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专题论文14:家校沟通智慧三部曲(夏盛娜)
家校沟通智慧三部曲
江阴夏港实验小学 夏盛娜
内容摘要:班主任与家长“联手”教育学生,已经成为教育学生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联手”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品德的进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关系,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所以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很有必要。班主任与家长进行沟通要有智慧:先行了解,做到“未雨绸缪 ”;展开沟通,学会“设身处地”;再现反馈,解决“后顾之忧”。班主任要运用教育智慧搭建家校共育的桥梁。
关键词:了解 沟通 反馈
孩子的一生会受三个重要的环境的影响,那就是:家庭、学校、社会。其中家庭的影响是最重要的,因为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是启蒙式、基础性、也是最有效的环境。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因此,班主任作为班级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其重要的角色内涵在于协调好各种教育关系。正因为如此,班主任与家长“联手”教育学生,已经成为教育学生工作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成功的“联手”能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品德的进步,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互补关系,保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教育的一致性和协调性。所以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就很有必要。
一、先行了解,做到“未雨绸缪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班主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心理需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好协调工作,才能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所以班主任与家长沟通也要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及早布置工作,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情况,通知家长知晓,以此来预防一些节外生枝的事情发生。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一个学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就会有什么样的性格,这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其所在家庭或者父母的缩影。这一点我在做班主任工作时深有体会。因此,用心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学生父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有助于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我班的李同学,自习课纪律极差,严重影响周围同学,喜欢下课和同学打闹,霸道,从不吃亏,学习成绩倒数。后来通过了解得知,他家祖孙三代就只有一个男孩,在家里十分娇惯,就唯独害怕他妈妈。于是,我就打电话请他妈妈到学校,跟他妈妈说了吴同学在学校的情况,然后和孩子家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帮助吴同学的最佳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吴同学有了明显的变化,自控能力变强了,还能积极发言,成绩也逐渐有所起色。
二、展开沟通,学会“设身处地”
设身处地,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别人所想,这是沟通的一条重要法则。每个人都渴望被理解、被关注,渴望对方的心里有自己。班主任可以用“三个一”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充分信服班主任,推心置腹地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并认可班主任提出得意见与建议,从而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1.一把“尊重”的椅子
班主任和家长是什么关系?合作者,朋友……从来都不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家里有客人来做客,我们会让客人坐下喝茶。而家长也是客人,家长来访,让出一把椅子请家长坐下,那是对家长的尊重,班主任讲究待客之道,让家长感受到了被尊重,可以一下子加深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感情,奠定沟通的良好基础。班主任在和家长沟通时还需要许多“尊重的椅子”。
a简化语言
不确切的语言可能会成为沟通中的障碍,因此班主任应该注意措辞并组织信息,以使信息清楚明确表达,易于家长理解。班主任不仅要简化语言,还要考虑到信息所指向的听众,以使所有的语言适合于听者。不少班主任都认为与家长沟通比较困难,他们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这就是因为家长与班主任在年龄、经验、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而且双方语言表达方式也有不同,因此面对这样的听众,班主任要尽可能简化语言,并适时改变自己得语言表达方式与习惯,以对方能理解得方式表达意思,这样才能使双方得沟通障碍尽可能减少。
