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人,以人化文——品德学科历史文化题材的教学探究
以文化人,以人化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历史文化题材的教学探究
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朱君梅
文化是小学品德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中,以文化为主题的教学内容就高达28个。比如,一年级上册的《过新年》《送给新年的礼物》;二年级上册的《快乐的国庆节》《红领巾的生日》《中秋与重阳》、三下的可爱的家乡单元,四下的《家乡的变化》、《我们的民风民俗》;五年级上册的《让我们来寻根》《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上、下)。今天马文华老师上的《千年不衰的汉字》就是《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中的一个内容。另外还有六年级上册的《村民选举》《隔海相望》《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我做志愿者》《春节和圣诞》《人种有不同》等。文化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包含本民族文化理解和异文化理解两大板块。在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具体包含传统美德、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民族服饰、民族节日、民族历史等主题,每个主题下又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
文化主题的教学目的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而是形成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的态度,尤其是要掌提升识别文化、理解文化、反思文化的能力。2011年新修订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这类题材也是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品德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让学生在热爱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以世界公民的胸怀来尊重、包容异国的文化传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华。具体来说:
一、历史文化题材的价值分析
(一)支撑“中国心”的形成
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需要从了解祖国的历史开始,进而形成一颗“中国心”。学习历史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本国、本民族艰苦奋斗、创造文明的过程以及在历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要使学生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就需要让他们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
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的呈现,可使学生明白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及其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如五年级上册的《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中《祖先的发明和创造》与今天的《千年不衰的汉字》展现了璀璨的中华文明史。学生在学习中知道了,令世人惊叹的四大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国的汉字千年不衰的魅力。在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的呈现,则让学生了解到中国人民反抗侵略,为争取民族独立自强不息的历程。如《鸦片的背后》、《南湖游船》《筑起血肉长城》《李奶奶身上的伤痕》《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知道了众多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以及西方列强犯下的滔天罪行,看到了日本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滥杀时,无不为这段历史而痛心疾首;当他们阅读到辛亥革命的胜利,知道了诞生在南湖游船上的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打不垮的队伍时,同样能体会到曾经有过的鲜活生命的涌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历史使命感。正是这些内容,促使了学生“中国心”的逐渐形成。
(二)开阔“世界人”的视野
学生不仅要拥有一颗中国心,还必须具有世界意识。在当今时代,世界文化更加多元,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世界意识对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如通过《跟着唐僧去西游》《金字塔下留个影》《奥林匹克的故乡》等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世界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在《春节与圣诞》一课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节日文化及历史渊源,懂得了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在《从世界看中国》一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中国步入全球化发展道路,走向世界的曲折历程。学生通过这类主题的学习,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多元文化观念和世界意识,从而能带着一颗中国心走向世界。
(三)激活“历史人”的美德
传统美德经过历史的考验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历史内容的呈现使传统美德有了可依靠的历史背景,有血有肉的描写与再现使传统美德逐渐丰富、鲜活起来。学生在与“历史人”的对话中产生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由丰富的历史内容所承载的传统美德。
在《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许横不吃无主之梨”的故事中,学生懂得了诚实的重要性;在《筑起血肉长城》一课中,革命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一心为民纪律严明的形象定格在学生的心中,《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把我们祖先的艰苦奋斗,为民造福的精神根植在学生的心里…正是由于学生愿意用心倾听这些优秀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才得以生动地走进学生的生命中,悄无声息地在学生的心灵中扎根。
(四)激发“历史情”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参与其中。由于历史是介绍人类既往的活动,学生往往不易对其产生足够的兴趣。而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历史内容以散点的方式呈现,围绕相关主题,引领学生走进历史情境。这种具体生动的呈现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如学习了《祖先的发明和创造》后,学生对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课后纷纷找到《上下五千年》等书籍来阅读,如此,学生的历史知识逐渐丰富起来。
二、历史文化题材的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从本质上看,课堂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是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应该怎么上,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经常会遭遇教学目标定位的困惑: 第一是不知道教什么。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地理类活动主题知识点多且散,加之教师自身相关知识的缺乏,以致对教材中出现的大量史地知识无法驾驭,不会有效整合。二是不知道怎么教。品德与社会教师大多兼职,他们时间、精力有限。对教材内容的宏观把握与微观理解常常不够准确,一不小心就会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知识型的社会课。
【案例的呈现】
本校的一次品德教研活动,某老师执教《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上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环节,出现如下片段:
师:你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哪一年成立的?
生:1921年。
师:对,1921年召开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谁知道这次会议在哪里举行的?
生:在上海。
生:后来转移到南湖的游船上。
师:为什么要转移地点呢?
