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初探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初探
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 管 莲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是由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批准字号为B-b/2016/02/211。课题经过园部课题组共同探讨,在市教科室专家的关心、指导、帮助下,课题组对课题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题研究的定位有了更精准的方向,对课题实施的思路梳理得更为清晰。在课题实施初探阶段,课题组在思辨中理解课题内涵,在过程中内化课题理念,在践行中积累课题收获。
一、在思辨中理解课题内涵——初探“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独特性。
(一)研究基于儿童博物教育的时代呼唤。
从国外儿童博物馆的建立、发展及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常规化说明:博物馆教育不仅因展品的实物性、直观性和手段的非强制性适合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而且因场景的设置使儿童可以通过亲身体验来了解世界契合了儿童的学习规律。相比之下,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较为滞后,不仅缺乏长期规划,而且教育手段陈旧,教育内容单一。因此,无论是观念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来凸显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有着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
(二)研究基于儿童学习方式变革的理性反思。
身处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变革进程中,对儿童的主体认同和个体差异以及教师支持性策略的认识越来越得到重视,但仍存在儿童自主表征空间不足、探究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一是幼儿常“被嫁接”偏离生成共同的经验框架,缺乏对个性化探究点的关注;二是教师在引导幼儿自主整合学习经验、还原自己探究过程中的策略不足,缺乏相关的学科学识和经验,教学空间有限,导致幼儿表达经验所得的机会缺失,思维的可见性不强等。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教育的改善。
(三)研究基于对博物教育的“内涵融入”与“系统思考”。
相对而言,在幼儿园内开展博物馆活动设计和实施研究与国内外儿童博物馆发展相比才刚刚起步。尽管时下国内有一些幼儿园开始关注和设立儿童博物馆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与之不同的是,我们以构建小“馆”家的活动理念为出发点,以国内外儿童博物馆发展的三种模式(专门面向儿童的博物馆;博物馆内设立儿童利用的空间;博物馆内开设儿童教育项目)为参照,将博物学理念和游戏精神的内涵融入其中,遵循儿童意愿,力图通过让儿童全程参与、全情投入、全身体验的博物馆活动方式,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打开自主探究的空间,努力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幼儿园博物馆活动样式类型。
(四)研究基于对幼儿发展的“兴趣成全”和“能力建构”。
研究证明,幼儿学习的三种特质(即:由经验中学习、由游戏中学习、由具体实物中学习)是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规划的指导方针。幼儿园的儿童博物馆既是一种教育设施,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它可以引发幼儿的探究行为,并能以幼儿的兴趣为焦点生成主题活动,还可以将幼儿通过参与主题活动产生的不同形式的表征作品呈现在博物区中,动态地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让幼儿分享探索成果的同时,激发幼儿深入观察、积极探究的意识,通过促进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来加强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
在课题实施的初探阶段,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和国内外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参考学习,我们似乎看到了我们热切期待的探究方向——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小‘馆’家”诠释着课题的内涵所在。
“馆”既是名词,指幼儿园博物馆的场馆,表达幼儿共同生活的动态化、本土化的博物活动空间。同时亦通“管”的动词意义,强调幼儿自主设计、建设与维护幼儿园博物馆的参与方式,幼儿主动感知、欣赏、表征的探索过程,幼儿全程参与、全情投入、全身体验的小管家式活动场。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是指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引领下,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探索整合生活中的资源,共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形成幼儿自主设计、构建、维护幼儿园博物馆的主题式、互动性、动态化的活动方案和行走方式,发展幼儿鉴赏、思考、探究、表征、创新能力的研究。
二、在过程中内化课题理念——初探“小馆家” 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儿童性。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成为一种全新的活动方式,形成了博物活动三阶段的活动模式——馆藏收集阶段、策展布展阶段和博物互动阶段。 活动遵循博物学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理念,不是由成人把馆设好,幼儿被动参观听讲解,而是幼儿担任主角,参与馆藏收集、策展布展、博物互动全过程,拓展幼儿的博物意识,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1.馆藏收集,凸显幼儿自主性。