b积极倾听
听与倾听是不一样的。单纯的听就是被动的,而倾听就是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地搜索。不管是班主任还就是家长,在倾听对方说话时,都应注意进行“角色换位”,一方面从他人角度来考虑分析说话者的意图,另一方面从他人角度来考虑我对对方信息作出反应后,对方会有什么样的理解乃至反应,这样可以提高倾听效果。
2.一杯“关心”的热水
如果说,有了“一把尊重的椅子”拉近了班主任和家长的距离,那么“一杯关心的热水”就是有效沟通的保障。作为教师,我们所做得一切都就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但只有老师自己知道还不行,必须让家长也认可教师的举动。在与家长沟通中,班主任必须要让家长意识到您所提出的任何意见与建议都切切实实就是为了她(他)的孩子好。因为听话懂事的学生自不必说,即使在老师眼里顽劣不化的学生在家长眼里也就是万金不换的宝贝。只有家长感觉到班主任与家长的出发点一致时,家长才会真正配合您。要让家长意识到这一点很容易,例如:
每位家长都会来参加家长会,所以教室布置就要显得非常重要,在您的班级文化建设中一定要体现出班主任优秀的育人理念,让家长觉得她得孩子每天都在快乐学习、快乐成长,并尽量让更多的家长感觉到她得孩子在班级中被重视、被呵护、被疼爱。
除了外显的物质,让家长感受孩子的被关心。在沟通时还可以运用“自己人”效应和“可是”效应。在跟家长交谈的过程中,你要表现出你对他孩子的关注和关心,表示要跟他一起努力,共同教育好他的孩子。从心理学上来讲,这叫“自己人”效应。如果家长把你当做他信任的一个人,他会提供很多信息给你,并会主动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出现了问题,他也会想很多办法跟你一起解决好。在心理学中,人们把对某一人的态度加以改变时先采取“是”的态度,后再采取“可是”的态度,从而产生对方接受观点的现象,称之为可是效应。例如:无论对方说什么,都回答:“是、是……”,接着再寻找时机心平气和地对他说:“可是,还有一些问题,你可能没注意到……”。就这样把话锋一转,他便会自觉地听你细细道来,从而产生极大的赞同效应。如果一开始,你便打断否定对方的观点,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他就会拒绝你所提出的观点,即使明知你说得有理,他也不听你说的道理,以致说服无效。
所以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中,班主任讲究语言的艺术,就如同一杯让人感觉到被关心的热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一句“温暖”的寒暄
一句寒暄,是一分温暖,让人如沐春风。用眼下最热门的沟通方式微信来和家长沟通,能让家长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我时常会把孩子上课时聚精会神听讲的状态拍照后发到群里,让家长直观形象地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让家长放心,也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注,更加努力。她还时常把一些家教文章分享给家长,让家长从中汲取营养。
相对于微信,我更喜欢打电话沟通,微信作为备忘。微信发的信息时效性差,手机里因工作需要置顶的微信群特别多,所以有时很难及时的看到家长发的微信信息,所以建议大家有事情打电话,特别是有急事的时候一定要打电话,有些事情错过了,会引起误会的。由于上课时间老师是不允许带手机的,上课时间是联系不上老师的,所以一般情况下课我会给一一回电话。
书面沟通也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文字是有生命力和感情的,而且文字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留着存档,可以多看几遍,家长可以把想给班主任交流的事情写下来,越具体越好,越具体说明您和孩子交流的越多,对孩子更了解,写完以后,让孩子带给老师,没课的时候可以在办公室看看,多看几遍印象更深刻,这样有利于老师针对家长提出的具体问题去有目的的观察学生。
三、再现反馈,解决“后顾之忧”
家校交流后恰当的处理方式会影响下一步家长和班主任的交流,我的建议是:我们交流的内容尽量不要急着反馈给学生,不要听班主任说了自己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后,回家就是一顿臭骂,就像以前开家长会,家长开完会回到家以后饭都不吃就开始审判,你们班主任口里的“部分学生”是不是你?你在学校怎么表现这么差啊?这样处理的话下次家长会是开不成了,学生会以为家长会就是批斗会,严重影响班主任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下一步工作就不好做了,相反,不管你在家长会上受了多大刺激,班主任点名了孩子多少次,家长会后回家善待孩子,多说些好的,给孩子做顿好饭或者直接下馆子庆祝一下,孩子难道不会感动吗,难道还会组织我和您继续交流吗?孩子的小毛病难道就不能慢慢纠正吗?现在很多老师不敢和家长交流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后续处理不当,咱们要冷静,比如收了学生的手机,这样的事情是必须告诉家长的,告诉家长的同时还得叮嘱家长冷静,孩子回家不说就不要提,暗中观察学生在家的表现,过几天再谈手机的问题,如果您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后果不堪设想,那么以后家校交流就不大可能了,作为班主任也是一样,教育需要耐心,我们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能半夜哭妗子,快刀斩乱麻,有些事情放一放,静一静再去处理,效果会更佳。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如同送他一颗定心丸,源头的担忧解除了,自然也没什么不满了。
总而言之,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不仅仅是一种告知,更需要老师有一种解决问题、服务家长的意识,一起协调着把事情处理好,优化事情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班主任杂志》《班主任如何与家长沟通》俞芬 11.9
【2】《班主任专业基本功》齐学红,黄正平 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