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峰——《历史哲学引论》读后感
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 徐小峰
工作多年,承蒙特级张永谦老师推荐阅读华东师大张耕华先生以他多年钻研的心得撰成《历史哲学引论》一书,张老师常用一句俗话批评当下在一线的历史教师:往往习惯于“低头拉车”而不习惯于“抬头看路”。那如何才能抬头看路找到前进的方向,对自身的学科和教学要到达的境界是什么?普通的历史教师是没法深入研究的,而传统的历史学家又不会专门去研究历史教学,这样在一线教师与历史研究之间就缺失了一个转化的环节,没有这个环节,普通教师的成长见识就很难深深入了,而张耕华先生的这本书探讨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本性及其认识论的问题。深入浅出在历史学科与普通历史一线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对历史的本质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历史教学要达到的境界就有了正确的方向。
这是一本什么奇书呢?首先他告诉我们历史学也是一门真正的科学。当我们问“物理学是不是一种科学”,实际的问题是:以这种研究逻辑来研究物理世界所获得的知识是否可称之为科学。然而,当我们以同样的方式来设问历史学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历史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它几乎涉及我们大部分的认知形式和知识品种,如史实的确认、史事的理解、历史的理论概括、历史意义的评价等。这些不同的认知形式,生产不同的知识产品,体现不同的认知属性。而张先生将历史认识活动划分成不同的层面,剖析其不同的认识形式和知识属性,以便完整地理解历史学的本质特性。还将平时教师容易忽略的历史知识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写入了本书,彻底清晰的从理论上理清了这些重要的问题。
其次在书中很多见识打破了传统的认知。传统史家认为历史结论是早已经摆好在那里的了,历史学家的任务,无非就是为它再一次地补充上一份例证而已。你能填充一项例证,就算是作出了一分成绩,你能补充两份例证,就算是作出了两分成绩。而这个观念至今对一线历史教师尤其有影响。我们不善于去认真反思传统的历史结论,对教科书有如圣经,不敢离他太远。《圣经》里面每提到一桩事件时,往往总是要强调“这就应了经上的话”云云。原来真理早在经上都有了,人们所见证的事实无非是为经上的真理再一次地提供一个例证而已。自来经学家的神圣职责无非就在于代圣贤立言、弘扬经义,而绝不可以对经义本身加以反思乃至拷问。然而真正的科学或哲学则恰是要对历来的经义不断地加以反思、质疑和拷问。实验、数据、资料和思想理论,双方永远是相互作用并相互促进的。这就对历史教师的成长提出了要求,时代在变,理论在变,我们与其是在教学生,还不如说是带领学生学会反思的方法,在历史的学习中相互促进,也就是学会这种态度与思维才是我们教学的境界,历史的结论本身不能去死记硬背,这样才能促进人才的真正成长,才是真正的是实事求是。
如果学术的目的是在于追求真理,而不仅只是要弘扬经义、代圣贤立言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单纯局限于找材料来充实自己的观点,而应该同时不断地反思并批判自己所据以立论的根据。任何学术思想,凡是不经过一番批判的洗礼的,都只能是一种经学的信仰,而不可能是一种科学的论证。这就是提醒教师在对待教科书的历史结论时候,只有让学生经历了这番反思批判的经历才是真正的学习,从而把死的教科书读成了活书,一线教师的备课也就有了更高层次与核心立意。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人文科学历史教育领域近年来也呈现出某些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和新思路。史学思想和理论正在经历着一番更深层次的新的反思。人们常常要问:人生有什么意义?史家也往往要问:历史有什么意义?如果有意义的话,那意义也不是客观世界先天给定的,而是要待到人们探索之后才给定的。这便是通常所谓的历史哲学。凡是未能对此作出答案的,可以说都未能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对历史本身作出答案的,可以说是历史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对历史学本身作出答案的,则是历史哲学中的认识论。以中国悠久的历史学中的优良传统与现代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操作方法相结合,我们可以期待着我国历史学研究出现新的局面。不先批判地认识历史学本身的性质,又怎么可能认识历史呢?
华东师大张耕华先生此书,深入探讨了历史和历史学的本性及其认识论的问题,也就是让我们既明白了什么是历史,也懂得了什么是历史哲学,又知道了如何去认识的方法论。高屋建瓴茅塞顿开,只是时间仓促,本人阅读尚浅,如何将理论与本职工作结合,理论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有志于此的同道好友能不灵赐教共同探讨深入研究本书,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