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六学十八字”课型范式
———《寡人之于国也》执教谈
江苏省江阴市第一中学 陈友宝
文言文教学,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文化性的属性,强调“文”和“言”的兼顾而不是偏废。《寡人之于国也》这节课对文言文教学所做的探索,是基于高中文言文教学 “六学十八字”课型范式的探索——思学议学,必通读、严梳理;研学展学,会分析、善概括;检学固学,多翻译、常巩固。 下面具体谈谈课型范式的教学实践,以资反思与提高。
思学议学:“必通读、严梳理”,“文”与“言”的兼顾
文言文首先是“言”的阻隔。可能出于传统意义上的对学生负责的心理,或者说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怀疑,担心如果不把词义解释(重要实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一落实,学生可能读不懂课文;何况考试怎么办?“必通读”指向“文”的学习,关乎教学预设与生成;“严梳理”落实“言”的积累,讲究学习方式的主体性。
严梳理:议学,突出学习的主体性,举一反三与举三反一的学习方式辩证。基于高一古文积累的不足或者需要,我设计“举三反一”词语“议学”活动:用三轮学习一个知识点。第一轮,自行圈画重点词语(教师和学生都针对文言现象圈画并交流),借助文言积累和课文注解自行对文言现象注疏;注重习惯培养。第二轮,结合圈画的字词,同伴进行“对议”学习,问答式逐一梳理,有疑议的讨论解决或做好存疑标记。第三轮,在彼此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展学活动,教会别人,将所学到的知识教授给别人,发挥同伴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举一反三”,“一”就是“严梳理”:动笔整理重要实词、重点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古文言知识点,结合学习篇目明确每篇文章整理的详略要求;“举一反三”,“三”,是结合整理出的诸多文言例句,通过检学方式落实对“言”的迁移学习。
特别强调的是,在“言”的落实上,尽可能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其实,借助课下注解,大部分学生能够跨过文字关。关键是要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借助相关“工具”读书的习惯。对于需要结合文章内容或需要拓展来解决的某些重点词句,教师在课上的处理尽可能到位。比如本文对 “凶”“申”“谨”“检”“发”等词语的强调。比如之于学生而言非常陌生的古文化常识:庠序、孝悌。
必通读:思学,提问与追问是教学预设走向教学生成的关键。勿庸置疑,文言文是“文”,阅读角度上,文言文的教学理应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多文言文教学课堂把文言文的教学变成了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文言文只剩下“言”。确实我们必须正视古今语言的差异,如何帮助学生读懂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方法并成为其自觉的习惯比讲解灌输理解更重要。
对学生要求:追问式学习。在个人通读文章(两边以上)的基础上,思考并提出2-3个问题;在学习小组的环境中,以“追问”的方式相互启发,最后小组推出1-2个问题;在全班展学结束后,呈现小组问题,再以“追问”的方式,引入班级征答方式或讨论探究学习,教师相机点拨;教师更可以根据调整既定的教学设计,将“追问”进行归类,并与课堂教学目标加以结合,达成或生成教学。
如学生提问与追问涉及的几个问题:孟子与梁王的分歧是什么?孟子如何劝说梁王,使其明白“寡人之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论述有怎样的特点或艺术?孟子的思想是什么?他的观点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认识? 这些问题源于学生,某种意义上讲,提问追问甚于回答或解决问题。
“思学”的前提是个人阅读提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思学的核心课堂追问,让更多的人利用课堂学会思考、学会发现,是学习论这一系统工程的应有之义。通过提问,呈现学生有效阅读;通过追问,可以观察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追问还可以调节课堂上的信息反馈,发挥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功能。善于“提问”是学习最需要培养的品质,而能否“追问”,是检测读懂能读会读的最重要的标尺。从“提问”到“追问”,是培养思学能力最为清晰的路径,也是从教学预设走向教学生成的关键。如问题:“他的观点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认识?”
