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态下“草根”教科研的困境与突围
教学常态下“草根”教科研的困境与突围
朱秋红 贡和法
刊于《无锡教研》2017年9期
作为一线教师,主要的工作是教育和教学实践,不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和应试教育分数的牵扯,我们没有大把的科研时间,工作的繁忙也让我们不能经常及时的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库,所拥有的是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所面临的是层出不穷的教育教学新问题。
一线教师所从事的教育科研应然是:教学常态下对于教材、学生、教师本身的研究,是接地气的草根式研究。“草根式”教育科研的应然样态:这种研究不同于大学教授的学术性研究,而更多的是拥有实践性和反思性。研究的背景是教育教学常态,研究的主题起点是教育教学的问题,最终回归的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目的是科学审视教育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最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之本。因此,“草根式”教育科研“接地气”而不失“科学味”,“重实践”而不缺“研究味”。一线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中带着镣铐放飞着自己的思绪,偶尔的教育教学灵感有时也会因为缺乏理论的深度而流于支离破碎的见解,面临种种困境。
第一,真与假的困惑——我们从事的论文写作、课题申报是真正的教育科研吗?
“草根式”教育科研应该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教学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这种研究是需要投入持续的精力和意志力,最终达到改善课堂、改变学生、改变教师、改进教学、完善教育的目的。这种研究是不断跟进式的,不是仅仅偶尔有个思维的片段、短暂的思考,应该是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反观我们平常的论文写作,有些是属于学校摊派下来而迫不得已之作,而不是主动的去发现研究之作;有些是为了自己评奖评职称的应时之作,什么容易获奖或发表便迅速投入;有些课题研究有开始和结果,却没有过程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更谈不上指导实践……诸如此类,很多时候我们拥有了教育科研的外衣,却缺乏教育科研的实质内容,是一种假性教育科研。真正的教育科研应该是听从研究者内心,心之所向;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行之所至。
第二,破与立的困惑——拿什么方法将我们的教育科研进行到底?
回顾一下寻物和教育科研似乎有相通之处,东西丢了----出现问题;方向范围----初步判断;如何寻找----方案设想;寻物成功----解决问题。教育科研的确包括了如上的这些环节,但远远不是如此简单的方法和步骤。“草根式”的教育科研往往接地气,是基于教育教学情境中的问题解决而来,寻找问题就是对教育教学现状的“破”,设想方案和解决问题就是“立”的过程,而问题总是具有无限可能性,设想的方法的单一性会将我们的教育科研偏离“科学”性。我们不得不思考拿什么科学研究的方法将教育科研进行到底?教育科研并不是简单的寻找与回归,它需要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这些是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所欠缺的。我们的教育科研往往是随性的片段场景的反思与探索,缺乏对持续教育教学场景的归因分析和科学观察,或者缜密的调查分析和数据汇总,导致我们的教育科研始于问题,而终于文字,无法推广,只有越科学的研究才越有推广的价值和生命力。
第三,得与失的困惑——“草根”教育科研对于我们的教师生涯有什么用?
教育科研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教育科研对于我们的教师生涯到底有什么用?专心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也许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力研究某个教研课题,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成绩一般或者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提升。如何让教育科研和教学成绩、学生能力的成长如何更好的协调?这是教育科研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困惑。爱因斯坦的名言“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实际上我们常常用自己那99%的辛勤汗水一点一点地把那1%的灵感给洗刷掉了,教科研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找回职业生涯中的那个1%,也许可以让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有激情、更加有高度。
以上困惑是作为一线教师在所从事的教育科研过程中所面临的定位困惑、方法困惑和价值困惑,其实也就是对“草根式”教科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最本质的三个问题的探寻,只有这三个问题在头脑中明晰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科研工作才会更有方向、更有效果、更有价值。要破解这三个困惑,作为一线教师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让教育科研真正有效运转起来,并且成为自己职业发展道路上的指路灯。
第一,让教育科研“动”起来——心之所向、无所畏惧。
不要觉得自己太肤浅而裹足不前,草根教育科研需要我们这些接地气、敢说敢做的草根教师。心之所向,无所畏惧。每个一线教师都有自己一片独特的教育教学科研园地,你所发现的必然是与众不同的风景。摆正心态,为专业发展、教学教育的发展做真正的研究。反观各种从事教育科研的心态,我们应该选择哪一种?
