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王冕》教学设计
少年王冕
教学过程:
一、梳理情节,揣摩文章在内容、情节选择上的轻重
1.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第24课,一起读课题。
2.这是一篇小说,作者在写的时候选取了王冕人生中4个年龄阶段的事,谁来说一说?(学生说)
七岁 父亲去世
十岁 辍学放牛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十七八岁 生活自立
3. 小说在情节内容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在这四个时间节点和事件里,作者又具体写了哪两个?
二、细读文本,于细节关联处揣摩人物形象,体味文字的“言下之意”“言外之旨”
1.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件事作为重点呢?先来看辍学放牛这件事,作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王冕呢?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做做批注。
2.现在我们把笔放下来,一起来交流。先来看看第2自然段。
A.王冕说:“娘,我在学堂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这样可以贴补些家用,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师:你抓住王冕的语言,读出了他对母亲、对家庭难处的体谅。这是王冕孝顺的具体的表现。其他同学对这段语言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层次①从“闷得慌”:王冕的孝顺在于对母亲、对家庭难处的体谅;
层次②从“还能贴补些家用”:1.你的心思非常细腻,从王冕的语言里,读出了王冕的孝顺在于小小年纪对家庭的一种担当;2. 那谁来当一回王冕,读好他的这一段话呢?
层次③“从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
(这里他说“还能带几本书去读呢”,从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
师:王冕的勤奋、爱读书不仅在语言当中有所流露,在全文中处处都是,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一下课文,找找看。
生找、说理由。如:七岁读书;十岁省钱买书,利用空余时间读书;十三四岁,读书明白了许多道理;十七八岁,读古人的诗文等。
小结:因为要表现王冕爱读书,所以文中处处写他读书,这样人物的特点鲜明了,同时人物的印象也深深地留在了读者的心里。
师:既然爱读书,那王冕为什么还要说“在学堂里闷得慌呢?”(不让母亲操心、是对母亲的安慰)
小结:你看,王冕语言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含义,有他对母亲难处的安慰、体谅,有他为家庭的一种担当,也有他为了母亲放弃学堂读书机会的选择。所以,读小说,要关注人物语言,读懂言外之意。我们再来读一读王冕说的这段话,再来品味品味。(齐读)
师:看看第三自然段,有没有收获?
B.母亲谢了秦家,替王冕理理衣服,说道:“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王冕一一答应。
生说
①10岁大的孩子,跟我们差不多大吧?一般我们的母亲可能会要求我们晚一点出去——(生齐说:早一点回来),那叫——(生说:晚出早归),为什么这里王冕的母亲要他早出晚归呢?
②替人家做事要认真负责,这就是细心的母亲的言外之意,从这里的一一答应可以看出王冕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评:孝顺就是“听妈妈的话”,因为那里有母亲的良苦用心,正所谓“父母命,须敬听”。(谁来读妈妈的话?指名朗读)
第四自然段有什么收获?
C.从此,王冕白天在秦家放牛,晚上回家陪伴母亲。遇上秦家煮些腌鱼腊肉,他总舍不得吃,用荷叶包了回家孝敬母亲。
生说,师评:孝顺不仅是嘴上说,更落实在行动中。
①这里还有一个词也表现了王冕的孝顺——陪伴(有没有关注?
②这时王冕十岁,跟你们差不多大,你陪伴过你的母亲吗?
③课文中还写到了王冕另一次陪伴母亲。一起读——(出示:春光明媚的时候,王冕就用一辆牛车载着母亲,到村上湖边走走。)
这时候王冕多大了?他在陪母亲干什么?前后一联系,你从两次陪伴中读懂了什么呢?
点评:是呀,小时候,陪伴母亲也许是一种依恋,长大后陪伴母亲,那就是对母亲的一种感恩。正所谓“百善孝为先”,
师:伸出手,跟我一起写一写这个“孝”字,上面是“老”的上半部分,下边是个“子”。意思就是说子女应该把父母托在上边。子承老,这才是孝。做人,孝顺是第一人品。
4.小结:十岁时王冕的孝顺和勤奋为他的一生打下了亮丽的精神底色,这就是作者把辍学放牛这件事详写的原因所在。
三、赏析环境描写,揣摩作者的表达用意
1.那么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自学画荷”这件事详写呢?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在自学画荷这件事上,作者花了许多笔墨写了雨后的景象和荷花。请我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一读,边听边想,这雨后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交流印象。(关键词聚焦:美、清澈、明亮、开阔)
3. 作者是怎样把把这雨后的景色写得如此清澈、明亮、开阔的呢?
