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研项目

谢芳洁《全球航路的开辟》

发布日期:2021-03-21 07:31:46     来源:zhangyongqian


课题

第三单元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全球流动性、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2.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二)五大核心素养:

1.通过提供、分析各类型史料,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与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2.对新航路开辟原因与条件的分析、理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唯物史观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去解决问题

3.注重过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年表、地图等,描述几位航海家远洋航行的路线、过程等重大史实。

4.通过学生对全球航路的开辟的学习,使其能真正认识到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世界从相对孤立封闭走向联系这一重要节点,从而注重培养学生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家国情怀

5.通过学习本课这些著名航海家的重大的航海实践,使学生体会全球航路开辟的开创性与艰巨性,并学习航海家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全球航路开辟的过程

新航路开辟的动因与条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国崛起》导入: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让我们首先走进海洋时代。

结合地图认识旧的航路?(时空观念)

(1)从中国或印度出发,到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细亚转往欧洲。

(2)从印度出发,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

(3)从中国出发,由海路进红海,然后陆路穿越苏伊士地带前往埃及转往欧洲。

什么是新的航路?

新航路是指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西欧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都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

(一)学习活动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及条件

※任务一:阅读教材P34P35第一子目的前三自然段教师并展示几组材料,由学生概括、归纳欧洲人为什么要开辟新的航路?总结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有哪些?(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1)经济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迫切需要金银,扩大市场。(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马可.波罗行记》引起欧洲人的“寻金热”

(3)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

4)宗教:西欧人传播基督教热情

5)政治:各国君主强化王权,积极扩张

6)思想: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任务二:阅读教材P34的导言部分及P35第二自然段的内容结合幻灯片图示,总结新航路开辟的有利条件包含哪些方面?

1)客观条件:①航海技术的进步。②造船技术的进步。③地理知识的完善;地圆学说流行(2)主观条件:西、葡王室(中央集权)的支持

意图:通过提供、分析各类型史料,使学生知道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必然性与可能性,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的能力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这足以说明1516世纪“西欧人的发财梦做得很是时候”。

(二)学习活动二:新航路开辟的过程

※任务一:阅读教材P35P36的内容,结合《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时间

支持者

路线

成果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王室

欧洲-非洲南端

发现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王室

欧洲-非洲南端-印度

开通东西方之间的最短航路

达伽马

1497-1498

葡萄牙王室

欧洲-美洲

发现美洲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王室

欧洲-美洲南端-亚洲-非洲南端-欧洲

船队首次完成环球航行

由于初中对这些内容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叙述,因此这些内容不是难点,学生自己概括梳理即可。教

师进行总结:最初航路的开辟以欧洲为中心,向全球东西两个方向探险航行,这直接影响到两国的殖民扩张的地域;四位航海家在探险过程体现了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整个过程也伴随着殖民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学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思考问题。

结合主要探险国的示意图,思考:为什么葡萄牙与西班牙能够率先进行的航海探险?

可从民族君主国;王权强化;积极扩张;经济利益;民族情绪;宗教情;地理位置角度来回答,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任务二:阅读教材P37的内容,结合《其他航线开辟示意图》学生完成下面表格:

区域

时间

支持国

航海家

航海活动

北线:

1497

英国

卡伯特父子

“发现”了纽芬兰岛

16世纪

法国

卡蒂埃

到达拉布拉多半岛

16世纪

荷兰

巴伦支

航行至北冰洋地区

17世纪初

荷兰

哈得逊

经北冰洋通向亚洲航路

17世纪初

俄罗斯

北太平洋到北冰洋航线

南线:

南太

平洋

1578

英国

德雷克

到达美洲南端合恩角

1642-1643

荷兰

塔斯曼

到达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18世纪

英国

库克

“发现”南大西洋、南太平洋岛屿

以上的其他航线是初中没有学过的,指导学生逐一对照航海示意图来梳理,分清南北两条线。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阅读和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

任务三:阅读教材P38的“问题探究”,查找资料,尝试回答梁启超提出的问题。

“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

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教材39页“问题探究”)