课题刚刚启动,教师追随幼儿的关注点确定小“馆”家班级博物馆的主题。帮助幼儿一起梳理形成大致的博物活动计划,幼儿或独立、或小组、或集体针对不同问题进行探究活动,同时也不断积累丰富的、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馆藏品。
在初探阶段,全园共生成构建了包括:原始人馆、机器人馆、时钟馆、石头馆、糖果馆、袜子馆、树木馆、洞洞馆、蔬菜馆、球球馆等14个班级博物馆,特色鲜明、内容丰实。许多老师都认为这就是班级博物馆活动的完美呈现。因为她们看到班级里根据博物主题开展了丰实的博物活动,收集了很多幼儿的作品。但实际上,这仅仅处于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馆藏收集阶段。
教师逐渐领悟到“小馆家”馆藏品与一般馆藏品的区别——它并不仅仅是孩子们收集来的物品,或是孩子们手里的作品,它更包含孩子对活动主题不同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不同的发现、不一样的学习经历。教师不再仅仅着眼于实物馆藏品数量的广博,而更关注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多的经验表达。
比如:在时间博物馆中的沙漏制作,不是仅仅陈列幼儿制作的沙漏作品,而是幼儿在制作过程中不同探究经历的体现。在接连两个矿泉水瓶时,幼儿通过数次尝试实验,终于探究出最佳的连接方式。又发现用瓶口平平的百岁山瓶子做沙漏时,米粒总是漏不完,换成农夫山泉的锥形瓶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这种将自己探究过程经验的展示,是参观者很好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分享,是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中特有的馆藏品。
2. 策展布展阶段体现幼儿主体性。
在策展布展阶段,幼儿提出各种问题“我们的博物馆该如何设计、布局?”“自己的馆藏品该如何分类、摆放?”“邀请谁来参观?”“用怎样的门票?如何售票?”“由谁来担任解说员?怎么介绍?”“与参观者怎样互动交流?”……这些问题表明了幼儿在活动中极高的探究专注度,更体现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性性。
幼儿自主陈列的方式多样:①不同的博物空间:充分利用活动室的各种空间,桌面、柜面、墙面、地面、空间悬挂……②不同的博物表征方式:幼儿探究过程的照片、视频、探究记录,或表格或文字或图画或实物展览;③不同的博物活动环节:刷卡进入、用自制门票进入;集体讲解然后再分组体验、在展览过程中边看边讲解、个别操作体验……
幼儿不仅将自己的探究作品实物呈现,更有在探究过程中具有个性化的探究表征呈现,展示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过程。
小“馆”家班级博物馆生动的样貌逐渐显现,构建得更为立体和丰富。幼儿在活动中专注探究、讨论思辨、创意创作、游戏表演、策划表达……体验着博物馆在自己手中诞生的成就感,教师心中最初的很多疑问,在实践中一个个得以化解。博物互动阶段的活动水到渠成,精彩呼之欲出!
3. 博物互动阶段彰显幼儿自信心。
博物互动阶段是小“馆”家博物馆活动最热闹的阶段。参观幼儿凭门票进入各班级博物馆参观,听小解说员介绍不同馆藏品奇妙的来历,讲讲我们与馆藏品之间有趣的故事,还可以进入体验区感知操作,生成新的馆藏品。
活动中,小“馆”家博物讲解员的讲解方式也各有不同。中大班的幼儿有独立介绍的能力,就让孩子自己担当解说员,甚至能力强的大班幼儿可以结合馆藏品的图片或PPT开展讲解。而小班的孩子能力弱,教师就帮助幼儿来介绍。
教育研究的过程一定是坚守儿童立场的。在以往教育活动中,老师往往会不经意去替代、设计、安排儿童,因为对学习结果太有构想,带来儿童学习的局限,所以儿童立场在课题研究中不是简单的一种标准,而应内化为教师的诉求和教育理念,在与儿童呼应的过程中彰显、捍卫儿童宝贵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在践行中积累课题收获——初探“小馆家” 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发展性。
1、新的活动方式,收获课题行走的发展性。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活动以博物视角和博物意识,在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情境设计和实施过程方面,改变博物馆的高深刻板印象,在起点、路径和终点上关注幼儿需要,构建具有游戏精神的操作方式。博物活动呈现趣味生动的探究学习过程,聚焦幼儿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究力,促进幼儿生动、主动、多元发展,也发展了课题的行走方式。
2、新的课程资源,收获博物馆课程的发展性。
本课题基于幼儿自主参与活动建构知识的理念,以独特的幼儿博物视角,创设特立独行的园内博物学习空间,构成有别于传统的探索新模式,丰富了园本课程资源。例如:在博物活动中幼儿有自己的博物空间(儿童自己的博物箱——教室里的博物架——博物墙——博物展区);在博物活动的各阶段,幼儿都成为“小馆家”的角色,主导生成博物活动等。这既是园本课程理念的深化和拓展,也是引发课程理念和课程活动模式突破的新起点。
3、新的研究方向,收获课题生长的发展性。
在渐入佳境的课题研讨过程中,课题取得了更为宝贵的收获——探究之路中的新问题。“我们所做的是否就是我们最初想要的?”“在帮助幼儿成为真正的“小馆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做怎样的努力?”……恰恰是这些新问题,促使课题研究不断生长,更值得我们回味和畅想,让我们体验到科研的魅力——课题的实施研讨就是不断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过程。
初探“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让我们收获了一种理念,我们在践行课题方案的实施,而这条研究之路是紧紧追随幼儿和教师脚步的,由她们而生,为她们而深,因她们而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