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发展“供给侧” 增强教师“获得感”
优化发展“供给侧” 增强教师“获得感”
贡和法
刊于《江苏教育(教师发展版)》2017年3期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必然要求提高教师的素质,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习总书记说: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
东台市实验中学是一所规模化的集团式学校,在校学生近6000人,教职工近500人。作为一所省市级示范性初中,担着负引领东台农村初中教育发展的重任。优质的学校,一定是人才汇聚和人才成长的乐园。东台市实验中学提出了“学校发展,教师第一”“另起一行,我是第一”的治校理念,从不同维度来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创新教师的成长模式,唤醒教师的成长自觉,打造幸福的教育“梦之队”。目前,学校有正高级教师1 人,省特级教师4人,两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近100人。正是优质的教师群体,支撑着“江苏省最有影响力初中”——东台实验学校的科学发展。
东台市实验学校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的有效路径、策略中最为突出与鲜明的举措是实施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优化发展“供给侧”,增强教师“获得感”。学校是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主阵地,校长是这个主阵地的发展“灵魂”。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教育供给侧最前沿的“人”的要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提高了教师专业水平,才能提高教育供给水平,保证供给质量。
东台市实验学校在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提高教育供给侧质量的过程中,将“学校发展,以师为本”的理念落细、落实。学校内部创设了有利于教师“知识的转化和智慧的增值”,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氛围与环境,形成了有利于“教师用精神的成长去创造使命的精彩,铸就生命的辉煌”的文化自觉。学校破除碍于教师发展的“三重门”,着力构建学校教师发展的动力之源,增强教师发展的成就感、幸福感与获得感。
一是制定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校内政策,拆除有碍教师发展的“玻璃门”,让政策的“阳光”更充分的照亮教师的发展之路。教师最美的成长姿态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教师的发展需要引领,东台市实验学校善于指导教师从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和个性诉求出发制定好个人的职业发展规划。教师只有从“外控发展”迈向“内在自觉”,其专业自觉的真理光芒才会在心中敞亮,才能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不懈追求,向高处不断前行。否则教师的发展之路就会碰遇“玻璃门(看着里面很美妙,真要进入头上就会撞个包)”。
学校帮助青年教师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困境,让他们尽快冲出成长的“伏击圈”。帮助骨干教师消除职业倦怠,突破发展的“天花板”,搭建平台、开辟通道、鼓励学习、丰厚实践,挖掘潜能。正如叶澜教授所言:每一个生命都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每一个生命都是为自己而活,其他人不可替代。学校改革校内聘任方案和教师绩效考核条例,调动不同层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有个性的发展,超越经验,超越学科,超越自己。
二是废除不利于教师发展的条条框框,拆除有碍教师发展的“弹簧门”,让清新的“氧气”更充足的滋润教师的发展心房。学校发展的动力在于教师的努力与进取。教师成长有了动力,就会在对工作持续的追求和价值的实现中自觉产生职业获得感。东台市实验学校基于教师发展的现状,打破影响教师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条例,营造有利于教师发展的平等的氛围,立足于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和“优势领域”来设计发展的路径和方法。让“专业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等成为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保障。从而真正拆除影响教师发展的“弹簧门(弹簧门,附加的框框一多,即使教师发展跨过了玻璃门也会被反弹出局)”。教师一旦工作上的事业心,教学科研上的进取心被激发,学校就会拥有发展的“源头活水”,到那时,这边的风景就会独好。
三是架设方便于教师发展的支撑平台,拆除有碍教师发展的“旋转门”,让肥沃的“土壤”更续接的输送教师的发展资源。东台市实验学校为教师创设发展的公平环境,不管是一般教师,还是学校的“能人”“名人”,都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真正拆除有碍教师成长的“旋转门(公平的扶持措施,不厚此薄彼,不暗中设坎,不表面请进来,暗地推出去)”。学校依据多校区、大规模集团化的校情,制定符合教师成长规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即建构“实绩为重”的评价机制、形成“基于团队”的竞争机制、打造“高效优质”的科研机制。三大机制有机结合,成为助推教师成长、发展的动力泵。
学校组织专家为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材施教”“按需施管”,推行分层培训、分类打磨策略。学校以课改为平台,以课堂为阵地,锻造高品质的教师队伍,在教改实践中,许多教师成为了“课改”的探索者和“改课”的实践者,形成了教师队伍建设“典型引路、团队发力、整体提升”的良性态势。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校长的引导与引领。充满教育情怀与生命激情的卢惠斌校长在东台市实验学校中,主导教师发展,充当了教师发展的引路人。
二○一七年二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