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继承
杜成宪教授的讲座以《我们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继承》为题,在中华传统文化长河中追踪溯源,从《周易》、《论语》、《礼记》、《左传》等传统经典著作中广征博引,向我们展示了孔子、庄子、朱熹等先贤在教育方面的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及其价值体系,博大精深,散发着耀眼的思想光芒。一个忘记过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在学习西方现当教育理论的同时,也不应该忘记扎根中华文化土壤的传统教育思想。杜教授从倡导身家国一体的教育、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注重个体自觉的学习、注重学的教育、要求知行合一的教育和主张不拘身份的教育六个方面,对传统教育思想进行了梳理。通过学习,对如何把握和汲取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如何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在如今我们强调的核心素养培育方面颇有感触。
道德修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各种思潮交汇激荡,对学校德育工作,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出了挑战,在我国部分区域这个问题还比较突出。我们的先贤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且进一步细化成格物、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八个追求目标,学校培养重点应该主要落实在前面五个阶段。结合传统文化的学习,向学生传授立足社会,报效国家,从我做起的理念。通过学校学习、社会实践,逐步追求完整人格,同时强调这个过程中的个体自觉性的决定作用。
创新实践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王守仁等人讲的知行合一中的知行关系,主要指的是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但是,如果我们用发展的眼光来进行拓展和延伸,对于我们现在强调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也是有积极意义的。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乃至于接受以后,掌握的牢固与否,能不能灵活运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否是建立在实践行动基础上的。而掌握知识的目的也是要用来指导我们的科技创新实践,只有通过创新能力的培养并转化成一定形式的成果,才能最终检验是否真正掌握了某一方面的知识,这也是现在高考招生改革中自主招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尝试考查学生的重要素质之一。这也算是我们理解的现代教育意义上的知行合一吧。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内容和人才选拔方式,如果能够认真进行研究,对推动我国现代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一定存在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国际教育研究与咨询中心主任张民选教授作了题为《公平而卓越——国际视野中的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报告。
张教授通过研究联合国和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文献,认为当前国际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目标是追求教育的“公平而卓越”。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对公平而卓越的基础教育形成了六方面的共识:一是全民、全纳的教育;二是提高所有人的学业成就;三是关注差异开发潜能;四是终身发展;五是国际理解教育;六是创新与技能。
就上海而言,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上海的基础教育在全民教育和提高所有人的学业成就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连续两次OECD组织的PISA测试中,义务教育学校学生成绩名列前茅(主要是第一年做测试时上海极高,远超欧美国家的),体现了较高的教育质量和较好的均衡程度(引进中国的第二年对江苏也进行了测试,但江苏的PISA测试成绩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较高,很打脸)。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在要求学生达到共同标准的同时,孩子个性发展受到制约,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不够关注;时代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变化的内容也越来越多,要处理的问题也是不断变化的,不能期待掌握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在陌生环境之下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要不断的乐于学习,而我们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是缺乏的;我们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如何使我们的孩子更好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胸怀。这些问题都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解决的方法和途径,为成就“公平而卓越”的基础教育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