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陪着你走——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张小青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的一段话,看完后,深有感触。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来欣赏孩子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这是一份淡定,一份从容,一种科学,一颗爱心。然而,在当下快节奏发展的大环境中,教育也陷入了“快速成长”的误区,一切的一切都被简化为“速度”二字,少了耐心,少了等待,少了过程的生命力。3岁学钢琴,4岁学英语,5岁学珠心算,未满6周岁就要读一年级,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只要有能力,就想把好东西通通喂入孩子的肚子里。可孩子能消化吗?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年龄特征,无视它,就将出现揠苗助长的情况。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工业和农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工业可以是快节奏的、大容量的、流水线的、批量生产的,而农业则是有季节的、有时令的、有成长规律的,是需要播种、施肥、除草、喷药的,是需要土壤、水份、阳光和等待的,它是一个慢慢发展的过程,然而却经常被我们忽视了。反思平日的教育,当孩子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们的希望时,立马批评说教,总希望那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我们的传输,马上就能在孩子身上呈现。却忽视了,他只是个孩子,他有他的年龄特点和知情意行不断反复的发展规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其实也告诉了我们——教育是“慢”的艺术,切勿操之过急。
台湾张文亮《牵着蜗牛去散步》这首散文诗和这本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诗中的蜗牛就像是我们要教育的孩子,“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都是徒劳无功的,或许当我们说出“孩子,慢慢来”的时候,心情是忐忑、复杂的,但我们会闻到醉人的花香,感受到温柔的微风,看到满天漂亮的星斗……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我身边的孩子们,他们或许就是这只蜗牛——调皮,爱闹腾,会打碎花盆,会欺负周围的同伴,上课摆弄小玩具……我也像诗里的“我”一样——催“他”吓唬“他”,责备“他”,但“他”依旧……但是当我试着慢下来以后发现,他们打碎花盆是为了帮小种植浇水;他们欺负小朋友是为了打抱不平;他们摆弄玩具是为了探索里面的奥秘……
教育是慢的艺术。我们在日常教育工作过程中,有时会急于求成,恨不得要求孩子立刻达到自己的标准,若达不到,我们可能会失去耐心,会抱怨。不由得我想到了外甥女的素描课老师上课的情景,满满一屋子的学生,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辅导学生,告诉学生哪里修改一笔就会更好。一节课,他在屋子里一遍遍地走走停停,直到所有学生的画都达到他眼中的满意为止。他的课堂教学简单而纯粹,一节课一幅画,从不催促,更多的是鼓励和表扬。是的,教师并不是个强悍的角色,更需要温柔,耐心,淡定的hold住。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我们不妨放慢脚步,把自己主观的想法放在一边,陪着孩子静静体味生活的滋味,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给自己留一点时间,从没完没了的生活里探出头,这其中成就的,何止是孩子。
要做到对孩子耐心等待,教师必须要做到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能够感同身受。接受一个新知识,从老师的口中说出来到孩子的耳朵需要一个过程,孩子再把听到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理解、消化又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孩子能不能正确地对信息进行加工还是一个问题,再加上孩子把经过加工过的信息建构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又需要一个过程,最后孩子要把已经建构到知识体系中的东西拿出来应用或者表达出来,这个过程老师自己想想,也是很复杂的过程,怎么可能老师一下达指令,孩子就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呢?对于一般的孩子,这个过程可能会快一点,但是我们也都知道,现实中是存在着一些总是“慢一拍”的孩子的,他们的接受过程可能更需要久一点的时间。再反过来问问自己,有时候老师自己接受一个新的事物都需要一个过程,何况是孩子呢?所以,老师们,当你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你能不能耐心地等一等孩子呢?是不是会心平气和地看待孩子“慢一拍”的情况呢?
教师是一种幸福的职业,我们要感谢“上帝”交给我们这群可爱的“蜗牛”。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一面。正因为他们的缓慢前进,才使我们拥有了观赏“沿路风景”的机会。慢慢走,会发现静心慢行的感觉是如此美好!慢慢走,会发现沿途有一片赏心悦目的风景!慢慢走,会发现我们的孩子是多么美丽可爱!
最后,我把作者的一段话送给自己,以兹勉励。“孩子,只要你们努力、你们需要,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你们从从容容地把人生的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