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记叙文写作2——用细节描写谋篇
编写:陈友宝 使用时间:第8周
学习目标:
1.了解细节描写在叙事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2.提高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锻炼捕捉生活细节的手眼。
3.能运用细节描写来串联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营造文章结构。
自主学习单
一、记叙文相关知识回顾
1. 什么是细节描写?有哪些作用?
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 、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 它是刻画人物性格、推进情节发展、表现生活环境、写出时代气氛的重要因素。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细节描写。
2. 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1)慧眼独具——找准典型
一篇文章的细微之处很多,不可能面面俱到,要对这些细微之处进行筛选。原则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表达文章中心最有帮助的材料。
【例1原文】当我正想听她的回应时,电话的另一头却也传来了啜泣声,那一刻我震惊了。我终于明白了,妈妈把我扔在外婆家,都是迫不得已的。她孩子多,全家人却只能靠老爸来维持。
【改文】当我正想听她的回应时,低沉的暗哑又无奈的啜泣声从电话的那一头清晰的传来,那声音像把锤子,敲打着我那原本对她冷硬的心:是呵,世上有哪一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如果不是世俗的偏见和现实的无奈,妈妈怎会把我扔在外婆家呀?这些都是迫不得已的呀!她孩子多,全家人却只能靠老爸来维持。
(2)深挖细掘——细致描摹
A、锤炼词语:通过对一些精彩的动词(细化动作、延长过程)、形容词的辨析和筛选,精心锤炼词语可以对所描述的内容进行准确生动的修饰和限制,同时以少胜多,一字传神。
【例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朱自清《背影》)
B巧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变平淡质朴为文采斐然。
【例3】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老舍《骆驼祥子》)
C突出特征:要抓住所描写的人、景、物的最突出的特征,写出他们所不同于其他人、景、物的独特之处。
【例4】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莫言《我的梦想》)
D运用五觉: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借助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各个方面的描写,用入微的感觉(味、听、嗅、触、视),细腻描摹,写准写活人、景、物的形、声、味、质感等要素
【例5】唐老师右手捏起一块芝麻烧饼,送到嘴边,小心而又狠力地咬下一口,几乎同时,他伸出左手摊开巴掌,在下巴颏下接着。一个烧饼吃完,芝麻也就铺满了一巴掌。他不慌不忙,将左手的五指向掌心一拢,芝麻便拢在一起,然后,忽地往张开的大嘴巴里一拍,便香香地嚼起来。他又搓了搓手掌,左右开弓抹了两把嘴,推起自行车上班去了。
(3)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例6】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
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仿佛在那里,寻
找着精神的栖息地,构建着一个新世界,于是我们也随着老师的目光,追索着他描述的世界,走过万水千山,看遍诗词赋文,阅尽风流人物,……
(4)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例7】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讲课有一个习惯性动作,讲着讲着,他就会将眼睛向上看,令人忍俊不禁。当他沉浸在他描述的文学世界里的时候,他的眼光就会一点点远离我们,开始望向天花板,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见过,那启蒙先生的眼神是对古代文化的陶醉和沉迷;我曾在都德的《最后一课》里见过,韩迈尔先生的眼神是对法兰西语言的热爱和崇敬;我曾在《时间简史》的扉页上见过,霍金先生的眼神是对科学王国的探索和追求。