生:(略)
1.目标“很茫然”
五年级下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环节,主要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史、奋斗史。这次教学,教师侧重于相关的历史知识目标,试图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相关历史知识,从而导致本课 “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 的情感目标无法顺利达成。
2.知识“迷乱眼”
品德新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以各种形式穿插于每一课中,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品德和社会性而设置的,并不要求学生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可在本课教学中,教师以历史知识的了解与掌握为抓手,采用了追问知识点的形式,让学生迷失在“知识的海洋中”了。
3.知情“两张皮”
历史题材的品德教学,其核心内容和终极目标是什么呢?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吗?当然不是。历史题材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既遥远又陌生,“情感”便是沟通历史与内心的桥梁,学生只有用心用情去感受历史,才能真正融入历史、理解历史。在这节课上,我们明显地感受到:历史知识与情感教育成为了互不相关的“两张皮”。
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带着这样的问题研读《课标》,我们不难发现:在品德课中安排历史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历史知识,而是要立足于品德教学,将内容的学习作为桥梁,其最终目的是发挥历史特有的道德教育价值。鲁洁教授说:“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按照学科分为‘历史’‘地理’‘公民’,也没有一种‘纯道德的生活’,道德生活总是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教学,它需要学生在历史的时空隧道中穿梭,在倾听历史声音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历史,从而用来帮助儿童理解人生的意义、寻找正确的生活方式,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千年不衰的汉字》,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学习,了解古老的汉字经历几千年仍具有很强生命力的原因,体会出汉字不仅是一种传情达意的工具,还是维系中华民族的根,感受祖先创造出这种表意文字的高度智慧。(2)通过多种探究方式,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及感受汉字的魅力。(3)辩证地看待汉字的千年不衰及未来的发展之路,激发学生为汉字未来发展之路而努力的想法并引导其付诸实践。
正是这样的目标引领,才有汉字之史——民族之慧;汉字之魅——民族之骄;汉字之路——民族之路这样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汉字之史、汉字之魅、汉字之路这是知识目标,民族之慧,民族之骄,民族之路,这是情感目标,情知交融,寓情于知。
总而言之,品德教育就蕴藏在史地知识之中,它们无法剥离,相互依存。在史地题材的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而且更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其中的情感,领会其中的思想,学到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更好达成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三、历史文化题材的教学设计:
“教材中编写了大量的图片、文字等材料,这么多该怎么安排啊!”“我自己都不是很系统地了解这些历史文化方面的内容,我怎么去教呢?”“是啊,这些历史内容的点太散了,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都很困难,学生的情感体验从何而来呀!”常会听到一些品德与社会的老师谈论这一类题材。的确,因为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在教材中呈散点状分布,不一定有很清晰的主线,所以很难把握。那到底该如何来上好历史文化这类题材的内容呢?
(一)设计主线要清晰大气:虽然说这些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呈散点状,并没有多少体系性。但是,就一篇具体的教材内容来看,它的编排是很有思路的。这些潜在的逻辑性都藏在一个个看似散点的内容中。我们应该用心地去钻研教材,理清期中的逻辑关系,并结合自己的设计,呈现在大家的面前。比如说《千年不衰的汉字》中【呈现教材照片】从“我们每天的学习都在与汉字打交道,你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吗?”透析出这一板块主要讲的是汉字的起源于发展史;从“汉字与字母温习相比有哪些特点”“瞧!咱们中国文字是多么富有魅力!”中梳理出这是讲汉字的魅力,体会祖先的智慧,激发民族骄傲自豪感;从“信息时代的汉字”中感受汉字走向世界以及未来发展之路,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所以,从教材分析中,我们就整理出什么整个统帅教学的主线:汉字之史——民族之慧;汉字之魅——民族之骄;汉字之路——民族之路。不仅让教者思路清晰,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记忆。再比如说《为什么是母亲河》一课,我梳理出了孕育中华民族——哺育中华儿女——创造中华文明——陶铸中华精神。