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根线条去散步——培养低年级儿童线造型能力浅探》
牵根线条去散步
——培养低年级儿童线造型能力浅探
江阴市立新中心小学 周柳均
【摘要】“线”是美术的基本造型语言,也是人类文明最初的表达形式。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培养儿童的线造型能力,有助于其观察力、想象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也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较为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线造型 低年级儿童 观察力 想象力 健全人格
一、线的概念
什么是线?科学解释是,线作为面与面的交界或物象边缘的绘画线条,是空间存在的一种形式。线,是人类观察世界,力图表现世界的直觉符号,是绘画最基础的语言和构成形式;线,并非客观的真实存在,而是主观视觉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因此带有极大的主观随意性和浓重的感情色彩及个人审美意识,因人、因地、因时而异。
二、线造型的重要性
线条不仅仅是指物象的轮廓线,它是物象结构、运动、节奏、空间、重量、质感等因素的综合表现。线造型就是由各种各样的线条组织而成的。在画面上,它可以随着人们的感情、文化素质、性格、经历而产生变化,根据画面的需要而产生或柔或刚,或畅快或持重,或明朗或晦暗,或跳跃或平静或巧或拙的效果。对于我的教学对象低年级儿童而言,线条是属于心灵的,不属于客观物象。线条虽然是复杂的、具有深奥哲理的绘画语言,但却是儿童最简单和最直接地表现自我的一种绘画语言。线是儿童在情绪的作用下,用心可以感悟到的痕迹,一幅幅线描作品,都注入了孩子们特有的情感因素。利用美术课进行线造型训练,不仅能有效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其观察力、想象力,为中高年级学习美术打下坚实基础,也能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低年级儿童的线造型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年龄处在6~8岁之间,绘画表达逐渐由符号化、概念化进入写实期。心理、生理同时产生很大的变化,手、眼、脑的协调能力逐步得到加强,但尚处在发育阶段。有自己的兴趣,自己的情感,在写生中可以正确组织画面,关注到物体之间的前后及协调关系。
四、低年级儿童线造型的教学误区
(一)用简笔画代替线造型
简笔画和低年级儿童线造型有着不同的思维过程,前者是成人根据自己的意志,以简洁的平面化图形表现复杂形象的一种行为,是建立于深度观察,对对象特征敏锐捕捉后的提炼概括,是一种升华,后者更多的是一种直觉,因此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让低年级孩子直接临摹简笔画,事实上意味着剥夺了孩子自己观察思考的过程,仅以线的形式呈现,而无线的意韵和情感,即便能提高线条的流畅性,也只是培养了绘画的熟练工,丧失的是绘画的本质。(图6、7)
图6 简笔画自行车 图7 写生自行车
(二)因写实性掩盖真实性
自19世纪照相技术的诞生以来,西方以写实为根本目的绘画形式就逐渐走向下坡,相反,以线性造型为基本造型方式的中国画愈发显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中国画追求的是真实,而非写实。真实,表现在精神内涵的充实,艺术语言的详实,以及根植生活的现实。低年级儿童线造型训练中,过度强调“像”,就会忽略绘画中的其它生成因素,比如情感因素,从而缺乏“真”。
五、培养低年级儿童线造型能力的方法
1、师法自然,观察写生
大自然有着变化万千的美,理解线,首先要感受线之美。教学中可以带领低年级儿童走进大自然,寻找自然界、生活中的线。比如直线能给人庄严、安稳、静止、平和、整齐、挺拔有力量等感觉;曲线能给人生动、活泼、优美、柔和、明朗等感觉,不同的线条组合在一起会产生更加美妙的感觉。比如二年级的《树上树下》(图1)、《花儿朵朵》(图2),我都采用了照片和实物写生的方式,不一定要画完整,可以是局部,但力求细节描绘具体详尽。在观察、描绘的过程中,教师只需介绍方法,如对比观察法,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儿童在探索中,观察能力自然会得到提高。
图1 《树上树下》 图2 《花儿朵朵》
2、欣赏感悟,名作引领
线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低年级儿童的观察以直觉为主,紧紧依靠写生是不够的。艺术家则会在画面中赋于线条不同的生命——利用线的粗细、长短、疏密、刚柔、虚实等变化,给人以不同的感受。例如,一年级上册《形的组合》一课,我带领学生欣赏毕加索的《梦》(图3)和梵高的《星月夜》(图4),通过对比,总结艺术家所采用的不同线造型语汇,从而领略到线具有个性色彩,是饱含情感的艺术语言。简言之,通过作品的刺激和分析,引起学生对线条美的共鸣。
图3 毕加索《梦》 图4 梵高《星月夜》
3、借助故事,创作抒情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绘画能力,但几乎所有孩子都爱听故事,讲故事。教师娓娓动听的讲述,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有趣的画面,能迅速使一群任性好动、叽叽喳喳的孩子们安静下来,进入角色。儿童也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巧妙借助故事引导,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从而将绘画的内容、技巧有机融合。在故事的情节和意境中,折射出孩子那纤细的感情,纯真的认知,通过孩子的真情实感来提高孩子的线造型能力。
课例1:《美丽的盘子》涉及到连续纹样知识,太过生涩的概念不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于是我将圆盘比喻成大树的横截面,一圈圈的纹样就像年轮,于是我讲起了故事“一粒种子掉入泥土,生长,发芽,长成一棵小树。这一年,它三岁了,一群小蚂蚁经过,围着它打了个招呼;过了一年,它长高了,枝叶繁茂,能够看到蓝天白云了,小鸟飞过,围着它转了个圈,哼起了快乐的歌谣……”《美丽的盘子》通过故事巧妙转化成《大树的年龄》,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故事情节,学生脑海中的素材被唤醒,表现欲被激发,在此基础上便能举一反三,“谁也来围着小树跳起了舞?”
