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的图书封面 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孩子,“玩”比“学”更有意思,让一年级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比较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首先,一年级孩子的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课的各个环节采用什么样的教法才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是许多教师苦苦思索的问题。在本课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以下是相应的教学设计、效果以及反思:
·游戏法——以猜谜甲骨文的“日”字导入,引导学生将图案画化的文字与太阳的含义相结合,回忆巩固太阳在自己脑海中的印象;
·列数字——由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太阳的知识,再由教师从太阳的“远”、“大”、“热”、“年轻”几方面介绍,如“太阳离我们地球有一亿五千万公里,坐飞机至少也要8年才能到达!太阳很大,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重量是地球的33万倍;太阳的表面温度接近6000摄氏度,任何事物只要靠近它就灰飞烟灭;目前,太阳已经活了46亿岁,可他还能继续燃烧50亿年,相当于人的壮年时期,年轻着呢!”像这样列举数字,使描述更加直观。学生听到这些天文数字,都发出了惊叹的声音。不足:课件出示的文字不够精简扼要,没有起到作用,只能通过教师的口头介绍是学生理解接受。改进:少就是多,课件只需出示关键性的数字即可,锁定学生的关注点,提高课堂效率,使课件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欣赏法——图片激趣,请学生欣赏古代欧洲和中国关于太阳神的图腾艺术作品,感受太阳在古代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
·情境法——欣赏弦乐三重奏《我的太阳》,课件同时播放太阳的摄影作品,感受太阳的恢弘灿烂,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试上过程中,我选择了来自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的歌曲《我的太阳》,结果学生对歌唱家和这种音乐形式并不熟悉,播放之后没能起到烘托渲染的效果,反而拉开了学生与课堂的距离。而改成弦乐三重奏后,很好带动了学生去听、去赏。另外,集体备课时,老师们还有一些更好的建议,如选择低年级儿童熟悉的音乐形式,如带有歌词的童谣,配上图片,帮助学生全方位了解太阳。最终放弃了这个建议,因为希望孩子们能根据没有歌词的旋律,在没有任何暗示的情况下,仅仅通过声音、画面感受太阳的恢弘,更能激发学生一种本能的兴趣和对太阳的崇拜。同时,对于一年级,合适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表情能很快融化学生与教师、与知识的隔阂,让其快速参与其中。《56号教师的奇迹》说,真正的课堂中没有惧怕。事实上,惧怕源于陌生,在有限的引导时间内,只有选择学生熟悉的信息,才能起到桥梁的作用,带领其进入新一层知识的掌握;
·故错法——课堂进行到这一环节,由于一年级小朋友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多数已经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开始陆续打开水彩笔盒盖,想立马动笔把感受画下来。因此,顺水推舟,顺应学生此时的心理,设计第一次作业,实际上是基于在以上各种感官体验的基础山,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请学生用2分钟时间画一个太阳,释放表现欲。这样做的目的,既能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又避免了之后引导创作阶段学生因为急于表现而失去听课耐心所引起的课堂秩序混乱。第一次作业主要是学生已有的水平展现,多数学生把太阳画的太小或太偏,过于简单,没有任何装饰,不生动。在此暴露一些问题,接下来要解决的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完成一幅具有视觉性的作品。
·模仿体验法——在接下来的创作表现阶段,我依次以故事情境、表演模仿、示范讲解、讨论交流、欣赏观察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太阳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以拟人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即用故事情境引发对太阳“喜”、“怒”、“哀”、“乐”表情的关注,再进行表演模仿加深印象。接着是示范讲解基本表情的画法,以儿歌的形式感受喜怒哀乐四种心情下表情的不同特征。如“我们开心的时候,眉儿弯弯嘴上翘,生气的时候,眼似铜铃眉上翘,伤心的时候,眉眼下垂嘴下掉,非常高兴的时候,眉眼弯弯嘴大笑”,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生动而有效。然后示范我心目中的太阳,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思索,为自己的创作做准备。
总体来看,引导阶段条理清晰,但创作表现阶段可以更加深入,突出重点。如,表现太阳的光芒可以留更多时间,请学生赏赏、说说,甚至上投影画画,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学生对不同点线的感知。并且,在表现太阳身份、角色、心情的同时可将光芒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是不同的线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不仅在视觉上形成疏密、节奏,也在情感上让人产生共鸣,是作品更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