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赵春霞:画与话的交融

发布日期:2016-09-07 15:22:59     来源:zhaomei
 

画与话的交融

——浅谈《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学前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初步接触多元文化,能发现感受生活中的美,萌发审美情趣”。“积极地尝试运用语言及其他非语言表达和表现生活,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性”。幼儿园新课程也力求将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幼儿,帮助幼儿在体验、感悟和亲自经历等框架下主动学习。如何鼓励幼儿运用美术创作为手段,积极地、有个性地、创造性地表达、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感知,体验活动过程的乐趣,促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与自我意识、审美情趣等得到和谐发展,能较好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我在不断探求。

 “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 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智能具有一种叙事性的结构,在儿童认识周围世界、获得各种信息的时候,他们把周围所有的事物都联系起来,从相互关系的方位去把握它们。在儿童的心目中,周围的世界是有生命的、有联系的、有故事的世界,加上自己喜欢的想象,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有时间、地点、主人公以及情节的一部文学作品。”布鲁纳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揭示了儿童认识事物的一种心理现象。儿童喜欢想象,把一切事物都认为是真的、是可行的、是和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每天都生活在他们色彩斑斓的梦幻世界里。布鲁纳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为我们的幼儿美术教育打开了新的思路。通过与幼儿深入沟通与交流,我们发现幼儿对自己作品有独到的诠释,作品里的角色都是鲜活的、有生命的、有联系的,这与儿童叙事性智能理论揭示的儿童心理现象是一致的。

由此,我开展了《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在这里,“叙事性”活动主要指的是儿童文学活动,幼儿美术教学主要指的是创造性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两者分属不同的领域,有各自的规律与目标。我们应尊重教育规律和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将两个不同领域的活动有机整合,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即在顺应儿童叙事性的心理结构前提下,以儿童美术创作为载体,以“叙事”为主线,鼓励儿童叙述美术作品中的故事;在叙事的过程中,加强优秀儿童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把儿童作品中的故事运用美术创作手段加以表达表现,使叙事和美术创作整合起来,把内化的东西外显出来,促进儿童各种潜能的开发和人格的塑造。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实践,我们的幼儿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叙事性美术创作中

几乎每一个作品都充满了他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他们真实情感的流露,幼儿画与话的能力普遍提高,欣赏与表现能力不断增强。同时我们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归纳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与方法,如:

一、《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要凸显整合。

(一)符合阶段性原则

每个阶段的幼儿都有各自的特点,年龄越小差异越明显。在选择活动内容的是时候,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兴趣、能力和经验,选择符合不同阶段幼儿接受能力的活动内容。比如小班幼儿的造型特点主要是在圆的基础上的简单添加,因此,以圆为主要造型特征的水果、妈妈、大狮子等这些题材能充分引起他们的兴趣讲讲画画,比较适合小班幼儿。

(二)符合生活性原则

由于幼儿年龄小,受知识、经验、能力等的局限,他们关注的是他们周围的事物,熟悉的东西。也只有对熟悉的事物,他们才有可能大胆地表现、表达,才能把已有的经验进行选择、重组,创造性地表现出某种比较新颖、独特、具有个人价值的作品。所以,选择活动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熟悉、喜爱的内容,特别是选择近阶段幼儿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能激起幼儿参与活动的浓厚兴趣。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好吃的水果、妈妈、常见的动物朋友等就是他们既熟悉又喜欢的内容,而对于中大班的孩子,主题、实践活动中的热点是比较容易出彩的内容。

(三)符合融合性原则

《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凸现的是儿童文学欣赏和美术活动的融合,选择活动内容,尽可能考虑幼儿能顺利地进行美术创作,又便于幼儿编讲故事内容。或者是欣赏一则优美的文学故事,情节的完整有利于幼儿理解故事,用分解的连环画形式把故事内容画下来,力求达到“画中有话,话中见画”的效果。比如中班活动《长长的花袜子》是由连环画改编的,故事生动、有趣,小老鼠在袜子里嬉戏里的情节特别能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作品中主要形象是老鼠,表现老鼠的动态形象比表现人物的动态形象要容易,且学习表现老鼠的动态也是为表现人物的动态做铺垫,布景也比较简单,主要是袜子,从幼儿美术发展的规律及语言教学的适宜性两方面看,都是非常适合的,是很好的中班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教材。