思考探究:中国明朝时的郑和下西洋比欧洲航海家开辟新航路要早半个多世纪,为什么没有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郑和下西洋宣扬了国威,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这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损耗重大,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对国家造成重大损耗。

而西方新航路的开辟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地理大发现最根本的条件还是经济动因。如果明初中国资本主义有迅速的发展,从而产生强大持续的经济动因,那么封锁的海洋政策、皇帝的主观意志(行为)、狭隘的大地观以及传统地图的缺陷等不利条件都会改变,并按经济要求而顺向发展的,那么中国人也会完成地理大发现的。

探究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展示两则材料,由学生总结,说明全球航线的开辟,使世界由孤立分散到联系的整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还有哪些?请预习在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答案即将揭晓.


【整体建构】

小结

公元1500年前后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个时候开始,人类的历史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拓展阅读材料:

1.“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1

2.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开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路及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便是地理大发现,发生了商业革命和西欧诸国的殖民扩张。这些划时代的大事,“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2

3.欧洲水手确定方向和纬度的能力使得他们能够收集大量的地理数据,这样,他们在海洋上的航线基本上能够精确有效(对经度的测量需要有精确测量时间的能力,直到18世纪使用发条钟后,人们才有了这样的能力)。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在海洋中探险的欧洲人逐渐积累了关于分享和水流的一系列实用知识,在帆船时代,这些知识使漂洋过海成为可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上,赤道南北的强烈海风构成巨大的“风漩”,洋流也依照相似的方式运动。在赤道两旁南、北维纬5度至25度之间,信风从东方吹来;在南、北纬30度至60度之间,西风盛行。印度洋的风向和洋流虽然大相径庭,却也有着可靠的规律。夏季的几个月中,季风从东南方吹过印度洋,而在冬季,风则来自西北方。一旦掌握了这个规律,水手们就可以利用顺风和洋流扬帆世界的每个角落。

——摘编自本特利、齐格勒:《新全球史》(第五版):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00018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第22章,第179181

4.在西欧国家中,在海上探险方面走在最前头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国。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两国都在大西洋沿岸,这个地理位置使它们先天地倾向于向海外发展。两个国家向海上发展的第一步是在15世纪先后攫取了距非洲西海岸不远的一字儿排开的四个群岛。葡萄牙占领了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西班牙占领了加那利群岛。这四个群岛不但在地理位置上有极大的战略价值,有可以泊船的港口,而且也有很大的经济价值:土地肥沃,盛产甘蔗、葡萄及木材。在得到这几个群岛作为海上据点之后,西、葡向海外发展更为积极。

第二,两个国家都掌握航海技术,特别是葡萄牙。在这里,不能不提到葡萄牙的亨利王子,他的绰号是:“航海家”,他做了许多工作,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铺平了道路。他的业绩在于: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亨利王子曾积极筹划绕过非洲到东方的航路,他派一支接一支的探险队去勘察非洲西海岸。

第三,葡萄牙人与西班牙人的宗教热情特别强烈。这是在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中形成的。他们过去长期处在外来穆斯林的统治和压迫之下,历时几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把他们反对伊斯兰教的感情与虔信基督教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宏扬基督教的信念更加强烈而坚定。这种信念是推动他们积极寻求东方新航路的一种精神动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章,第78

5.[争鸣]我国学者对哥伦布的评价大致上有四种观点

第一:哥伦布是历史时代的产物,“应当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充分肯定

第二:哥伦布对印第安人实行种族灭绝,应该全盘否定其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第三:哥伦布一生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

第四:哥伦布功过相当,可以说是功魁祸首。

6.推荐书目: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德】伯恩德尔:《图说世界史》

【英】奥弗里:《泰晤士世界历史》

【中】龚勋:《世界上下五千年》

7.推荐视频:

历史纪录片:

   Discovery系列《勇闯天涯—希腊》、《寻找失落的文明—古代罗马》、《大国崛起》、《世界历史》等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