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秋霞分享文章" 困境与出路 "
困境与出路
------以”纸管区”为例谈幼儿的需求实现策略
作者: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包秋霞
邮编:214431
电话:13621538798
内容摘要:
低结构材料,是指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的材料,这类材料可变性大,功能也很多样化。低结构材料区就是以某种低结构材料作为幼儿的主要操作材料,它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在活动区中通过操作、摆弄材料,自主创造玩法规则,实现在区域中的学习。由于幼儿在低结构材料区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游戏,自由、自主、创新,他们的游戏行为会追随创意而变化。有时候他们的创意只是昙花一现,操作时间短暂,操作任务单一,教师观察指导的时候常会看到幼儿因完成某一任务,缺乏游戏动力而出现停滞不前的游戏状态。此时,游戏区陷入困境,幼儿缺少学习动机。那么,教师如何改变幼儿停滞不前的消极状态,如何突破瓶颈,突破困境,开辟康庄大道呢?笔者通过以“纸管区”为例全面分析幼儿在游戏中出现困境的原因及出路方向,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提高低结构材料区中的观察指导策略,树立“追随幼儿需求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低结构材料 需求实现 策略
低结构材料,是指结构简单、可操作性强的材料,这类材料可变性大,功能也很多样化。低结构材料区就是以某种低结构材料作为幼儿的主要操作材料,它是区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幼儿在活动区中通过操作、摆弄材料,自主创造玩法规则,实现在区域中的学习。由于幼儿在低结构材料区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游戏,自由、自主、创新,他们的游戏行为也会追随创意的出现而变化。教师在观察指导的时候常会看到幼儿停滞不前的游戏状态。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该如何观察指导?如何突破瓶颈,满足幼儿的需求与发展?本文以“纸管区”为例,针对幼儿在活动进程中出现的游戏停止状态,全面分析,采取适宜策略,帮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满足自身学习需求,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问题:陷入困境,何去何从?
案例:岑岑用弹珠玩滚一滚游戏,她把弹珠放进弯度不同的纸管内观察弹珠的运动方向和运动速度。很快,岑岑就把游戏结果记录下来,游戏任务顺利完成。接着,岑岑时而看着对面的纸管建构,时而随意摆弄纸管。此时岑岑与纸管区似乎都进入了“停滞”状态,陷入困境之中。
分析:
幼儿游戏行为的转变与其学习动机有密切联系。例如,具有角色意识的自言自语,这表明幼儿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幼儿专注于游戏,创造空间很大;例如,面无表情地东张西望,这是幼儿对游戏释放出不感兴趣的信号,这时的幼儿缺乏学习动机,以被动学习为主。教师要解晰原因,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案例中岑岑的游戏状态追随游戏行为不断下降,说明此游戏已经对幼儿没有挑战性,满足不了个性学习发展需求。此游戏陷入了瓶颈口,教师要采取适宜的策略,寻找新的游戏生长点,不断推进游戏发展。如提供新的材料来刺激幼儿的好奇心,再次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方法:突破困境,柳暗花明。
案例:几天后,教师在纸管区内添加了新材料“纵切面纸管”,岑岑发现后又兴奋地玩起来,她把纸筒与纵切面纸管组合在一起,搭建轨道,又因纵切面纸管受力移动而想办法插接,使其增加稳固性。最后,岑岑还想到了将墙面纸筒与地面轨道连接的方法,深入探索“坡度与球速的关系”,在我的建议下她还想到了用纵切面纸管做球门,在“球门”上贴好数字,玩起了“射球进门”的游戏。
分析:教师采用“添加新材料”的方式给原本失去活力的纸管区唤发了新动力,改变了游戏模式,吸引幼儿主动与新材料互动。幼儿在原有游戏经验基础上大胆探索纵切面纸管与弹珠的玩法,把纵切面纸管纵向排列,自动生发“轨道”游戏。新游戏挽救了陷入僵局的纸管区,让纸管区又充满了游戏魅力,幼儿释放大脑,释放双手,在创意中勇敢行走。当幼儿在探索操作中发现问题后,新经验与原有经验的冲突诱发了幼儿的思考,“当弹珠滚动时,怎样让纵切面纸管不移动呢?”幼儿结合自己的游戏经验不断调整游戏行为,最后在反复试验中探索出“凹槽插接”的方法,以问题促探索,以探索促发展。幼儿成功解决铁轨受力易移动的问题后,又借助原有经验丰富游戏情节,继而引发幼儿将墙面纸筒与地面纸筒组合连接,自主探索“坡度与球速的关系”。当幼儿的游戏情节不断丰富时,建立球门,射球进门的游戏也就应运而生了。由此可见,新材料的增加突破了游戏的瓶颈,真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么,教师在低结构区中如何追随幼儿的兴趣需要,扭转僵局,运用需求实现策略呢?
