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课题:小学作文教学中阅读材料运用策略的研究
无锡市教师教研专项课题
申报、评审书
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制表
一、课题研究者基本信息
主持人姓名 |
施娟芬 |
性别 |
女 |
出生年月 |
1970.4 |
|||
是否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 |
无锡市学科带头人 |
专业技 术职务 |
中学高级 |
最后学历 |
本科 |
|||
工作单位 |
江阴城中实验小学 |
联系电话 |
13961600090 |
|||||
0510-86891578 |
||||||||
通讯地址 |
江阴市虹桥北路17号城中实小 |
邮政编码 |
214400 |
|||||
电子信箱 |
||||||||
主要合作者 |
||||||||
姓 名 |
单 位 |
职 称 |
在课题中的分工 |
|||||
陶海平 |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
小学高级 |
调查分析、开展研究 |
|||||
蒋红霞 |
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
中学高级 |
记录整理、开展研究 |
|||||
|
|
|
|
|||||
主持人发表或出版的主要论文或著作 |
论著或著作名称 |
出版部门及发表时间 |
||||||
《善于发现文本独特的“这一个”》 |
《江苏教育》2013年第九期 |
|||||||
《以读促思,读悟结合》 |
《江苏教育》2009年第十二期 |
|||||||
《变味的“愚”乐》 |
《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第五期 |
|||||||
《那些年,我们一起读过的经典》 |
《小学语文教师》2012年第三期 |
|||||||
《“复述”在阅读教学中水到渠成的方法举隅》 |
《山西教育》2011年第一期 |
|||||||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例谈》 |
《教师论坛》2011年第十一期 |
|||||||
二、课题设计论证
1.核心概念及课题界定 (一)核心概念诠释 1.阅读材料:阅读,指从书面材料中获得信息并影响读者的非智力因素的过程。阅读材料,指为了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供小学生阅读使用的资料。其来源主要包括教材和课外读物,其形式不限全篇、片段或句子,以与写作需要的相关度为主要选择依据。 2.运用策略:运用,指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本课题中的“运用策略”是指为了实现小学作文教学的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阅读材料的特有文学价值,实现示范、拓展、暗示、迁移、促趣等有效运用所采用的措施、方式和方法。
(二)课题界定 《小学作文教学中阅读材料运用策略的研究》课题,旨在研究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能采取一定的策略使用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研究阅读材料的构成形式,探究阅读材料是如何写的,发现作者表达的奥秘及规律,从中获得写作奥秘的启发和历练,更好地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
2.选题的实践意义及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一)选题的实践意义 1.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①降低写作难度,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对上作文课以及写作文很害怕,但是如果根据阅读进行写作训练,则会丰富课堂内容,降低写作难度,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写作水平。 ②遵循知识迁移规律,使学生实现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 ③抓住小学生模仿心理的特点,在阅读中找到范式,让他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2. 进一步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①在作文教学中根据阅读进行写作指导,有利于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更有抓手。 ②丰富了作文教学的方式,对教师指导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③提高教师从事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水平,养成运用写作与阅读紧密结合的教学策略的习惯。 ④改变教师的观念,挑战传统的课堂,在儿童学习方式转变和教师教育行为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构建理想的作文教学课堂。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评述 1.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读写结合“的主要观点是:读和写是互逆的,既看到读、写各有自己的任务,又看到二者统一、重合之处,使之紧密结合,同步训练,优化过程,优化内容,优化结构,优化方法,创立了读写结合的语文训练体系。取消专设的作文课,把作文课和阅读课融为一体,把字、词、句、段、篇训练和记叙文训练紧密结合,建立起“读写同步,一年起步,系列训练,整体结合”的训练体系。 2. 江苏特级教师管建刚“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 的主要观点是:阅读教学最关注的是从文本中读出“怎么写”,探求作者是如何构思的,将文本还原到写作行为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而不写那个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写,而不那么写。 3. 本课题与两位老师的主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之处:同样关注文本的“怎么写”,重视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区别在于:丁老师是主张读写不分家,读写紧密结合。管老师是在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习作的技巧,重视对学生进行写作意识的培养,是在达成阅读教学目标。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在作文教学中,旨在通过阅读材料的运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方位对学生进行习作方面的具体指导,解决学生在实际写作方面的种种困惑与不足,从而能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去读书和思考,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在达成作文教学目标。 4.解决实际困惑: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专家、老师认识到阅读教学对作文教学的促进作用,如丁有宽的《读写结合》,管建刚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但他们研究的侧重点是阅读教学。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在作文教学上,虽然作文教学的途径、方法、策略有很多,但作文教学中有效运用阅读材料,能更好地解决学生习作中的困惑,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写然后知不足,这就引导人们去有目的地读书和思考,形成写、读、思、再写的良性循环。为写而读,比泛泛而读,自然其功效要大得多。