课例2:《我的地图》一课,要求通过描绘家里的空间布局,或所在城市的风貌培养学生的方位感、细节观察能力。对于低年级儿童,方位和空间是很抽象的,生活轨迹却是可以回忆、述说和记录的。有个孩子说,“今天我起床后,出房门左拐到洗手间刷牙洗脸。出洗手间右拐,到餐厅吃早饭,妈妈从左边的厨房出来,给我豆浆和馒头。绕过餐桌和鞋柜,穿好鞋子,我就出门了,妈妈送我去上学。”期间,我不断提示“往哪走”“你看到了什么”“你做了什么”,学生就能描述出来,一张家里的地图就浮现在眼前了,为绘画奠定了素材。再如,我的另一个提问是“今天上学路上经过了哪些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述说的同时即向自己和同学展示了一幅从家到学校的地图,“说”为“画”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能够在绘画过程中进行思考,加入情感,内容自然就丰富和鲜活起来,线条中也会自然而然形成轻重缓急,留下个人特色,也就是常说的“画感”。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有了生活的经验和感悟,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4、尊重个性,因材施教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的成长环境,决定着教室里不可能有个性完全相同的学生。但爱表现,对未知世界充满遐想是低年级孩子的共性,只要给予一个平台,他们就会释放自己的小宇宙,而线条是孩子最直接的绘画语言。比如,在我任教的班级中出现过这样三个孩子,小A喜欢画飞机和摩天大楼,小B喜欢对昆虫情有独钟,小C总是执着于画三国时期的英雄,不管上哪一堂课,他们都会坚持选择自己最钟爱的这些内容。一旦要求他们画其他内容,就会闷闷不乐。排除畏难情绪的可能性,我想这样的孩子是真正有主见的,我选择了给这些孩子自由。每一次作业,主体物虽然相似,但都能有意识地将自己画的内容往课题上靠拢,观察力和想象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期结束,图画本犹如一本本有主题的绘本,描述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彰显了这些孩子独特的个性。(如图5、6、7)
图5 小A《找找三角形》 图6 小B《七彩生活》 图7 小C《方方的物》
儿童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创造中体会到线条变幻无穷的魅力,在反复运用和组合中培养线条的组合能力,在用线条塑造形体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活动。低年级儿童身上都蕴藏着创造性思维的潜能,作为教师的任务就是唤醒它们,并且发展它们,而故事是最好的媒介。一本以记录二战时期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儿童原生态画作的《像自由一样美丽》中就曾有这样一段描述:“不论长到什么年龄,哪怕你已经年老,不能奔跑,你依然能够走在这张画里,为那枚秋叶而惊喜,你忍不住的叫着,看啊,这树叶,它是多么美丽!”因为有生活,所以有故事,因为有故事,所以有情感,因为有情感,所以打动人。
【结语】 线条是最质朴的造型语言,所有儿童的第一笔绘画都是用线条来表现的。线条又是最高级的造型语汇,德国艺术家保罗·克利说过:“牵根线条去散步”道出了线条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一支笔,一根线就能表达画者的精微感觉和细腻情绪。把握好美术课堂的时机,培养低年级儿童的线造型能力,可以拉近生活和美的距离,从而学会懂得美、发现美、欣赏美和表现美。让孩子的信心高于创作的难度,是低年级线造型教学的关键。正如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参考文献:
[ 1 ] [美] 格罗姆. 儿童绘画心理学〔M〕.李甦 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01-01
[ 2 ] [美] 杰洛德·布兰尔.儿童故事治疗〔M〕.林瑞堂 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10-01
[ 3 ] 马鹏浩.线·印象:中国画造型方法及构成要素〔M〕.学苑出版社,2014-7-1
[ 4 ] 尹少淳.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