作者在写这雨后景象的时候还写得非常有顺序,你发现了吗?
①顺序。写了哪些地方?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总结板书(描写有序):这样顺序地描写,就让我们感到这景象显得意境开阔。指读
②用词。(这种干净、明亮,还能从其它地方体会到吗?这种干净、明亮,还表现在哪里呢?)
层次A、表示颜色的词,(黑云、白云、通红、青翠欲滴、绿等)红显,指读。
师:他抓住了这个表示颜色的词,说出了干净、明亮的感觉。看看,文中作者还写到了哪些色彩?(交流)
师:是呀,写了这些颜色,就让我们觉得眼前一亮,特别的明艳。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受,谁来读一读?
层次B、四字词语和关键句子。(云雾缭绕、岩石掩映,绿得尤其可爱,像水洗过一般等)说理由,结合朗读。
层次C、重点关注“镶”和“透”,联系前文阴云密布,具体说说天空的明亮变化。(交流: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意思是说在黑云的边露出了一丁点白云,这个时候天空中已经有了些亮光,而后面,阳光透出来了,说明这个时候已经雨过天晴,非常明亮了。)
小结:雨过天晴,“镶”和“透”就让我们感受到天空,乃至整个世界越来越明亮。就请你来给大家读一读吧。(指读)
评:听了你的朗读,让我觉得心里边也亮堂堂的。
总结板书(巧妙用词):作者巧妙用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景色的干净、明亮。
(2)现在让我们再来想一想,在这篇写人的文章中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这雨后的景象和荷花,并且写得如此明亮,开阔呢?
①用美景来烘托氛围 ②景色起到了一个过渡和连接的作用
③说明王冕是一个爱美的人,具有发现美欣赏美的眼光,具备画家的天赋。
④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⑤体会环境描写的象征意义。
引导:1.联系王冕前后生活的变化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2.看到这美景前?看到这荷花,学画荷花之后呢?(画荷花之前是个替人打工的放牛娃,画荷之后生活富有了、自立了)
3.那么,王冕前后生活的变化,和这段景物描写之间是否有联系呢?
(王冕之前贫穷的生活就像是那阵大雨前阴云密布,下过大雨后风景变得很美丽,就像是王冕卖画,变得富有了。)
4.阳光总在风雨后!这一段明亮开阔的环境描写,正暗示着王冕的人生将从这里发生——(生齐说:转变。改变)
⑥拓展:这里写荷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它是我国一部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讽刺在当时社会中,有很多读书人已经丧失做人的本分,成为了“伪君子”。这本书中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它的开篇第一人,也就是王冕,他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后面那些读书人丑陋面目。而荷花在中国人眼中是花中君子,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冕就像这荷花一样,所以这里写荷花实际上就是在写王冕。
(3)总结板书:借景写人,即景抒情,这就是吴敬梓这位大家的降薪所在。让我们一起跟着音乐,再次读一读这段话,在朗读中品味和欣赏。
5.小结:学画荷花这件事,让王冕走向了生活自立,人生从此发生了转变,这也是作者详写的原因所在。
6.王冕走上了艰难的画画生涯,寒冷的冬天来了,大家看,王冕看到了什么?(出示冬天雪后图)
(1)交流:看到了什么?
(2)你能把看到的写下来吗?力争做到——指板书:有序描写、巧妙用词、借景写人。
(3)生写
(4)交流、师评
三、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今天这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在内容的选择上是有所侧重的,并借助课文的语言文字,感受了王冕孝顺和勤奋,还重点关注了文中的环境描写,读懂了作者寄托的用意。
课后背诵第五自然段,推荐阅读《儒林外史》,看看作者又是怎样刻画其他的人物形象的。
板书:
少年王冕 十岁 辍学放牛
孝顺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有序描写
勤奋 巧妙用词
借景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