|
3.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目标 1. 从课题层面上:通过研究,要形成小学作文教学序列,形成与作文教学序列相匹配的阅读材料序列,并提炼出一系列运用策略。 2. 从学生层面上:通过阅读材料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从而把写作训练和阅读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教学,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运用阅读材料,降低写作难度,提高写作兴趣,强化学生的写作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有效提高学生包括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在内的整体语文能力是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3. 从教师层面上:本课题研究将提高教师对作文教学课堂的把握和设计能力,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能力和阅读教学的能力,以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将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主要内容 1. 小学作文教学序列的研究。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者的意图、年段特点等,研究出作文教学序列,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 2.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阅读材料序列的研究。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在作文指导和学生在写作学习中,很多时候如空中探物,缺少阅读材料这个抓手,所以能在研究出作文教学内容序列后,再研究出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材料的序列,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 3. 小学作文教学中阅读材料运用策略的课例研究。 通过一个个课例的研究,能提炼出一系列的运用策略,就能把实践和理论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作用于老师的作文教学,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
4.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调查法: 以学生作文、日记、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从而掌握实验第一手材料,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2)观察法: 以听课、检查、交往等形式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观察,进而分析实验操作的得失。 (3)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和研究经验。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和分析写作心理、迁移理论与实践的文献资料,认识学生的阅读与习作相互促进关系及教学促进策略。 (5)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使行动过程成为研究过程。及时总结反思,对实验过程进行修正完善。
|
5.本课题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主要观点: 小学作文教学中阅读材料运用策略的研究能更有效地解决学生习作中的困难,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因为他们的困惑可以从运用的阅读材料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在阅读中发现的范式可以使他们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大大降低写作的难度。 创新之处: 1.弥补教材的不足:现行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个单元的阅读与同单元的习作是独立的两条线,给教师的作文指导和学生的写作学习带来诸多困难,如果能根据课程标准、教材编者的意图、年段特点等,研究出作文教学序列,研究出与之相匹配的阅读材料的序列,就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 2. 弥补一些主张的缺憾:管建刚老师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固然有很多可取之处,但这个教学主张也有一定的狭隘性,把阅读教学的功能唯一化了,引起了很多的争议。而本课题立足点放在了作文教学上,恰恰弥补了管建刚老师主张的缺憾,阅读只是解决作文教学中的问题的一个途径和方法。
|
三、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阶段及内容 |
阶段成果内容及形式 |
第一阶段(2015.01——2015.02) 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
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调查报告 |
第二阶段(2015.02——2015.04) 小学作文教学序列研究 |
小学生作文教学序列 序列小册子 |
第三阶段(2015.05——2015.06) 与作文序列匹配的阅读材料序列研究 |
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的阅读材料序列 序列小册子 |
第四阶段(2015.07——2015.10) 小学作文教学中阅读材料运用入策略的课例研究
|
小学作文教学中阅读材料的运用策略 系列论文、研究报告 |
四、评审意见
1、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2、县(市、区)教科研部门审核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
3、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组织专家评审和审批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