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文章推荐

内涵与路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为例

发布日期:2017-05-25 09:17:14     来源:gonghefa

内涵与路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为例

贡和法

本文刊于《教育视界》20173

[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既要从理论上认识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更要学校教育的主体发挥能动作用,通过创造性地改进日常教育活动而主动创生学校文化。本文仅就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作简要的叙述。

[关键词]学校文化  实施路径  主动创生  整体推进

在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教育转型的当下,在各种社会文化观念激荡、传统教育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中,学校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是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要抓手和核心内容。因此,对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品位的校长来说,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确立具有继承性、开放性、时代性的文化自我,并以此来统领、设计、谋划学校整体的、未来的发展,是一种“文化强校”的教育管理的大智慧。本文仅就学校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文化建设的实施路径作一简要的叙述,期望能给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者们一点启发与思考。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认识

(一)学校文化的基本含义

本文所述的“学校文化”专指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文化,相应地“学校文化建设”亦仅指中小学校的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既具有一般文化的属性,又体现教书育人的特殊性,有自身的特点。加强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明晰和理解学校文化的基本含义。

美国学者华勒(W·Waller1932年在其《教育社会学》中就使用了“学校文化”一词,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台湾学者林清江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各组成分子的构成的价值及行为体系”。[1] 学校文化以“组织文化”和“学校品牌”的形式呈现。作为组织文化而存在的学校文化,具有一般文化所固有的特征和禀有的规律。作为学校品牌的文化是学校个性的反映,是学校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文精神、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的文化积淀。提升学校品质有其丰富的内涵,但文化因素在其中处于核心位置。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其以具有特色的学校精神、学校制度和物质形态为表现形式,影响和制约着学校全体成员的思想和行为。[2]学校文化可以分为理念文化和具体文化,理念文化突出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价值观、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具体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

(二)学校文化的基本特点

学校是一个社会体系中的一种正式组织。因此,学校文化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也称亚文化。学校是教育、培养人才的地方,学校的群体以教师、学生为主体,因此,学校文化总会有选择地接受、传播、批判社会文化。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学校文化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教育性。学校文化最大、最根本的价值就在于它使学校、教育名副其实,使教育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学校文化是一种最大的“化人”的力量。反映一所学校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的学校文化,会弥漫到学校生活和教育过程的方方面面,有着很强的引领、规范、约束、升华的教育性。

2.选择性。学校应该对人类文化遗产有选择并经过一定的改造,选择社会文化的精华传递给学生。选择的依据是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学校中作为教育内容的文化是以学科课程为载体组织起来的,更要根据教育目标和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选择和编制。[3]

3.创生性。文化是人类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因此,它是静态与动态的统一体。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和共同创造生成的,在主动接受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变化的形势,与时俱进地创生新的学校文化,创新是学校文化的本质特征。

4.个体性。一所学校的文化会表达该校对教育本质的独特理解,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校本特色。因此,每个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相同,会呈现出个体性的特点。学校的真正的特色就在于学校的文化建设上。由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可能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教育哲学来表达、有的以校训来宣示、有的以教育主张来呈现,因此,各个学校的文化也就会有差异性。

5.一致性。法国学者福柯在讨论文化问题时强调,“一致性”是“一个文化得以存在的条件和组织原则”。同样学校文化在内在逻辑上保持“一致性”,才可能把丰富、多元的文化肌体、文化现象整合起来,实现“多”与“一”的统一。[4]另外,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会有矛盾与冲突,学校管理者应进行教育、引导,使之逐渐达到共识与融合一致。正是在这种冲突与融合、对立与统一的过程中,学校文化发挥着育人的功能。

(三)学校文化的基本作用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它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学生培养。学校文化具有如下最基本的作用:

1.具有核心价值的引领作用。学校文化中蕴含着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等核心价值观,它会直接涉及学生的成长与教师的发展,具有明确的导向引领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不仅影响学校成员的个体行为,而且能让学校成员意识到自己对学校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集体的要求和期待,并将此体现在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之中。

2.具有规章制度的规范作用。学校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是规章制度,它代表着大多数成员的价值取向,对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约束效应,起着调控作用,影响师生的行为模式。优秀的学校文化,能强化师生的积极行为,调节和控制师生偏离了共同认同的集体规章的行为,把他们的行为引导到学校规范的轨道上来。