二、范文阅读和感悟
【例文1】 邻居家的那条狗
陈安宁
“你在哪儿干什么?”父亲不知何时已站在我的身后,注视着我。我一愣,忙把手中的弹弓藏到背后。父亲似乎早已发现,“不用藏了,拿给我吧!”声音虽不大但我还是老老实实把弹弓交给了他。
我随父亲走进了屋子。“你想打邻居家的那条狗,是吗?”他边说边看弹弓里的铁丸。
“不错,爸爸,你知道那条狗有多吵吗?我几乎不能忍受了。”
“那你就打那条狗啦,唉!你先回房睡吧。”我为父亲不理解我而有点生气,听到这话后,转身就走。”等等,弹弓你还是拿去吧,你该怎么做,自己选择吧。“父亲说完,望了我一眼。我接过弹弓,“咚咚咚”爬上楼,回到卧室。
邻居刚从外地搬来,搬来时最引人瞩目的,就数那条也不知是什么种的狼狗,一看到人就乱叫,我打心眼里讨厌。白天叫不算,夜里也乱吠。我几乎天天夜里被那畜生吵醒,那该死的邻居也不管管。
“汪汪汪…… ”一阵狗吠声又传来了,望着外面的月亮,我睡意全无。
我还是决定行动。
我蹑手蹑脚地走下楼,带着那个钢制的弹弓。经过父亲卧室时,我听见里面有轻微的呼噜声,这下我更放心了。
那畜生安静了下来,站在铁栏前,似乎发现了我,朝我望了望,这次没有叫。
“好啊,也许这是临‘瞎’前的乞求呢!”我心里暗自高兴,“你叫,我打瞎你,让你对我所做的付出代价。”
我拿起弹弓,装上铁丸,“嗨,这畜生现在好像特别乖呢,可惜太晚了。”
我举起弹弓,瞄准。月光下的两只眼睛,似乎有什么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莫不是眼泪吧?想到这,我心里一震。那分明是乞求的眼神和滚热的眼泪,我看清了。月光似乎更亮了,举起的手,禁不住颤了起来。我无力地垂下手。弹弓掉在地上。 我拖着沉重的双腿回到屋里。我感到背后有一双眼睛始终盯着我。
经过父亲卧室时,里面的呼噜比刚才更响了。我心里一片轻松。我庆幸,在报复和宽容之间我选择了宽容,我知道这是我由衷的选择。
从此,邻居家的那条狗再也没有在夜里乱叫,看见我总是摇着尾巴。
【思考】你能划出例文1中的细节描写吗?想想这个细节描写在整篇文章中有什么作用?如果用电影镜头来表现,你打算怎么拍摄?
【例文2】 妈妈喜欢吃鱼头
邓永浩
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每次吃鱼,妈妈先把鱼头夹在自己碗里,将鱼肚子上的肉夹下,极仔细地捡去很少的几根大刺,放在我碗里,其余的便是父亲的了。当我也吵着要吃鱼头时,她总是说:
“妈妈喜欢吃鱼头。”
我想,鱼头一定很好吃的。有一次父亲不在家,我趁妈妈盛饭之际,夹了一个,吃来吃去,觉得没鱼肚子上的肉好吃。
那年外婆从江北到我家,妈妈习了家乡很金贵的鲑鱼。吃饭时,妈妈把本属于我的那块鱼肚子上的肉,夹进了外婆的碗里。外婆说:
“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
外婆眯缝着眼,慢慢地挑去那几根大刺,放进我的碗里,并说:“孩子,你吃。”
接着,外婆就夹起鱼头,用没牙的嘴,津津有味地嗍着,不时吐出一根根小刺。我一边吃着没刺的鱼肉,一边想:“怎么妈妈的妈妈也喜欢吃鱼头?”
29岁上,我成了家,另立门户。生活好了,我俩经常买些鱼肉之类的好菜。每次吃鱼,最后剩下的,总是几个无人问津的鱼头。
而立之年,喜得千金。转眼女儿也能自己吃饭了。有一次午餐,妻子夹了一块鱼肚子上的肉,极麻利地捡去大刺,放在女儿的碗里。自己却夹起了鱼头。女儿见状也吵着要吃鱼头。妻说:
“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
谁知女儿说什么也不答应,非要吃不可。妻无奈,好不容易从鱼肋边挑出点没刺的肉来,可女儿吃了马上吐出,连说不好吃,从此再不要吃鱼头了。
打那以后,每逢吃鱼,妻便将鱼肚子上的肉夹给女儿,女儿总是很艰难地用汤匙切下鱼头,放进妈妈的碗里,很孝顺地说:
“妈妈,您吃鱼头。”
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思考】例文2的“文眼”是什么?这个“文眼”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我的收获:
|
我最喜欢的例文是 ,它在以下几方面可供我借鉴:
|
合作探究单
一、师生交流学案第一单内容(体验与感悟)
二、讨论归纳重要细节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三、把握细节描写的几个原则
达成检测单
写作实践:
记叙文的神韵从细节中来。关注细节,说白了就是从小处着眼,在小处用力。一篇文章的种子有时就是一个重要的细节。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使你心动的生活细节?一个眼神,一句话,一句口头禅,一个举动,一个身形特征,一个凝聚感情的物件……它们有着怎样的蕴含和诗意?试着用一个细节做主干,做文眼,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