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联动 重构习语课程
课内外联动 重构习语课程
——语文学科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何琼
学科教学研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以来,总是在两个极端徘徊:一是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总是在枝节性的微观领域中“小有作为”,零敲碎打,点状突破。这种突破往往是局部经验存在,而形成不了整体关联式的思考,因此无法从整体上改造教师的观念系统和行为系统。另一种是“上位概念满天飞”,教师在阳春白雪的浸润中似乎已经更新了教育教学的观念系统,但因为观念系统的更新缺乏实践过程的支撑,缺少关联式的结构化实践,教师仍然处于“愤俳”状态。“模模糊糊一大片”“感悟理解满堂飞”“零打碎敲整六年”成了很多语文课堂的真实写照。
为了改变这种长期存在的低效的学科教学研究,我们学开始了学科结构化教学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一、语文课程结构化重构的理由:
1.基于对小学语文素养培养目标的校本定位。我们对小学生六年语文素养的培养做了目标定位——“一手好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若要完成语文素养的历练,仅仅靠传统意义上的一本教材、一堂语文课的阅读活动量是远远不够的;若要听说读写能力的积累与训练,还需要更多课外读写活动的支撑。
2.基于对现有语文教材内容体系的理性分析。从阅读量上看,仅靠苏教版教材12册每册28篇课文,无法承担新课标提出的小学生阅读量达到145万字的要求,有必要增加阅读量,拓宽课外阅读空间,为儿童的发展补充足够的营养。从苏版教材体系编排上看,不能体现科学有效的读写结合序列引导,弱化了以读促写的功能;有的习作突如其来,要求含糊不清,前后没有积淀、衔接与递进,缺少了从语言积累到实践运用乃至再创造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现有教材需要补充与完善。
3.基于对常态课教师教学行为的思考诊断。我们通过常态课调研,发现学与教的方式还没有大的变化,教师还是更多地拘泥于教材,拘泥于教材所呈现的知识内容的传授,还没有真正从儿童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角度去研究和构建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和方法策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受到了制约。
4.基于对语文学科校本特色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现代儿童未来生命成长的需求,孩子们需要更开阔的视野,需要更广博的阅读,汲取更丰富的营养,诸如古今中外,诗词歌赋,儿童文学,散文名篇,传世名著等。因此,亟需在已有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学语文学习内容,构建有利于孩子生命成长的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形成我校语文学科特色。打造我校语文课程建设的特色品牌。
二、语文课程结构化重构的体系: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认为提高语言学习效能必须要做以下二方面的变革:
一语文教材“开放整合”。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建立大阅读才有大视野的指导思想。语文学科立足“读写融和,重构课程”,就是围绕“真实、开放、结构、灵动”等美的元素,立足单元重组,结构性重构语文课程,建立四大核心课程群:以单元导读,聚点探究,单元提升为主要模块的种子课程;以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习作指导为主要模块的生长课程;以小古文教学,经典素读为主要模块的新美读课程;以影视文学欣赏为模块的新媒介课程。全面实施语文“濡养”功能。其中群文阅读与习作模块课程在2015年12月8日向江阴市教育局领导以及全市小学校长以及教导主任作了介绍和现场展示。
二语文实践课内外“整体联动”。课程的重建,单位教学时间的恒定,“轻负、高效”学科目标的达成,倒逼教师语文教学思维必须从点状割裂式走向整体关联式。语文教学内容必须长程规划,结构化版块推进:即基础性阅读版块、拓展性阅读版块、探究性阅读版块。必须链接畅通课内外阅读的阵地,建构立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体系。
三、语文课程结构化实施的策略:
增加了这么多语文学习内容,老师们怎么教?
——现有教材怎么教?
