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娟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潘云娟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线索清晰,讲述了二战后50年代至90年代冷战发生发展过程和两极格局的演变历程,但内容偏多,时间跨度长,教学容量巨大。
教材地位:本节课是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中的第一节,从国际视角宏观上讲述了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是对上一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的延续,也是对下一个专题《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的铺垫。所以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相关史实,有一定基础,但是知识碎片化,有待进一步深化、条理化。在学习能力上,经过一学期的历史学习,掌握了一定的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构建时间轴,了解冷战的含义、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多角度选取图片、漫画 、文字史料,锻炼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探究冷战爆发的背景原因和特征,辩证分析冷战的影响,理解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引导学生理解国际格局演变及影响演变的重要因素,使学生明确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冷战背景下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难点:冷战的背景原因,冷战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学导入】
美国打压中国媒体的实质是什么?带着问题观看视频《中方再发强音:强烈谴责美打压中国媒体,充满冷战思维和政治偏见》
教师讲述: 这是一种冷战思维和政治偏见,那什么是冷战思维呢?我们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冷战?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这课。
设计意图:通过时政热点的引入,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学习新课】
一、针锋相对——冷战兴起、两极格局的形成
自主学习:阅读第一书目内容,把二战后到1955年美苏采取的行动用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以教材为载体自主构建时间轴,提升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素养,也便于学生初步了解二战后初期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关系。
过渡:通过时间轴可以看出二战后初期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抗行动,但双方并非用武力的形式展开,我们把这种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称之为“冷战”(投影冷战的概念)。美苏两国的关系也由战时的盟友变为了对手,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史料来探究下昔日盟友为何反目成仇。
探究一:昔日盟友为何反目成仇——冷战之因
材料一:一道铁幕
不久刚被盟军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笼罩上了阴影。没有人知道苏俄和它的共产主义国际组织打算在最近的将来干些什么,以及它们领土与意识形态扩张倾向的止境在哪里……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邱吉尔《和平砥柱》1946
思考:“传教”是传什么?铁幕是什么?对美苏关系和国际态势的影响?
材料二: 两个世界
外交战略: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吾国为本身之最大利益以及为和平与人道计,对于此种责任,不能畏缩,不应畏缩,且在事实上亦未畏缩。——《罗斯福在美国外交政策协会发表关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说》(1944 年 10 月 21 日)
这次战争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斯大林
思考:二战后美苏两国领导人的外交战略?
外交判断: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苏联驻美大使诺维科夫的“长报告”。报告认为美国正在从国外和国内两个方向,集中反动力量对苏联进行包围。美国已成为苏联的对手。美国正运用着资本和军事这两种武器妄图达到其称霸世界的目的。
思考:归纳凯南“长电报”和诺维科夫报告核心内容的共同之处?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原因?
材料三:三组数据
法国居民每日口粮只有6盎司,德国的英美双占区的工厂3/4关闭,物价飞涨。……严重的经济状况引起社会动乱。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世界史•现代史编》
战后美国力量介绍:(经济)工业产量占53.4%,黄金储备占74.5%,出口贸易占32.4%。(军事)武装部队300万,国防预算超800亿美元,30艘航空母舰和1000多艘其他战舰在全球有480多个军事基地拥有原子弹。(政治)操纵并控制联合国
战后苏联军事实力:军队人数到1945年近1140万,战后仍保留三四百万人。战后初期年均生产19390万发炮弹,3万辆坦克,4万架飞机。
思考:二战后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的实力如何?
设计意图:国内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的研究并无统一定论,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由美国酝酿和发动;二是美苏双方行为的结果;三是英国在冷战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四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多个角度的史料阅读,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关信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素养。
过渡:在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苏两国反目成仇,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随着冷战的全面爆发,(此时呈现北约、华约对峙的地图和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地缘组织上对峙事件的表格)两大阵营对峙局面正式形成,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接下来,重点了解马歇尔计划和杜鲁门主义。
教师问: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表演说,宣称美国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以“防止共产主义的渗入”。这里“自由世界”指怎样的世界?共产主义指什么力量?杜鲁门主义的实质内涵是什么?对冷战有何影响?
学生答:资本主义世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力量/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教师问: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从1948年到1950年,共有16个国家(基本为西欧国家)接受了美国130多亿美元的援助,其中90%是赠予,10%是贷款。根据漫画,说说其实施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答:扶持和控制西欧,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从而称霸世界。
教师问:有人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学生答:两者虽手段各异,但本质一样,都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称霸世界。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字史料、漫画史料的分析解读,和对观点的论证,有助于学生对冷战本质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历史解释。
二、风起云涌——冷战发展、两极格局的松动
教师问:请结合屏幕上的时间轴和历史事件,说说50年代中期以后,冷战有何特点?
学生答:东西方关系有激烈的冷战对抗,也有缓和/冷战已不再局限于欧洲,范围扩大。
教师讲述:50年代中期后,冷战在不断扩大,波及的范围涉及的国家也越来越多。但是为什么在激烈对抗的过程中会出现缓和的趋势呢?结合六七十年代的史料一起来分析下?
材料四:
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展望今后五年、十年或许十五年的时候,我们会看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它们是:……这意味着,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不久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遇到我们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尼克松,1971年
思考:联系书本,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指谁?五个强大的超经济力量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
材料五:从1961年至1973年,美国在长达12年的越南战争中,先后投入250多万部队,耗资3500多亿美元,5. 6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 7%,工业生产下降了15. 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 4%,1975年上涨11%.--摘自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材料六: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大规模生产核武器,到70年代初,美苏战略核力量基本形成均势。……苏联力争军事优势的军事战略和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把“缓和”摆在苏联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让学生对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间的世界形势变化有个清晰的了解,根据设问,通过史料分析,学生认识到此时多极力量的发展使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两极格局开始松动,正是两极格局的松动使冷战中出现了缓和的形势,便于学生理解冷战和两极格局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烟“消”云“散”——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的瓦解
教师问:上图世界发生了什么大事?这对世界形势有何影响?
学生答:德国统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冷战结束。
探究二 :冷战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冷战之果
朝鲜分裂 越南战争 美苏较量 美国“和平鸽”
(苏)飞上太空(美)登月成功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图片材料,引导学生辩证地认识冷战的影响。
追问:冷战真的结束了吗?没有,冷战思维还存在,依据所学和借鉴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解决方式,谈谈你对处理国际关系的看法。
教师总结:就像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让让较量变成握手,让我们一起共同期待美好的明天吧!
设计意图:设计了一个追问:冷战真的终结了吗?将学生的思维从知识梳理记忆升华到核心问题思考,将课堂从历史往事延伸到现实生活,与导入首尾相应,结合现实开展关于冷战终结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冷战结束了,但冷战留给现今更为可怕的产物就是所谓的冷战思维,冷战并没有真正终结。这个思考实际上是批判性思维的另一种形式——逆向思考。有助于学生打破传统思维,对已有结论进行再反思、再质疑,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并培养学生的和平意识。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