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发达国家森林教育的发展及其教育启示

发布日期:2017-10-06 13:11:07     来源:chenxiaoping
 

        

简 评:

森林教育是指在林地环境里,为儿童或青少年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以此来培养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种户外学习过程与实践。英、德、美、日的森林教育发展经验为我国的生命教育,环境教育与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推荐理由:

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能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森林教育的实践经验来开发符合我国学生年龄特点的,符合他们自然发展的合理课程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森林教育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以深远的启示,尤其能针对当今的许多教育焦点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譬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男孩危机”等问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解放孩子们的头脑与双手,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空间与时间,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的学习与生活,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

    20 世纪初,西方国家出现了到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学习的热潮,森林教育受到世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日益兴起的森林学校能帮助孩子们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促使他们成为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学习者,从而促进他们全面与健康的发展;尤其对孩子们的社交能力、积极的情感发展、自尊心与自信心的提高均有很大的帮助。它为更健康、更绿色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森林教育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森林教育是指在林地环境里,为儿童或青少年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以此来培养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种户外学习过程与实践。[1]森林教育的实施场地并不局限于森林或者林地,对于缺少这些资源的城市,可以利用仿真森林,或者学校附近的大面积草地或空地也可成为开展森林教育的场所,森林教育重视的是户外的教育内容,而非“森林”的形式。森林教育颠覆了传统教学中过分灌输学科知识而忽视孩子的实践的理念,它注重让孩子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学科知识。森林教育也反对将课程作为控制孩子的工具,提倡“课程应是孩子们学习的发展资源”的理念。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体趋于融合,课程变革再也不能固守学科课程的疆域,而应谋求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的和谐互补与有机整合。

    法国著名的教育家让·雅克·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主张进行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遵循人的自然本性,使教育与人各阶段的身心发展一致,对孩子们讲体力,对成年人讲理性,这才是自然的次序。他认为,每个人都是由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由于自然的教育人力无法控制,因此后两者要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实现三种教育的良好结合,这样的教育才能称之为良好有效的教育。1840年,德国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贝尔(Friedrich Froebel)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他一向主张,孩子们应该在大自然中玩耍。森林幼儿园的兴起正是对福禄贝尔的教育主张的回归。

    20 世纪初期,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创造性地确立了四个教育哲学命题: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2]遵从孩子们的自然发展,使其在实践中获取直接经验,达成孩子们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自然生活之间的和谐统一。这些理论基础促使森林教育在欧美国家顺利实施,究其本质就是体现了课程是经验、课程是活动这两种课程本质观。

    二、森林教育在各国的发展

森林教育萌芽于18世纪的欧洲,形成于 20 世纪 50 年代的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之后在北欧挪威、丹麦等国发展起来。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丹麦森林幼儿园模式的思想传入英国。从此,森林教育在英国、美国、德国和日本境内得到迅速发展。现如今,德国有大约 700 家“森林幼儿园”。据英国 2006 年数据显示,在英格兰大约已有100 所森林学校,苏格兰和威尔士则各有 20 多所,森林学校已初具规模。英国的萨福克郡的内兰德学校(Nayland School),英国的格温特郡的达夫林森林学校(Duffryn Forest School),德国的伊德斯坦因(Idstein)森林幼儿园,日本长野县创立了第一所森林幼儿园——“森林探险队与美国的威斯康辛州的中小学森林教育都是现如今森林教育的典型代表。各国政府也相应制定了法律与政策来保证森林教育的深入开展,譬如英国政府发布的“课外教育宣言(the Manifesto for Education Outside the Classroom)、美国联邦教育部 2011 5 月,启动的“绿丝带学校计划”(Green Ribbon Schools)等。如今,森林教育越来越受各国教育者的欢迎,对扩大森林教育的呼声也是愈响愈烈。

森林教育最初的建立是基于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对于他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想法。各国的森林学校大部分是由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出资或者聘请合作伙伴共同管理的,也有少部分是私人或者组织投资经营的。其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各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以及有学习障碍的、身患疾病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他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增加户外学习的机会,依此来弥补教室内学不到的经验。他们在自由、开放的自然环境中学习的内容涉及到人文、社会、技术等知识与技能的方方面面,大到各类自然资源在社会中所起作用与所占的地位、以及野生动植物复杂的生态系统等,小到对逐个动植物的基本认知。其中的个人生存技能当之无愧是最具价值的学习内容。通过森林教育,孩子们的团队协作、问题处理能力与抽象概念的学习能力,以及环境意识、创新意识、勇气与自信心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其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定期(每周或每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开展的阶段性森林教育、与把森林教育的课程直接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的日常性森林教育,譬如英国的森林教育通常在每年的二月份至十二月份开展教育活动,要求学习者无论天气好坏都要定期参与,参与频率可以是每周一次,或者两周一次,每次半天或者全天。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森林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经英国与日本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受过森林教育的青少年比未进行过森林教育的青少年在自信心、注意力、学习积极性、语言能力、交流能力、行为习惯与主动思考和身体素质方面更为突出。德国的研究表明,森林教育对身患疾病的孩子(比如唐氏综合症,紧张焦虑,言语障碍,自闭症等)的注意力、毅力、合作和积极的学习生活态度上都有很大的改善与提高。