= 1 \* GB2 ⑴被动型:自己没有愿望,受学校安排加入研究,研究欲望很低。
= 2 \* GB2 ⑵跟风型:受同伴影响参加研究,研究目标不明确。
= 3 \* GB2 ⑶实利型:希望通过参与科研,能够获得职称加分、绩效奖金、荣誉等外在利益。
= 4 \* GB2 ⑷动力型:意图通过申报课题,给予自己一定的压力,实现进一步发展。
= 5 \* GB2 ⑸尝鲜型:有新的教学方法试图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 6 \* GB2 ⑹解惑型:试图通过研究课题,专题解决教学中某个难题。
= 7 \* GB2 ⑺突破型:将科研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研究欲望强。
心态决定了效果。教育科研应该成为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让教育科研成为自身专业成长发展的真正需要,功利化的研究只能取得一知半解的形式上的效果,我们要让教育科研真正“动”起来,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双桨。
第二,让教育科研“真”起来——寻找问题、跟进研究。
真正的教育科研应该回归于教育教学真问题;听从于研究者内心,心之所向;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行之所至。教育科研我们如何更好地来选题?我们发现:问题≠真实问题≠课题,有时我们所看到的只是现象,并不是真正暴露出来的问题。真正的问题需要我们刨根究底或者鞭辟入里的分析。例如:笔者在听课过程中经常发现很多课堂会采用小组讨论这种方式,但小组讨论如何深入开展?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某堂政治公开课,小组讨论刚开始没多久便戛然停止,是授课教师本身设计有问题吗?乍一看仿佛是当堂课的问题,私下了解,其实这是课堂常态的反映。在平日的课堂上,科任教师几乎没有采用过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方式,所以学生在经历课堂新花样时不可能一下子组织得很好。所以本堂课小组讨论的冷场真正的问题在于平常的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的问题。
小组讨论学习方式并不是某堂课教师心血来潮的偶然为之,它的真正开展需要平常经久的训练和有效的组织,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打开,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平时教育教学我们会碰到林林总总的问题,我们要选择有校本性、实践性、推广性的有意义的问题;选择有根据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背后应蕴含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而不是泛泛空谈;选择有思考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在同事交流、观摩课堂、观察学生等教育教学环节中产生,有对教材处理的研究探讨,有对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改革,偶发性的教育教学契机的处理等等。总之,将研究过程融入教育教学过程,贯穿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教学环境之中,通过“同课多轮”“同课跟进”“同课异构”等多种方式跟进式研究,让教育科研“真”起来。没有跟进式的研究,教育科研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成为无果之花,缺乏实际的推广价值。
第三,让教育科研“高”起来——规范过程、方法科学。
亚里士多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把地球撬起来。对于教育科研来说,这个支点是什么?我们认为是:科学规范的研究过程+多元化科学研究方法+教育教学普式性的表述 。教育科研要回归“研究”,回归“科学”,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用科学语言将科学研究过程表述出来,借鉴教育教学有关理论,用我们自己的语言把对教育理解比较准确地“翻译”出“教育教学的普通话”,走向专家研究与草根研究的中间地带,这样我们的教育科研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又高于教育教学实践。马克思·范梅南认为教育现象学就是想让我们摆脱理论和预设的概念,首先直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活体验,并对它们做有益的反思,从而形成一种对教育的具体情况的敏感性和果断。教育科研应该经历这样的一般流程:学习与分析——计划与行动——观察与调整——反思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科研方法,比如:文献学习、问卷调查、课堂诊断、教育叙事等等,教育科研不是一个随性发挥的过程,只有科学规范的研究过程和多元化的科学研究方法才能让我们的教育科研能够“高”起来。
第四,让教育科研“新”起来——创新内容、创新方式。
今天,我们教育科研要研究什么?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我们站在前人改革和研究的肩膀上,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犹如学生发展过程中的DNA,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我们的教育科研要从内容上进行创新,注重立德树人(思想素质)的教育转型研究 ,研究 “如何教会学生做人”;注重基于核心素养(思维素质)的教学转型研究,研究 “如何提升学生能力”。
抓住基于核心素养的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的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更具有实效性和价值感。明确研究内容之后,我们的教育科研应该更加注重可操作性,从研究“课改”——教什么?学什么?转为研究“改课”——怎么教?怎么学?,即研究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渗透核心素养的培育问题。作为一线教师应利用互联网+教育科研,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丰富教育教学资源,凸显大数据背景下教育教学研究的情境性、互动性、及时性,让教育教学研究因“拥抱互联网而跑出加速度”。借助先进的手段,我们还要进行研究方式的创新,进行“嵌入式”教育教学研究,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贴近生活、深入课堂、走进学生,在“嵌入式”研究过程中及时有效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激励学生自主构建、自主成长、自我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这条幸福之路上来”。“教师做研究,是教师自我解放、获得精神自由,进而解放学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如果说专业学习能让我们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熟练型教师,而教育科研则让我们成长为风格型和专家型教师;“教不研则浅,研不教则空”,科研与教育教学本应融为一体,实现“教育教学即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化”,能够提高行动研究质量,解决教学实际问题,增强研究本领,生成教学智慧。教育科研能让教师的教育教学成为情智共生、充满成长乐趣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教[M].北京: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贡和法.让教学成为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