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开题报告
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能代表西郊中心幼儿园课题组向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汇报我们的课题方案。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是由江阴市西郊中心幼儿园承担、赵玫、管莲同志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课题研究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研究背景。
首先,是基于儿童博物教育的时代呼唤:在国外博物馆教育因其展品的直观性、手段的非强制性、场景设置的体验性非常适合儿童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而趋于常规化。而我国博物馆儿童教育与儿童博物馆的发展较为滞后,缺乏长期规划、教育手段陈旧且教育内容单一。因此,凸显博物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是基于儿童学习方式变革的理性反思:从“知识传递”到“知识建构”的学习方式变革,体现了对儿童的主体和个体差异得认同,但仍存在儿童自主表征空间不足、探究意识不强等方面问题,导致幼儿表达经验的机会缺失,思维可见性不强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儿童教育的改善。
第三是基于规划课题研究的认识深入:我园的“十二五”规划课题《回归生活的幼儿科学活动案例研究》通过“让幼儿像‘过生活’一样地学习”,收获了多种科学活动的操作样式,提供了清晰的操作流程和策略。为本课题研究的生发奠定了基础。
由此,我们意识到本课题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他是对博物教育的“内涵融入”与“系统思考”,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为幼儿打开自主探究的空间,形成富有鲜明特色的幼儿园博物馆活动样式类型。他是对幼儿发展的“兴趣成全”和“能力建构”,有助于激发幼儿深入观察、积极探究的意识,加强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他也是对教师成长的“科研引领”与“行动提升”,有助于突破教科研发展的瓶颈,做到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让教师成长从自发走向自觉。他更是对西幼发展的“资源挖掘”和“特色提炼”,以孩子的眼光和期待共创博物环境,在课题的引领下,为形成我园特有的办园特色夯实基础。课题独具的价值意义让我们明晰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课题组对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并不陌生,但对体现课题内涵和独创性的“小馆家”一词思辨良久。何谓小馆家?“馆”既是名词,指幼儿园博物馆的场馆,表达幼儿共同生活的动态化、本土化的博物活动空间。同时亦通“管”的动词意义,强调幼儿自主设计、建设与维护幼儿园博物馆的参与方式,是幼儿主动感知、欣赏、表征的探索过程,也是一种幼儿全程参与、全情投入、全身体验的小管家式活动场。
因此本课题的概念界定为:在建构主义和认知发展理论引领下,遵循幼儿学习与发展规律,探索整合生活中的资源,共构“有准备的学习环境”,形成幼儿自主设计、构建、维护幼儿园博物馆的主题式、互动性、动态化的活动方案和行走方式,发展幼儿思考、探究、表征、创新等能力的研究。
为了拨开我们对课题理解中的一些迷雾,进一步厘清课题研究的思路,我们以与幼儿园博物馆活动中研究关键点息息相关的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和博物馆学习观作为主要的理论依据,与之相辅的还有多元智能理论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建构包含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也包含对原有知识与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在建构主义教育的三个主要模式(随机进入模式、抛锚模式、支架模式)中,随机进入模式能比较容易地运用于博物馆教育。
皮亚杰在认知发展游戏理论中强调,游戏是儿童巩固认知机能,解决情感冲突,补偿未满足需要的一种途径,它与儿童的智力发展紧密联系,伴随儿童的成长渐进发生与发展。所以我们在选择和组织游戏时,必须重视对各年龄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研究,重视游戏、重视活动、尊重儿童的天性。
博物馆学习观告诉我们:与“博物馆教育”不同,“博物馆学习”以体验性、沉浸式、整体性、个人化、行为性和身份性的方式显现,他激起了“学习准备”,同时在博物馆体验到的以“认真玩耍”获得的学习成功,使学习者能够更加自信。从“教育”到“学习”的语义转变,代表理解博物馆教育功能中一个重要的哲学改变。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从丰富课程资源,形成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实施的活动样式和行走方式;萌发幼儿的博物意识,发展幼儿博物探究能力和增进教师课题了理念,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三方面,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下面我简要地向大家介绍课题研究的四大内容:
首先我们将通过双线并进的方式对“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进行理论研究。
1方面是以“博物学”“博物馆教育”“博物意识”“儿童博物馆”“幼儿园博物馆”为关键词,在书籍和知网进行检索,形成《课题文献综述》,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梳理现有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的主要形式和特征,及与幼儿发展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本课题研究的突破点。
另一方面是基于我园发展现状的经验和总结思考,对“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之缘起进行研究。
针对原有教育现实中的问题研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于研究团队来说,既是对原有科学领域探究经验的延伸与拓展,又激发了对新领域和未来发展态势莫大的研究激情。通过资料积累、分析和解读,感悟课题内涵之处和发展价值,深化过程诠释。
其次是对“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 活动样式的开发研究。
我们将探索适宜本园的“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内容与形式,对目标、内容、情境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全面开发主要有四类活动。