(一)语文学科发展纲要让教学“有序可循”。语文学科教学内容走向序列。
——教材的序不该是教学的序。无论是阅读还是习作我们都进行结构化的处理。
学校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课内外散乱的教学内容整合成有序的实践板块,构建以语文教材为主、校本教材为辅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动态、即时、开放的教学内容板块,促进学生言语智慧同生共长:(1)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2)以拓展积累鉴赏为“内核”的内容板块;(3)以语文问题解决为“内核”的内容板块。
(二)语文学科教学提炼学科特色。
语文学科关注于“读写互动,有效链接”的专题研究,从“链接”走向“融和”,把“读”和“写”有意识、有目的地链接起来,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在写作教学中,发挥“读”的引导效应,从而使读和写相互作用,和谐共生,促进学生情感、思维、语言和谐发展。要想有效实施课改,更新教学理念是首要任务。我们的策略是反复学习培训,交流沟通,让老师从认同走向开拓,成为课改的主动实施者。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的主阵地,学科特色的体现就应该表现在课堂上。各学科老师针对本学科特色,进行专题式课堂研讨,开展同课异构、案例剖析、课堂辩课等形式,进行教材教法、课堂实践的反复研究,把握教材特色教学点,选择特色突破策略,积累了丰富的特色课例,形成了多样的特色课型,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了老师对学科特色的认识。
小学各阶段学习要求不同,教学目标的目标也不同。我们要求教师钻研教材, 以教材为依据,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教材,从课文走向课程,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循序渐进,分级拓展”的课堂实践。我们采取“集体教学,整体建构——感悟内化,自主建构——专题辅导,促进建构”的课堂教学组织架构,使得学科特色的研究序列化、课程化。各学科分低、中、高年段,分重点、分序列逐步推进。
(三)丰富了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版块:
1.读写链接一体化训练版块。例如,将《涵咏经典》校本教材经典古文片段《滕王阁序》与五年级课文《少年王勃》联系起来进行比较阅读研究;再如,将古诗文学习与练笔相结合,通过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文,或自创古体小诗配画、文言寓言故事等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再如,通过经典时尚短信研究活动,启发孩子们借用经典中的语言典范来编撰短信,在传播文明与习语写作之间架起一座彩桥。
2.探究性学习活动版块,以某个语文知识为核心或某一个阅读主题为依托,设计探究性语文学习活动,如开展“放飞梦想——达人的故事”拓展阅读、“曹文轩笔下人物大聚会”主题阅读、“生命的光辉”动物故事主题阅读,再如围绕李白、杜甫、朱自清、冰心等人物作品进行研究性阅读……
3.经典诵读综合实践活动版块。(1)相约星期一,每周经典诵读展示活动:每周升旗仪式后,各个班级轮流上台展示集体与个人诵读;(2)“校园经典文化艺术节”活动:活化诵读形式,喻“唱、演、讲、舞”于经典诵读中,配合音乐、舞蹈加以伴奏渲染,集中展示班级或年级的学习效果;(3)读书节活动。举办“好书推荐”图书跳蚤市场、剪贴报、采蜜本、手抄报展览评比、“快乐读书”中队主题活动观摩、评选故事大王、组建“读书故事”巡讲团、读后感征文演讲比赛、“古诗新唱”比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经典诗文书法大赛,专家读书讲座、作家见面签名会、校外志愿者共读好书活动……为孩子搭建展示读书交流的缤纷舞台。
(四)课内外阅读时间的整合,组建大阅读模式。
1.形成“一日三诵两阅读”课外阅读模式。即“晨读瞬吟暮诵”、“每天午间快乐共读二十分、晚间亲子阅读半小时”。晨读——“人之初、性本善……”,“大学之道,在冥冥德……”,“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一句句凝结着先贤智慧的文字激荡着孩子的心灵,在经典的甘霖下,开始神清气爽的每一天。瞬吟——预备铃响,孩子们一边诵读一边等待上课,既回味了经典,又做好了上课的准备。暮诵——傍晚,孩子们一路吟诵出校门,成为一道最美丽的风景。午读——中午休息时间快乐阅读交流,是学生自由舒展心灵的二十分钟;晚读——放学回家完成书面作业后,与父母一起共读经典。“一日三诵两阅读”,学生感受着阅读的美好,享受着书本的芳香,阅读如呼吸一般自然,阅读已成为一种需要。