研学展学:“会分析、善概括”,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诉求与表达能力的培养
文言文学习,服从语文学科学习要,思考与表达两个纬度的能力训练是语文学科的能力培养主线。
会分析:确定切入点,以“研学”落实思维训练。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不是教师会分析,而是通过“研学”教会学生会分析。如何深入地研读文本,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关键是把文本琢磨透,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本文教学选择文中“心”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揣摩分析“寡人(惠王)”之“心”,探求孟子之“心”,以此步步推进。“寡人(惠王)”之“心”:引导学生找出文本依据1“岁凶移民”、依据2“王好战”、依据3“罪岁”,进而分析:仅移民而求人众为虚荣之心,好战背后是杀戮之心,罪岁后折射推托之心。对比孟子之“心”:尊重规律、循序渐进,由物质建设到“谨庠序、申孝悌”的仁政之心。
当然,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对教学“切入点”的选择往往是不尽相同的,没有固定一律的标准,只要能引领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并把握其精华,只要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是最佳“切入点”的选择。如引导学生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以及为什么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幅王道图景,进而领悟分析“五十步笑百步”这一比喻;依据孟子此时特殊的身份,孟子与梁惠王不是君臣关系,孟子只是被邀请的“智囊学者”,在齐国是“客卿”(即顾问);其次,理解孟子做比喻的目的主要在于摧毁梁惠王的自得心理。如此既解剖了文本,又领略了孟子说理的艺术性,加深了对孟子的仁政主张的理解,也感受到了孟子的人格魅力。
善概括:借助目标导学和课堂“展学”,指向表达能力的培养。阅读伊始,即进行概括要求的目标定向,如画出孟子的七条措施。引导学生概括时,阅读这七条措施,启发学生想象孟子说话时的语气及表情,进而对孟子的刚正与浩然之气有了初步的感知;再让同学对这七条措施进行归类,并要求尝试给出各自的分类标准。学生自然会结合自己的阅历以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等予以概括。如此,对孟子仁政思想,学生能从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视角做较为合理地评析。
学生概括能力普遍欠缺,不仅需要指向清晰地设置文言文学习概括能力训练,概括中辅以必要的引导、点拨,还要通过“展学”(展示学习成果),加强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如果你能将学习到的东西用来教导别人,那么你就可以巩固你所学到的东西。同时,对存疑的向同学或老师征求解答;培养自信的学习能力和主动表达交流的意识和学风。“展学”需要集体研究,属于技能型学习,这种加入传授技能的组织进行集体式学习,会使得个体学习变成有趣的社会经历。
检学固学:“多翻译、常巩固”,遵循记忆科学与养成学习习惯
对照记忆规律,养成学习习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 实验揭示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24小时内复习所学的知识容易记牢,8小时之内及时复习效果最佳。实验意在帮助学习者提升自我记忆能力,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在文言文学习之余,依据记忆科学,通过“多翻译、常巩固”的方法,增进学习效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多翻译”。翻译属于“检学”范畴,通过检测性的翻译训练,考察知识学习的迁移性能力。翻译是对文言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如果不运用,那么学习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你阅读一本C++的书和你编写程序并非一样,学习画画和你拿画笔做画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你可以运用你所学的知识,你就要运用。翻译考查学习古文的语言转换能力,重要处固然在于引导学生翻译时知道“信达雅”原则;更为重要的通过“多翻译”,记诵经典,存留对文本的敏感度和熟识度。
“常巩固”。“固学”,即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做到有效积累。文言文知识是很容易消化的,但是我们常常疏于巩固,甚至不能抓住其本质内容进行有效巩固,学习往往事倍功半。“常巩固”不只有文言文考试式的练习或者浩繁的文言整理。它可以是理解上的巩固,如理解“五十步笑百步”这样的比喻,关系到内容的理解、文章结构的布置、论辩技巧的运用、孟子思想的解读;从其中任意一个角度加以巩固都是对学习体验的升华。它也可以是习作短小古文的风雅之兴。何况,“常巩固”还可以节省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上,如文化常识的积累之趣,如诵读之姿的剪影之绘,如骈骊文句的拾珠之雅等等。
思学议学、研学展学和检学固学,属于学习行为,每节课可以侧重一两点组织教学,也可以全部覆盖。“必通读、严梳理,会分析、善概括,多翻译、常巩固”等属于学习路径,可以进行模式化的课型范式推进,但是不必拘泥。课型实践的关键在于转变课堂评价观、转变课堂教学实践观、转变课堂教学方法。当然,高中文言文教学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如引导学生读更深邃的古文或系列经典,或者老师期许能够读出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出更丰饶的美景,但是就多数人而言,文言兼得,会思善言,谙熟并能习练,古文便是最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