策略:
一、介入材料,建立游戏生长点
一个教育家说过:“幼儿的智慧在材料上。”材料是幼儿思维火花迸发的载体,是创意玩法的源泉。低结构区中新的材料往往能诱发幼儿新的游戏行为,使原本禁锢的游戏融入新鲜血液,让游戏再次“鲜活”起来。例如岑岑对原游戏失去探索兴趣,完成任务无所事事时,教师巧妙地将纸管一分为二,投入“纵切面”纸管。新的材料介入后,幼儿便饶有兴趣地探索,迸发新的创意火花。如图:
材料 |
幼儿行为 |
学习目标 |
纵切面纸管 |
幼儿将弹珠放进纵切面纸管内,观察弹珠的行进距离。 |
幼儿探索纵切面纸管的连接方法。 |
幼儿在与新材料互动后发现了材料的价值,纵切面纸管可连接,可见弹珠在凹槽内的滚动状态。幼儿在探索性游戏中直观地发现游戏现象,动态的游戏过程更容易引发幼儿的兴奋情绪,唤发出低结构材料的魅力。幼儿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将纸管与纵切面纸管自由组合,每一次组合都是一次尝试,都是个性思维的体现。弹珠、泡沫球、塑料球、乒乓球,幼儿借助各种各样的球探索球的材料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幼儿在创意中大胆尝试,在失败中寻找原因,不断创新,不断挑战。由此看到,原本失去生机的纸管游戏因纵切面纸管的介入唤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问题导入,引发解决策略
幼儿在低结构材料区中的操作行为会因想法的不同而发生行为变化,有时候会受认知经验的影响对游戏结果产生质疑,随即问题也就产生。问题是幼儿经验认知冲突的外在表现,是诱发幼儿下一步探索的驱动力。幼儿伴随问题的产生往往能诱发更多的持续探究行为。如幼儿在游戏时发现纵切面纸管受力后易移动的问题,于是对这个游戏结果产生质疑,即为什么纵切面纸管会移动?教师抓住这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利用评价环节抛出问题,引导幼儿分析问题内因,与幼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在评价环节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困惑,如弹珠滚动时产生的力量会移动纸管,使原本笔直的纸管变得弯弯扭扭,间隙不断,弹珠无法到达终点。教师抛出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这个让弹珠顺利滚到终点呢?幼儿围绕中心话题,聚焦问题,引发共鸣。类似这样有价值的问题在评价环节与幼儿对话、交流、商讨,引导其有目的地尝试解决问题。教师的主动介入,游戏问题的导入,大大提高了幼儿再次探索的欲望。案例中最后幼儿在反复尝试与探索,失败与总结经验中,终于想到了“纵切面的凹槽插接方法”,以此提高纸管连接的稳定性。可此可见,问题是诱发幼儿持续探究的原动力,是连接幼儿新旧经验的关键点。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寻找出路,在师幼商讨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突破瓶颈,找到了新的游戏方向。
三、聚焦难点,促进需求实现
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游戏是幼儿的工作,他们在游戏中学习与发展,收获快乐。当幼儿的经验水平呈螺旋线上升时,教师要抓准时机,聚焦重点, 提出挑战方案,激发幼儿在原有经验水平上不断提升自我。如幼儿在“探究弹珠滚动与纸管方向的关系”和解决“竖截面凹槽的插接方法”后,教师将问题聚焦到最难解决的立体空间与平面空间相互结合的纸管组合问题上,用语言、动作等提示幼儿丰富游戏情境,引发幼儿深入探究最难解决的问题。可见,教师在追踪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后,只要采取有效的指导措施,就能引导幼儿展开层层挑战,促进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现。
四、丰富情境,推进游戏深入
从单一的滚球游戏到综合的射球进门游戏,幼儿经历了瓶颈期到鲜活期的历程。教师有效的策略能造就孩子们创意的萌发,能引发孩子们的欢畅学习。每一个情境的丰富都源自幼儿发展需求,这也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的学习区域。教师唯有察已所需,才能有目的、适宜地给予支架,引发幼儿深入游戏发展。案例中教师给予幼儿设立球门的建议,继而引发幼儿用纵切面纸管搭建球门,用数字贴标识球门,方便幼儿记录射球进门的游戏结果。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学习方式。我们要尊重幼儿特有的学习方式,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在幼儿原有经验上自由、自主地探索与学习,在“最近发展区”不断收获,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富有个性地成长。唯有此,教育者才不辱使命,才做到了追随儿童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