“小‘馆’家”小微博物馆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或5—10人的幼儿组合,依据自己的兴趣策划博物馆主题,根据主题设置班级博物区,亲手制作展品,并把自己的发现和经验收获布展,与大家分享,在玩中获得发展。研究以区域游戏、“博物一刻”小主播、辩论会、知识竞赛、情境表演等方式开展游戏化的幼儿学习活动。
“小‘馆’家”西园博物馆活动:包括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全园布展活动,通过全园幼儿和家庭的参与,获得更广泛的资源加入,在丰富的活动中展示探索的轨迹,比如六一魔法博物日活动、迎新年小“馆”家博物淘宝活动。还包括利用园部专用活动室,建立起动态的博物馆,定期更新,研究如何形成既固定场所又变化内容的特色博物区。
“小‘馆’家”牵手博物馆活动:我们将引入周围社区和城市博物馆资源,建立合作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参观活动(如:班级家委会活动、园部社会实践活动、家庭亲子游等),丰富办展经验,拓宽眼界。
“小‘馆’家”线上虚拟博物馆:线上博物馆,作为一种打破时间、空间距离的博物馆展示方式,因其简便、快捷、全面、互动的特质正逐渐被人们青睐。利用微信平台开发“玩中学”,研发利用幼儿园博物馆、图书和网络等资源,进行小“馆”家活动的推广。着力进行线上虚拟幼儿博物馆的组建、管理、推广、互动的研究。
第三块研究内容是“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组织策略的研究。
“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倡导博物探究、鼓励分享,它突出体现了“馆经我建、馆由我管、馆为我用”的特质,分别体现在馆藏收集、策展布展和博物互动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幼儿博物探究、表征互动的能力体现。我们将着力建立幼儿自主参与活动的基本开展模式,探索活动的行走方式。
馆藏收集阶段活动中的“馆藏品”,从幼儿喜欢和利用程度,体现藏品的价值。作为物化呈现,不仅限于一般认识的收藏类藏品,更多的是蕴含幼儿经验建构、自主发展的显性轨迹及幼儿发展差异性的“个体创造”。
教师将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深入探寻小“馆”家馆藏品的多渠道搜集,探寻最大发挥其教育价值的支持性策略,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幼儿对不同博物主题的兴趣关注点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其特征,帮助幼儿萌发广泛关注的意识。
策展布展阶段充分体现了幼儿自主建馆的小“馆”家角色,需要幼儿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合作共构、审美表达,对幼儿的能力发展具有挑战性。教师将通过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案例梳理,探究各年龄阶段幼儿策展布展能力的一般年龄段规律,并归纳相应的有效策略。
博物互动阶段是幼儿经验得以共享并再次辐射提升的阶段。幼儿对自己的馆藏品进行解说,对同伴的馆藏品进行鉴赏,通过静心欣赏、表征互动、积极探究的过程实现自我学习、经验构建甚至萌发新探究,通过再次学习过程,提升幼儿自主探究、专注思考的学习品质。
教师通过观察实录的研究方式对幼儿在推广交流过程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解读分析,了解幼儿在观察、交流中的问题、难点与热点,进行专题的、系统的推广策略研究。
最后一块是进行“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案例研究。
幼儿园博物馆活动是幼儿主动汲取的开放性教育活动。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灌输型教育活动向幼儿为主体的“亲历实践”建构型教育活动转型,为幼儿提供最为直接的发展资源,形成隐性的教育影响。我们将通过定期开展集体科研活动、年级组科研沙龙活动、家园亲子活动等途径对活动进行案例研究,注重反思与总结、梳理与提炼、分析与解释,形成一批具有借鉴意义的典型案例,丰富研究的物化成果。
通过对本课题概念、目标、内容的研究梳理,我们越来越清晰自己的主要观点:《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活动理念和模式都不同,不是由成人把馆设好,让幼儿被动参观听讲,而是幼儿担任主角,参与馆藏收集、策展布展、博物互动等全过程。它有属于自己的形象特质标识,有本源属性,凸显园本特色,不是其它博物馆的翻版和浓缩版。儿童在其中获得“馆寓生活中,生活于馆中”的体验,在博物空间里浸润成长,形成“嵌入式”博物记忆。
本课题研究将按照“课题论证——方案制订——实践研究——交流反思”的程序有目的地有序进行。运用文献研究法提炼本课题的学理依据,通过批判性反思方式,梳理幼儿学习方式和规律与博物馆活动实践的联结路径,构建激发学习内驱力的活动新样式和新策略。在研究行进中,依托专业研讨交流平台,以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博物探究体验、博物活动状态、博物心智发展为衡量研究成效的标尺,推动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体研究过程在此就不再赘述。
课题方案确定以后,我园师生就一头扎进了“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初体验!首先成立课题核心小组,设计组建子课题小组框架。通过全园集中研讨的方式,学习课题申报书,在一次次思辨中理解课题内涵,也不断调整研究思路,达成共识。
在充分理解总课题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又确立四个子课题组,共同开展文献的收集和研究工作。子课题组定期将学习心得向总课题组整理汇总,教师间共享交流。
如今,子课题组已经按照初步设计的子课题研究方案,尝试实施,通过教师撰写案例心得的方式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研究经验。
如果用我们“小馆家幼儿园博物馆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的课题理念来看待我今天的汇报,那么这份通过西幼课题组共同探索、思辨、研究,最后物化的十三五课题方案就是我们要展示给大家的属于我们特有的,带有探究印记的藏品,这件藏品一定还不够完满。幸好,有那么多专家、领导可以给到我们不一样的意见和建议,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充满思辨智慧的观点也是一件宝贵的藏品,我们定会仔细鉴赏、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潜心研究,为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为大家再次呈现更具研究意义和价值的馆藏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