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教学,不仅理路清晰,给人一种大气之感,也折射中钻研教材的深度。再看《身边的变化》一课,我设计了“看我家,衣食住行奔小康”、“看家乡,日新月异变化大”、“看江苏,翻天覆地谱新篇”、“看中国,巨龙腾飞创辉煌”、“看未来,延伸思索新目标“这五个教学环节,学生从触手可及的自己家庭三十年的生活变化,到感受自己家乡三十年来的发展,到江苏在改革开放中走出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新生活,到祖国近三十年来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畅想三十年后的今天,这样点面结合,由近及远,一气呵成。老师利用多媒体,将图片、文字、音像等综合呈现,尤其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了解自己的家乡,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奠定基础。在课堂上,学生真真实实地体验着历史的变迁,学生在交流、在欣赏、在比较、在辨析、在畅想,所有的活动都促进了学生的理解,积淀了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二)设计情境需生命叙事
鲁洁教授认为,小学不应过于强调历史的知识点,而应教给孩子“活着的历史”。历史本身是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正如托马斯·凯利所言:“历史好像是去外地的一次旅游。它把学生带到一个奇妙的令人兴奋的新世界,展示一个令人兴奋的将来前景。”历史教育不应教给学生一个个死板的知识点,而应呈现给学生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精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
(1) 历史人物可感化
历史并不是死了的形骸,而应被看作活着的文化,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的跃动。如果历史教育仅仅让学生感知到一串串枯燥的年代、一堆堆空洞的概念、一个个刻板的形象和一桩桩宏大的事件的话,就会变得索然无味,甚至令人望而生畏。这样,学生难以感受到历史曾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所创造的,是由人的心血浇铸而成的;也无法体会历史中曾经有过的生命涌动、热血沸腾和心灵颤动。我们的教育对象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不是记忆的机器,不是纯理性的躯壳,他们有血有肉,有喜有乐,有哀有愁,有恨有怒。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历史教育要真正打动学生,就需要展开生命叙事,把历史演绎得富有生命的色彩,让一个个“历史人”从幕后走向台前,以鲜活的面容站在儿童面前。如可以举办一场历史名人报告会,让儿童在聆听中更清晰地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的丰功伟绩;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儿童扮演历史人物或扮演小记者去采访这些历史人物,通过与“历史人”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来探寻他们的心灵踪迹和情感世界;还可以让儿童观看相关的历史影像资料,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中体会和感受“历史人”的喜怒哀乐。通过接近、触摸和感知这一个个性格迥异又极具魅力的人物,儿童就可以进入这些“历史人”的生命旅程、思想轨道与情感世界,感受他们的真实叙事,体会他们的痛苦与快乐,理解他们的艰苦与辛劳,认同他们的追求与希望,进而产生移情体验,在感知这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净化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品德。比如,在教学《可爱的家乡人》一课中,讲到家乡名人环节中,我将澄江中心新闻中队采访吴仁宝的视频放给大家看,让大家亲眼目睹吴仁宝的风采,感受家乡名人字里行间折射出来的爱乡爱国的情怀。在教学《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下)时,在了解了孔子、司马迁的生平和伟大成就之后,体会到中华多先贤,星光耀千年,内心滋生我们为祖先而骄傲的情怀,我顺势引导学生由远及近,了解家乡名人:【案例】
1.把我们的目光收回,聚焦在我们生长的这块土地上,在我们无锡,也有许多的文化名人,课前请大家搜集资料,制作了家乡名人卡。
2.出示无锡名人网http://www.wxrb.com/rjxz/wxsc/wxmr.htm,学生进行交流。
3.家乡的热土滋养了他们,他们用自己的成就为家乡增添光彩,用自己的才华和思想滋润家乡人民的心灵,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为家乡的人民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家乡为他们感到骄傲,我们为他们而感到骄傲。
4.同学们看看黑板上,一个灰色的孔子和司马迁,链接的却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多有意思啊。在这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有色彩,有温度。还有我们的骄傲。这个世界里,现在,有许多许多的名人,将来,也会有属于你们的色彩!
5.结语:同学们, 通过今天的学习交流,我们打开了一幅长长的历史文化名人的画卷,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涌动着一种为祖先、为家乡历史文化名人而骄傲的激情。是的,“今天,我们为祖先而骄傲;明天,祖国因我们而自豪。”就让这句话,成为我们心中共同的誓言,成为我们共同的,要用一辈子才能完成的作业,去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中国人!