(四)符合情感性原则

《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的关键是创设情境,激发幼儿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很多的时候,是幼儿内心体验的宣泄和流露,只有孩子们感动了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活动内容的选择有利于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乐于表达表现。我们也要选择一些生动有趣、充满人文精神、蕴涵真爱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引导幼儿欣赏、体验,陶冶情操,进而激活行为。比如由绘本改编的小班《洗澡》、中班《猜猜我有多爱你》、大班《一个大蛋糕》等内容就是具有真、趣、美、爱特点的,符合幼儿心理、深受幼儿喜欢的活动内容。

二、《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实施途径要追求渗透。

(一)融入主题的活动,相辅相成。

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的内容融合到主题活动中去,成为主题活动的一部分。如在小班的《水果节》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了《水果屋》的儿童文学作品欣赏、表演,装饰《水果屋》,画《水果朋友》,讲《水果朋友的故事》等,在主题的背景下,《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步步推进,丰富主题活动内容。

(二)相对独立的活动,事半功倍。

有一部分的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相对独立,我们就围绕这些内容开展一系列的相关活动。如《会变的饼干》,抓住幼儿每天点心时吃饼干的情景,引导幼儿把完整的饼干图形,到一口口咬过的饼干图形都画下来,然后借形想象,在不规则的饼干图形上,画出不同的物体或人物、动物等,最后把这些物体串联,编成生动的故事,这就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关活动。最后的编故事环节,一直延续了半个多月。

(三)及时效应的活动,火花四溢。

将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整合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在幼儿的运动、生活、游戏学习等方面加以考虑。在区域活动中,随时有幼儿创作的场景;在最大的活动空间——礼堂,开辟幼儿展示厅,展示幼儿的各类作品;在运动活动中,我们把幼儿的作品,如头饰、水果屋等,拿来作活动的教具,幼儿觉得很自豪,活动的热情更高;在各种生活环境中,随时可看到幼儿创作的各种标志和生活活动的各种提示;外出组织社会活动,如参观交警中队,在对交警叔叔访谈后,幼儿进行《交警叔叔真辛苦》、《我长大要当交通警》等创作和讲述活动。我们尝试将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渗透到各类活动中,真正发挥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意义。

三、《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组织策略要讲究内涵。

(一)目标定位的策略

1、适切性: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幼儿的实际水平提出活动目标。特别是关注近阶段班级主题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兴趣、热点等,提出相应的活动目标,是教师对活动的组织有一个较全面、整体的把握。

例如:我们在组织小班《美丽的花》的活动,教师在活动室一角准备了大量的菊花装饰成花坛,幼儿一走进活动室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发出惊喜的欢呼声,奔向花坛。通过看、闻、讲的交流后,开始创作《美丽的菊花》。由于教师多次强调菊花的特征,小班幼儿感到表现有难度。由于看、闻、讲的过程较长,表达表现的热情不高。认真总结,发现我们提出的活动目标偏高,期望达成的活动要求过多。

在第二次组织的活动时,我们用各种美丽的花装饰花坛,看、闻、讲的过程主要激发幼儿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愿意说、说清楚。接着自由选择用水粉颜料、油画棒、拓印、撕纸等方式表现美丽的花。幼儿“玩”得很开心,据统计,幼儿一共创造了十七种图式表现美丽的花,画面色彩斑斓,不拘一格,这是幼儿眼中的美丽的花。

2、整合性:活动目标的确定,常常是围绕幼儿的情感发展、知识能力、审美创意等提出,在众多的目标中,我们应着重分析对幼儿发展有意义的核心价值目标,分析在这一活动中最终要达成的、并有可能实现的任务,把力求达到目标的整合,不能“贪多求全”。

在教育目标的把握上,我们的认识容易产生偏颇,自觉与不自觉地追求显现的、功利的教育效益,认为这样做就是对幼儿的最大贡献。如小班的活动《洗澡》,这个作品非常生动有趣,小熊不愿洗澡,通过帮助熊爸爸洗澡,感受到洗澡的乐趣,在洗澡过程中学习身体各部分的名称,继而通过画肥皂泡,练习画圆,并想想、说说洗澡的高兴事情。第一次教学,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采用了游戏化的情景活动,但是一次次地洗澡,关注的是掌握身体各部分的名称和画圆,忽略了作品包含的语言、意境、情感的美,以及画很多肥皂泡所体验洗澡时的快乐感受。

