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4《桥》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14《桥》教学反思
长寿实小 徐晓锋
“反思”的理解来源于哲学的思维方式。黑格尔赋予了“反思”较为深刻的内涵和规定,他认为反思是一种事后思维,它更倾向于跟随在事实后面的反复思考。因此,上玩《桥》这一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首先,从整体来看,必须要承认的一个错误是由于对教学内容的量的贪多求全,造成了本课在时间上的严重拖拉。《桥》这一课,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确实可以有相当多的知识点可讲,不管是其结构,造型,材质,功能,特点,以及与环境的融合,人文关怀,历史演变,审美逸趣等等方面,都有着无比丰富的知识点,而一节美术课,特别是小学阶段的美术课,只有区区40分钟,现在回想起来,40分钟的时间里,去掉动手操作的大约15分钟,给学生评价和小结拓展的大约5分钟,真正的学习时间也就15分钟左右,15分钟能做什么,学生可以接受多少,又能掌握多少。所以,美术课堂在整体上的把握就是要求内容要简而精,环节要连贯而不拖沓。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要不断的提高,自我满足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其次,利用蒙着布的陶泥桥来让学生看看摸摸猜猜,到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这一个导入环节的设计还是比较可行的,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在第一时间就牢牢地聚集在桥这个主题上了。这也为后面关于桥的教学展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后面学生创作陶艺桥的环节提供了一个直观的视觉感受,也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的。
第三,学生的作业形式。本课的作业分了两部分来完成,第一次学生小练习表现桥的构造,第二次表现出桥的细节并完整一座桥。但在两次作业之间的教学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第一次作业后,我无法找到过多的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说明我的教学环节设计不够紧凑,在内容的安排上还没有做到环环相扣。虽说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创作,但合作的意味体现的不到位,有些名不符实。
第四,本课作为对PBL教学法的一种尝试,还是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撑。
虽说在教学语态,教学的氛围,师生互动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价值,但瑜不掩瑕,本课还是有不少的地方有待改进。特别是在内容与环节的整合度上,如何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还是要下大功夫去磨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