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孩子们在交流名人卡片中获得对历史人物的感知亲和与敬畏,同时,在名人精神的感召下,在同一幅名人画轴上,也会出现属于他们的色彩,这样的教学情景和画面定格在孩子们的记忆中。
(2) 历史事件故事化
历史是描述人类发展经历与规律的一门科学,它本身又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如果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于侧重抽象概念和宏大叙事的话,儿童就会把历史看作抽象的、空洞的、枯燥的“故纸堆”而难以感受其鲜活灵动和多姿多彩。而如果将历史事件以故事的方式呈现,用那些发生在历史上的真实故事以及故事中折射出的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来打动儿童的心灵,就可以大大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南湖游船》一课,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产生对党的崇敬之情,教师可以生动地讲述《小董过雪山》《南瓜生鸡蛋》等故事,让儿童对共产党产生感性的认识和真切的体会。又如教学苏教版五下《筑起血肉长城》一课,教师饱含深情地讲述杨靖宇、马老太太、王二小、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等抗日英雄的故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儿女为国捐躯的壮举,也可以使学生对这场伟大抗日战争的正义性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另外,一些优秀的历史故事还可以使儿童在了解历史人物的过程中,逐渐认同并接受历史人物身上所彰显的优秀品质,进而将之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品德。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李时珍不辞辛苦,历经30年书写巨著《本草纲目》的持之以恒;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观;孙中山与清王朝决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秋瑾“虽死犹生”、坚贞不屈的奉献精神;华侨陈嘉庚慷慨捐赠支援抗日的爱国之心;钱学森不惧危险毅然归国的赤子情怀等等都能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震撼。通过这些引人入胜又恰到好处的历史故事,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人物就能生动地走进儿童的生命中,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优秀品质就能深刻地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千年不衰的汉字》中,对于小篆的发明,秦代李斯受启发于阅兵时将士的军容整肃威武的形象。这样小故事使得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对于小篆的记忆就特别深刻,看到小篆就会在脑海中铺陈出李斯观摩阅兵的情形。每一次字体的发展与变化其实都有故事,这里以点带面,给学生留有了自我学习和探索的空间。
(3)历史细节生动化
历史由无数个精彩的细节构成,生动的历史细节可以形成强烈的现场感,变过去为当下,让没有生命活力的过去活起来,让“历史”真正站在儿童面前,让历史人物变得有血有肉,让历史场景变得触手可及。如教学苏教版五下《鸦片的背后》一课,教师可以通过对“吸食鸦片的四兄弟”这一图片的精细描述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鸦片的危害;用“慈禧吃饭”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她的奢侈、腐化和昏庸;用“福康安对英国火器的态度”的细节说明当时统治者的观念落后、昏庸可笑,表现清政府的腐朽。这些沉重的历史细节可以深深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体验到成败兴衰的历史沧桑。又如苏教版五上第11课《让我们来寻根》非常细致地描绘了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他第一次路过家门时,听到刚出生的儿子正在哇哇啼哭,但是眼里含着泪离开了;第二次路过家门时,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禹摇摇头,仍旧离开了;第三次路过家门时,儿子会走路了,跑过来拉爸爸回家,禹还是放弃了。大禹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感,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给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对“武昌起义”(苏教版五下第9课《中山陵前》)、“会场风波”(苏教版五下第10课《南湖游船》)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4)历史情境动态化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长河中生动丰富、恢宏壮观的场面都已渐行渐远,许多历史知识因为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年代和环境而成为了静态的东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相关主题,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努力使这些静态的历史“活”起来。如可以通过历史事实的铺陈和历史场景的深描让历史变得具体可感,以亲和、生动的姿态走近儿童;可以采用换位思考、角色扮演等方法使儿童产生移情体验,与历史人物进行对话;还可利用教材巧妙设问、恰当置疑以触发儿童的兴奋点,启迪儿童的思维;尤其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介,动态地再现历史场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让历史“活起来”,让孩子真正感受到“活着的历史”。
比如《千年不衰的汉字》中“马”的动画,非常清晰而准确地表现了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
(三)设计活动可自主探究
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最早是由美国的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因此,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过程。在品德学科中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就是要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自主探究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对于学习方式而言,也是重视了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和体验性的体现。对课堂文化而言,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一种合作的课堂文化。探究性学习意味着课堂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要有有意识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合作和探究。在《千年不衰的汉字》教学中,马文华老师把汉字的魅力这一环节的教学设置为学生自主探究,在合作与分享中,学生畅谈汉字与西方字母文字相比较的优势特点,激发对创造汉字的祖先的崇敬之情和对中国文字的骄傲之情。我在名教师评选上课的时候,抽到的课题是《家乡的变化》,学生是锡师附小的。在引导学生通过衣食住行等方面全方位了解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之后,我出示了探究题:为什么我们的家乡能够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思考探究,学生发现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享受着改革开放的富民政策,无锡人民凭着勤劳勇敢开拓创新的精神,用智慧和热情,建设着我们可爱的家乡。让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越来越洁净,越来越充满活力。紧接着,我又抛出探究题: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不管城市怎样发展与变化,有一些却始终保持不变的姿势。呈现无锡名人故居及东林书画院(学生探究城市保留这些名人故居的意义)
4.这些故居与家乡的名人始终以它原有的姿势站立在我们城市的中间,也站立在我们每一个无锡人的心中。从他们的站立中,你读到什么?
5.变化的是城市,是生活,但是,无锡人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的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精神和情怀始终不变。也希望我们每一位同学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用我们的智慧、热情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结语:各位老师,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历史文化题材的内容的教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的“历史文化”不等于“历史文化知识”。品德与社会课上的“历史文化”教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呈现历史的筋骨,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文化知识、历史进程,而是要让那一段历史和文化“活”起来,“立”起来,“高”起来,成为一座丰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历史文化的丰碑所承载的内容与美德,努力将学习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习的兴趣,拓宽视野,在愉快的氛围中品味历史文化知识的芬芳,带着一颗“中国心”走向世界。同时也希望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