3.具有教育理想的激励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有期望,有理想的。而教育理想正是包孕着学校成员所理解的“最高目的”,它基于“已有”,向着“应有”;激活能动性,反映可能性。在这种优秀文化氛围中,全校师生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向往未来、筑梦未来、点亮未来,不断去创造新的经验和成绩。

4.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优秀的学校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不同于灌输,它把传统化作了一股无形的力量熔铸于各种具体可感的情景之中,在影响的方式上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性。优秀的学校文化,使师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持久地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心理情趣和行为作风。学校如有新成员的加入,立即会熔化在这个文化传统之中。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

厘清学校文化的基本含义,有助于加强学校的文化建设。在探索学校文化建设路径时,很有必要从文化自觉、检讨和发现问题的角度来剖析一些中小学的学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以便引以为戒,少走弯路。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误区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可以归结为:一是缺乏学校的文化基调与特色性。不少学校尽管从物质、环境、制度、精神层面上对学校文化有了面面俱到的描述,但仅停留在口号层面,没有根植于自己的学校,缺少文化应有的差异感、吸引力和冲击力。这种“存在而又不存在”的空洞内容,没有鲜明的特色。

二是缺乏学校的文化自信与继承性。有些学校盲目跟风,追逐所谓的时代“风向标”,一会儿强调自己的的文化精神是创新,一会儿又强调传承传统美德……总之,没有一以贯之的继承学校的文化要素和精神内核,这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有些新任校长认为“现在-过去=特色”,上任后即便更改校训,重新制订“三风”,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这是一种办学与治校缺少定力的时髦。

三是缺乏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发展性。有些学校办学缺乏明晰的目标,学校发展像一艘没有方向的轮船摇摆不定,学校文化没有方向,这就很难形成群体共同的信念和凝聚力。

四是缺乏学校的文化内核与内生性。有的学校在文化建设中生搬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成果,或模仿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如一个学校修了孔子像,就会有其他学校纷纷效仿。这样的学校文化是没有内核与灵魂的文化。受制于办学自主权的缺失,学校文化呈现趋同的发展模式,甚至同质化;行政力量作为强势文化和权威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占主宰地位,文化发展的主体——师生被边缘化,缺少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如果学校文化建设不走出误区,不仅会导致文化建设的低效或无效,甚至会对学校发展有害。因此,我们必须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正确维度,找到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与突破口。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动创生

美国组织文化学者斯肯(Schein)把文化界定为群体在解决外在调适与内在整合的问题过程中所习得的一套共享的基本假设, 它包含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学校所有显性的文化成果, 如物理环境中的建筑、艺术品、装饰品、称呼的方式、情感表达、可见的常规和仪式等;第二个层次是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 包括组织成员共享的策略、目标、哲学等;第三个层次是学校成员基本的潜在的假设, 包括无意识的、想当然的信仰、观点、思想和感觉等。[5]

学校文化的第一层次是显性的, 因而是最容易操作的, 是学校(校长)最为关注的, 也是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第二层次是学校文化的核心, 是最重要的, 然而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 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目前学校教育和管理中恰恰起作用的正是学校文化的第三层次, 教师潜在的个人假设, 影响着他的课堂和教学, 影响着他的行事态度和方式, 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难点。[6]

基于此,我们在建设学校文化过程中,除遵循“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教育对象特点的文化、综合文化”四个维度建设的要求外,应重点探索通过学校教育活动的改进,促进学校文化的主动创生。“主动创生”是文化主体(即学校师生员工)主动地采用一种积极的学校发展战略,逐步改进教育活动的质量,使之在延续已有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能与时俱进地生成新的文化内涵,从而满足新的教育改革、尤其是新一代人的发展需要。[7]我们可以依据学者成尚荣先生所提示的“学校文化的发展是组织文化的‘进化’,它是按照‘价值观念的提升——行为文化的实践——物质文化的更新——制度文化的记录’这一过程实现的”路径去组织实施学校文化建设。