2.开设“古代和现代诗文阅读”校本课程。配合两本教材,每班每周各开设一节现代诗文与古代诗文导读课,交流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探索书香课堂,提升阅读实效,逐步形成定课时、定内容、有研究、有展示、有考核、有评价的规范的课程教学体系。为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我校研究评价机制,设立了六级晋级标准,每学期都会根据各年级的必读和选读篇目对学生阅读质量、阅读能力作考核,考核过关者给予颁发“经典阅读晋级证书”和班级、校级的“诵读小明星”证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的积极性,层层有奖励,成长有记录,学生在一步步被认可中快乐地收获与积淀。
3.课型研究展现有为的“序列群”。
如果说以往的教学研究往往是以研究一篇或一堂课得教学为主,思维方式是散点的,那么课型研究则引导教师从整体上把握规律,思维方式是整体的。学校进行了“事情类课型”、“神话语言类课型”、“韵文识字类课型”“读写链接类课型”、“课外阅读指导课型”的研究,从而形成了这些可行的价值追求、系列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结构化实施。
(五)校本课程依托课型强力推进研究:“科学认读、经典诵读、情趣小古文、课外阅读导读、主题阅读实践活动”等特色课型应然而生。
1.“科学认读”课。我们总结出四大识字途径:开放识字,潜力无限;诵读识字,自然无痕;字理识字,智慧无穷;字谜识字,奥秘无限。
2.“经典诵读”课。《成语千句文》《论语》《孟子》《老子》《大学》《中庸》《笠翁对韵》……我们努力使诵读课成为生动有趣的读经课、道德熏染的育人课、经典时尚的创造课,让传统文化绽放新颜。教学中,教师自编创造了拍手诵读法,节奏协助诵读法,配乐感情诵读法,擂台赛读法,情景再现诵读法,游戏诵读法,或吟或诵或唱,且吟且唱,唱出旋律、唱出韵味。通过这些别开生面的诵读形式,让沉睡的经典文字活起来,让枯燥的诵读生动起来。在光阴市进行了课型专题展示活动。
3.“情趣小古文”课。我们与《小学语文教师》编辑部老师合作研究“情趣小古文课”,其基本教学特色为:诵读积累短小精炼、文质兼美的优秀文言作品,在快乐的学习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品味文言情趣韵味,磨练思维,提升智慧,提高语言素养与阅读能力;滋养性灵,修身立品,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
4.“课外阅读指导”课。在立美课程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分年段有目的地进行特色课程研究,内涵丰富,外延拓展,理念提升,分年段落实学科特色课程研究。具体操作中低年段研究主题为读写绘;中年段研究主题为教材读写序列重组;高年段研究主题为1+x群文阅读。
5.“主题阅读活动”课。主题阅读活动,融合书法、绘画、影视、音乐、戏曲、古今散文、小说、诗歌等多元表现形式为一体,通过多感官多角度的阅读,学生既欣赏到了语言特色,又感悟到丰富多彩的文化韵味,而且极富挑战性,可以促进思维活力,深得孩子的喜欢。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引领学生开展主题阅读,去欣赏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分年级开展主题阅读活动,一年级开展“植物文化”系列阅读研究活动《柳枝飞扬》《梅香幽幽》等;二年级开展“节日文化”系列阅读研究活动《中秋》《春节》等;三年级开展“山川文化”系列阅读研究活动《庐山》《长江》等;四年级开展“江阴文化”系列阅读研究活动《江阴黄山》《兴国塔》,研究诗词楹联、公园景致、江阴历史故事、抗清英雄人物等;五年级开展“蝴蝶”系列阅读研究活动《蝶儿蝶儿满天飞》;六年级开展“莲花”系列阅读研究活动《与莲絮语》……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我校师生在经典阅读中拔节成长,喜悦收获。近年参加省级赛课3人获奖,无锡市、江阴市级语文课堂教学比赛和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一等奖的老师有11人次。
学生在第五届国际创意作文大赛中,两名学生获金奖,一人铜奖。在江阴市“小故事演讲家”评选中,范浩天同学的《包公审案》获一等奖。在江阴市“小作家”当堂作文比赛、江阴市阅读知识大赛、江阴市即兴演讲比赛、江阴市“望江杯”读书知识竞赛等比赛中均为全市获奖人数最多的学校。在江阴市首届中小学语文朗读暨“经典诵读之星”评选活动中,我校荣获最佳组织奖,是全市获奖学生最多的学校。二年级表演的绘本剧《鸭子骑车记》获“七彩绘本 照亮童年”江阴市第六届儿童绘本剧表演大赛一等奖。在江阴市师生经典诗文师生诵读大赛中获一等奖。
“水击石鸣,人激志宏”。我们将继续高举智慧、勤勉与奉献的旗帜,在“培植语文学科特色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征程中扬帆远航,长歌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