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点评分析
执教者 |
吕秋萍 |
学科 |
语文 |
单位 |
江阴市实验小学 |
||
年 级 |
五 |
时间 |
2015 |
开课学校 |
苏州平江实验小学 |
||
课 题 |
我和祖父的园子 |
||||||
研 究 目 的 |
1.通过品读感悟,初步领悟课文借物抒情的表达方法; 2.学生能通过重点品析第13小节,以及课文中一串一串的句子,感受萧红独特的语言魅力,并学习运用这样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 |
||||||
听课范围及人数 |
200人 |
||||||
领 衔 人 评 价 意 见 |
本堂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快乐”,更重要的是发现作者是用怎样的方式让“自由快乐”的感觉表达得酣畅淋漓的,这正是孩子要学习的言语表达。 语言是一种习得性的工具,语言的训练要从“感知——模仿——内化——运用”,这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既能品味、消化、积累课文的语言及推荐的优秀范例,又能进行完全独立的创造性的语言运用实践,这样才能将学生从文本中习得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自己的“积极语言”。让学生掌握用成串的结构相似的句子来表达自己感受的方法,真正实现读写共进。 但此处的改写,以学生生活为例,对于学生当堂练笔难度较大,而且将学生感受园子的情感线索打断了。可以将改写内容替换成以园中昆虫的活动为内容,写一串的句子,并非简单的模仿,还有想象和创作,不仅让学生运用了习得的言语形式,也对“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理解得更为透彻了。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和作者一起体验,还和作者一起创作,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感受的体悟。最后设计了一个课后自由练笔环节,意在提醒孩子们可以用这样的写法将生活中印象深刻的感受表达得更充分,更强烈,唤醒学生表达的自觉意识。从感悟走向创作,从课内走向课外,这样就将自我与文本、阅读与写作、语文与生活联结在一起。 领衔人签名 年 月 日 |
||||||
市教育局人事处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