1.凝炼学校核心价值观,体现文化自觉

学校核心价值观回答的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是组织内群体对教育理想和理想教育的向往。学校要有一种文化自觉,主动承担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建立起社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就有自己的教育理想追求,让学校成为:有文化品味的人文校园; 充满价值追求的精神家园; 生命自由生长的快乐学园。学校坚持“以文化引领学校发展”的办学思想,以“培育南菁气质,培养未来强者”为育人目标,当南菁高级中学把与时俱进的教育追求融入学校发展内涵的时候,南菁培养的学生便具备了从容的厚重和理性的高度,并具有了“有思想会表达、有责任敢担当、有爱心能宽容”的独特的南菁气质。

2.追求学校文化高品位,增强文化自信

学校文化建设要通过继承、创新、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和主导文化,增强学校核心发展力和文化自信。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已有135年的厚重历史 ,他们以新校建设为契机,着力从校容校貌、组织运行、核心价值观、生活方式四个方面体现组织文化结构的层次。让厚重的人文校园讲述南菁的教育追求;以“忠恕勤俭”的校训和校友黄炎培题写的“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作为师生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南菁高级中学自觉将优秀学校文化引领学校管理。[8]

3.全员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发挥主体能动作用

“人”始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学校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突破口,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发挥每一个人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校文化真正成为“我”的文化。校长是学校文化的领航人、营造者,必须有强烈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带领学校管理团队积极营造“激励人、培育人、发展人”的学校文化氛围。教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主导者、播种者、实践者,教师要领悟学校文化的精神内核并自觉的通过学科教学与班队活动等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承载着、体现者、参与者。学生文化有多层次性、多系列性、多层面性、多形态性,学校要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规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让学生在多层面的文化建设中,建构起养成机制、自律机制和创新机制。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推进

学校内部也有各种亚群体、亚文化,学校作为一个小社会,其中的文化也必然是多元的。学校文化建设中要形成一个良性发展、互补共生的文化生态,就应当在尊重和培育各种亚文化的基础上,注意从生态的、整体的角度来实施文化建构。

1.建构课程文化。建构课程文化就是要实施好国家课程、落实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并在三类课程的实施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课程文化,先要形成学校的课程特色,还要在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框架中开发具有学校鲜明文化色彩的校本特色课程。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以学科全面渗透和课程综合整合践行学校文化追求;开发美育课程体系,以美育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怀,让学校文化建设在审美的教育生活中茁壮成长;组建38个学生社团,搭建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主体教育培育学生精神气质,体现教育培养人高贵的品质和高贵的精神的价值追求,指引着师生最终走向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2.驾驭网络文化。当下,网络已广泛影响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学校要在强化师生“网络道德、网络主体、网络法律、网络资源”意识方面有主动作为,积极抵制网络消极文化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网上信息的辨别能力。

3.完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守的精神规范,体现着学校个体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完善各项制度,提高学校治理的能力与水平,构筑现代学校发展的人文基础。

4.提升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该独具匠心、以物载德。如,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新校,建筑既造型新颖、具备时代气息,又古朴典雅、体现厚重的文化底蕴,南菁的人文校园突出体现在学校的人文环境建设和杰出校友的人文精神情怀。让校园的每一面墙都发出教育的声音,让每一块石头都彰显育人的价值,让每一个角落都散发浓郁的人文气息。四八届校友沈鹏、顾明远、邢秀华将毕生收藏的珍贵文物、中外名家书法绘画精品及个人创作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著作捐给母校,在母校设立三座艺术馆(书屋)。如今,这三座艺术馆(书屋)不仅是文化南菁的重要标志和学校宝贵的课程资源,更成为南菁师生心中的一座座人格丰碑,引领南菁学子探寻人生的意义,领悟生命的价值,塑造高尚的情怀。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内容涉及面广,建设的路径也是丰富多样。中小学应探索各种路径之间的内在联系,整合学校文化建设路径,使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产生最佳效果,从而助推学校办出特色,提升办学品质。

参考文献:

[1]肖川.办好学校的策略[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2]王定华.试论新形势下学校文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2,(1.

[3]顾明远.论学校文化建设[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

[4]杨九俊.彰显“一致性”[N].中国教育报,2017—01—253.

[5]谢翌,等.重建学校文化:优质学校建构的主要任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6]杨骞.学校文化建设中的相关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2009,(1.

[7]李伟胜. 学校文化建设的第三种途径:主动创生[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8]杨培明.南菁高中:以学校文化培育学生精神气质[J].人民教育,20149.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