(二)活动组织的策略

1、丰富、多样的情景策略

丰富、多样、有美感、有问题的情景创设,能较快吸引幼儿,那怕是几把伞、一个蛋糕、一个场景,一个多媒体教具等,使幼儿置身于情景之中,在情景的刺激下,调动幼儿多种感官,积极思维,引发活动兴趣,更好地投入活动中去。

例如,《借你一把伞》的活动,我们“随意”在活动室撑开几把较大的、非常漂亮的伞,幼儿发现了就仔细观察、琢磨,接着问老师:天不下雨,为什么要撑开伞?这把伞很漂亮,在哪里买的?你能借给我们玩玩嘛?用几把伞吸引幼儿,引入主题,非常自然。

又如在小班《洗澡》活动中,当幼儿画给爸爸洗澡,添画肥皂泡时,我们增加了悦耳的背景音乐和肥皂泡欢快滚动、跳跃的背景图,他们身临其中,仿佛就是在给爸爸洗澡,有的幼儿一边画,一边扭动身子说:“咯吱、咯吱,真舒服”,欢愉的情绪溢于言表。

2、情绪、情感的渲染策略

幼儿的情绪、情感经常会受环境的影响,受语言的刺激而发生变化。在一种激情和心理碰撞的情绪状态中,幼儿能很快地、全身心地投入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随意而动、随情而发”,迸发出创意的火花,进入自我创作的意境。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浅显易懂,结构完整,具有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美的韵律和美的情感。通过教育活动,我们把这些美好的东西传递给孩子们,感染孩子们的心灵,激起他们表现美的愿望。教育过程中,我们还关注孩子们的行为,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自信、向上的情感。

三八节前夕,我们开展了妈妈节活动,其中有《羊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故事欣赏。故事情节很简单:连日风雪天,它们几天没东西吃。天放晴了它们出去找东西吃。摘到果子、要过小桥、踩踩草坪,都是妈妈先做,最后掉在陷阱里,妈妈朝着猎人含泪说:放了我的孩子吧。故事讲完后问孩子们:有了果子是谁先吃的?孩子们大声说是妈妈先吃的。为什么妈妈要先吃呢?讨论中当孩子们了解到妈妈咬了一小口果子是为了知道果子有没有毒,要保护孩子们……孩子们留下了眼泪,要求再听一遍故事。

3、观察、积累的经验策略

在活动前,我们须化很大精力,去观察幼儿的发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在知识、经验、情感和技能等方面的状况,同时分析哪些是幼儿已有的经验、能力,哪些是需要补充的经验、能力,哪些是幼儿当前最感兴趣的问题等,精心设计大量的准备活动,帮助幼儿积累经验。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一定意义上讲是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创作,只有“胸有成竹”,才能自由地进行表达表现,积累经验是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成功的基础。

4、设疑、置问的应答策略

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我们经常会设置很多问题情景,提出疑问,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开展讨论、观察欣赏、讲解演示、实验操作、访问谈话等方法,酝酿思考去应答问题,或形成假设的潜在意识。设疑、置问是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成功的重要环节。

5、宽松、自由的创作策略

在宽松的、鼓励的环境中,使幼儿对提出的假设有意识的接近,在听、想、做、说的过程中,豁然开朗产生灵感,创造图式、组织语言、形体表达等多种方式进行自我创作,使情感得到宣泄和升华。同时通过作品展示、语言交流、动作表演等传递信息,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学习,共同体验美感和分享成功的喜悦。

6、穿针、引线的互动策略

每一次开展“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幼儿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活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充满着愉悦性,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体验成功与自信。年龄大的孩子,特别希望自我表现,追求完美,但有时限于经验与能力,无法达到要求,教师就要做穿针、引线的人。所谓“穿针”,就是耐心听取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困难后提出建议,给予及时、适度的帮助,让他(她)能顺利地继续参与活动。所谓“引线”,就是创设环境,让孩子们把心中的故事,把创造的成果告诉大家,分享成功的快乐和经验。

对《幼儿叙事性美术教学活动》的探索我们还刚起步,在品尝收获的喜悦时,我们还有很多的迷茫与困惑,但会坚持不懈的实践探索,为幼儿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教学论》 布鲁纳

     《叙事性整合课程》卜男巍.彼得

     《幼儿园课程》朱家雄

     《幼儿园学前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