三、森林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1、尊重生命,让教育回归自然

中国的基础教育的确存在着一定的户外教育形式,比如春秋游活动、夏令营、学军学农等。可是这些并没有受到家长和教师的重视,其教育只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孩子整天呆在一个四面是墙的空间里,被繁重的学业包围着,空余时间也只会关在家里打游戏看电视玩电脑,这样的现象已是当今孩子们的通病。在2006年,“世界未来社会”预言:“孩子们的自然缺乏综合症将对他们的健康构成威胁。如今的孩子相对于他们的前辈花在自然环境中的时间正在逐步减少。”[8]数据显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正被诸如肥胖症、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因缺乏户外运动导致的疾病所困扰。一项调查显示:上海有 24.39% 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 15.23%,更有 5.85% 的孩子曾计画自杀,并有 1.71% 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9]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孩子们压力过大,过早远离自然,失去了生命的色彩所致。

森林教育实质上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的生命教育。它给予孩子们亲身经历、用感官去亲近大自然,呼吸到城市中难以寻觅的新鲜空气,怀抱绿色丛林带来的自由之感,从而激起他们保护自然、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之心。让孩子们在无约束的情况下,给予他们大胆思维创新的勇气,认识到只有靠自己双手创造出的事物、成功才是最有价值、最具说服力。让孩子们在与伙伴以及老师互动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互帮互助的精神,以及感受到来自别人的爱和学会如何爱别人,如何热爱生命与懂得珍惜自己。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大自然,从对于一草一木的好奇和探索拓展到对于世界乃至宇宙的探索,从认识一朵花的生长至凋谢引申到对一个人生老病死的认识,理解生与死的意义。对于孩子成长都起着引导作用的父母、教师等相关人士该如何带领孩子亲近自然这也值得关注和实施。这就需要家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努力,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设置不同级别的户外教育课程,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让教育回归自然。

2、绿色发展,促进环境教育

我国的环境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状况也不尽人意。曾有两项权威调查深入分析发现,我国公民薄弱的环境意识与环境教育的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一就是中国环境意识项目(CEAP),2007 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最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就是环境污染,而产生此问题归咎于环保意识缺失等主观因素。其二就是来

    2011 年 2 23 日人民日报报道显示,2010 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包括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公民仅占 3.27% 的比例,这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的水平。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令人堪忧。根据 OECD的环境教育研究报告,环境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是 2-16 岁。[10]从行为与意识的关系看,行为是否实施对于人们的行为意识有着明显的影响。自古就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名言。从以上美、日、德国家现行的森林教育实践来看,大量的户外亲身实践活动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孩子们环境意识的形成,为我国的环境教育的深入开展与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环境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启动有利于中小学开展环境教育的各类计划,将中小学环境教育纳入法制轨道,加大非政府组织、社区、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参与,学校大力开发的环境教育课程资源,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做到可持续性发展。

3、因材施教,寻求教学多样性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课程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将知识视为学习的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的确有效地指导了孩子们的升学,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思维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自由,同时也遏制了其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仅限于课堂中的讲解和演示,一味地对学生灌输知识,这更阻碍了学生的自然发展,学生仍无法摆脱揠苗助长、谋杀天性的现实。我国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能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他国森林教育的实践经验来开发符合我国学生年龄特点的,符合他们自然发展的合理课程和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森林教育对于我国教育的发展以深远的启示,尤其能针对当今的许多教育焦点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譬如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男孩危机”等问题。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可以解放孩子们的头脑与双手,解放他们的嘴,解放他们的空间与时间,鼓励他们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学会学习、懂得如何自我导向的学习与生活,从而促进孩子们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终身发展[11]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人均林地面积稀有的国家之一。这不应成为阻碍森林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借口,反而应当表现出更加严峻的紧迫性,积极向同样存在着“人多地少”现象的邻国日本学习。令人可喜的是我国教育界已开始积极关注森林教育发展的态势。我国台湾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森林小学,台北市的田园教学、台北县乌来种子学苑、花莲县西宝国小[12]都是在这种新理念下建立起来的,对推动台湾地区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真正适合人类发展的教育循自然、回归人性、尊重生命的教育,是促进社会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让世界更美丽,更绿色的教育,这正是森林教育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Liz  O'Brien  (09),Learning  outdoors:  the Forest  School  approach[J],  Education  3-13, 37: 1, 45 -60.

2.钟启泉,张华 . 课程与教学论 [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41.

3.祝怀新,潘慧萍 . 德国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 [J].全球教育展望 .2003,(06):78.

4.5.Liz  O'Brien,  and  Richard  Murray  (2007), A  marvelous  opportunity  for  children  to learn  [EB/OL]. 

6.王静 . 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2-4.

7.儿童森林幼儿园

[EB/OL].http://iizuna-gakuen.ed.jp/kodomonomori/top.html.

8.[ ] 理查德 . 洛夫著 .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9.燕赵都市报 . 中国儿童自杀报告 : 中国儿童自杀率世界第一 [EB/OL].  http://gongyi.cn.yahoo.com/ypen/20110322/271049.html.

10.梁晓芳 . 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实践探析 [D]. 重庆:西南大学,2010,2.

11.庄金秋,陈勇 . 法国小学课程设置与发展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11,(12):

12.冯灿,郭玉洁 . 台湾别样的素质教育——森林小学概况及启示 [J]. 继续教育研究 .2008,(07):21.

发表于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8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