming, Principal of Nanjing Senior High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Special-Grade Senior Chinese Teacher of Jiangsu Province, professor of senior teacher in secondary school, training objects of People's educator training project of Jiangsu Province (Jiangyin, 214400)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通高中美育课程整合研究》(项目编号:DHA150328)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