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文章推荐

如何跨过这道“槛”?---江苏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 (胡学英)

发布日期:2016-09-07 08:01:46     来源:yangpeiming

如何跨过这道“槛”?

                   ---江苏论述类文本复习策略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胡学英

本文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8)

高考语文科命题一直追求“稳中求变”。其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保持相对稳定。以刚落幕的江苏省2016年高考为例,论述类文本《成人不自在》的第17题仍是“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如此,“论述层次”“思路”题已是自2010年以来第六次如约出现,充分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考查的重视。在该项考查要求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已然成为论述类文本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何跨过这道的“槛”?笔者在复习中采用了循序渐进式的复习策略,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认清“起点”:专题突破,强化思维。

在起始阶段,教师要做高效复习的引领者,善于对繁杂的教学内容进行理性分析判断。最忌不辨方向,带着学生一头扎进“题海”。这种盲目苦做易使学生迷于命题表象变化,无法真正提升能力。笔者以为,要着眼于论述类文本注重严密逻辑推进的特征,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强化训练,立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展开专题突破,使复习事半功倍。

为达上述目标,我汇总了各地高考素材,从中选出结构典范,思路清晰,对学生思维有挑战的篇目,从段到文,由易到难,编排出一份训练讲义。这个过程注意两点:一是编排顺序符合认知规律有梯度,二是训练形式多种多样有变化。整份材料由课前“自主演练”、课上“方法体悟”、课后“迁移运用”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方法体悟”是重点,共有六个训练素材。下面,笔者仅以该部分前四个文段的设计思路为例,求诸方家。

首先,可用演绎法简要解说训练目标,明确常见的论证结构如总分、并列、对照、层进等,而后展开如下训练:

训练一

①尺度具有相对性。②在某个人群某种环境中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尺度,换一种背景来看,可能匪夷所思,莫名其妙。③驰骋于想象王国的作家悲壮的叫喊“不创造毋宁死”,而另一边,浸润了实证精神的科学家会奇怪,如此虚幻的勾当何以会让人付出整个身心。④这时,尺度之不同简直成为一道墙垣了。⑤所以这个世界上才会有那么多的隔膜、误解乃至对抗,小到一个家庭中长幼之间的代沟,大到亨廷顿所说的“文明的冲突”。                                                  2009福建高考《尺度》节选

思考:本段是属于哪种结构方式?提出什么观点?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解析:是典型的“总分总”式结构,首先第①句开宗明义,提出观点:“尺度具有相对性”:接着②—④句讲道理、摆事实论证观点;最后第⑤得出结论:尺度不同,造成了隔膜、误解甚至对抗,阻碍人们的交流。如:①/②③④/⑤。

训练二

①诗文叙事是继续进展的,可以把整个“动作”原原本本、有头有尾地传达出来,不比绘画只限于事物同时并列的一片场面;但是它有时偏偏见首不见尾,紧临顶点,就收场落幕,让读者得之言外。②换句话说,“富于包孕的片刻”那个原则,在文学艺术里同样可以应用。 ③但丁《神曲》里弗朗契斯卡回忆她和保罗恋爱经过的末一句,她说和他同读传奇,渐渐彼此有情,后来读到一个角色为男女主角撮合,“那一天我们就不读下去了。”④他在被逼临写男女两情相悦的顶点时,把话头切断,那必然的结局含而不露。⑤这和黑格尔所举打仗的例子性质完全符合,都是事势必然而事迹未必露,事态已熟而事变即发生。⑥《水浒》第七回林冲充军,一路受尽折磨,进了野猪林,薛霸把他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劈将来,“毕竟林冲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⑦这符合“富于包孕的片刻”的道理。⑧野猪林的场面构成了一幅绝好的故事画:一人缚在树上,一人举棍欲打,一人旁立助威,而树后一个雄伟的和尚挥杖冲出;一些“绣像”本《水浒》里也正是那样画的。⑨恰和《秦王独猎图》、《四足动物史》插图一脉相通,描摹了顶点前危机即发的刹那。                                                      (钱钟书《读〈拉奥孔〉》节选)
思考: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第一层应划分在哪里?请用“/”表示。

答:中心句是第 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解析:①②是提出观点部分:第①句引出话题,第②句是中心句:③到⑨ 为事实论据,是总分式结构

训练三

下面这段文字有十一个句子,对段内层次有四种不同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种

①近年来,由于文学面临产量繁多而质量平庸的困境,常见报刊上有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缺什么”的议论。②鉴往察今,不妨说:当今的文学,普遍欠缺的,还是内在的含金量。 ③有些作品写人性,偏执于对恶与丑的淋漓揭示,而疏离于对善与美的深入发掘,实际是对人性本质的的误读和扭曲。④写帝王,孜孜于表现皇恩浩荡,帝制威开,歌颂有余而批判乏力,实际是张扬皇权崇拜,传播封建意识。 ⑤有些作品大搞所谓“欲望化写作”。⑥写人叙事,言情状物,多见低俗、庸俗、恶俗之腐气,少有崇高、圣洁、纯真之芳香。⑦一些“都市文学”,沉溺于追逐风月,揣摩利害,仿佛城市生活就是花天酒地,声色犬马。 ⑧有些作品文辞欠推敲,遣词结句、表意行文,多铺陈而少凝练,喜稀释而畏浓缩,烦词冗语众多,一句之内,徒增数倍文字,何来厚重、美感、含金量?⑨还有些作品,如当今的一些新诗,只管分行排列,不顾配调安腔,读不爽口,听不悦耳,完全缺少铿锵的音韵,故不易流传。⑩我国的经典小说名著,既长文采,亦重音韵,情节紧要处,起承转合时,常证以诗词,佐以曲赋,为的是壮声色,增情趣,广韵味。⑪这一特点,在当今的小说中已很鲜见。

《作品”含金量”随想》节选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

解析:B。第①-②句为引出话题,提出观点部分:当今的文学,普遍欠缺的,还是内在的含金量。接着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上述观点:③④句为一层,围绕作品的主题表现阐述;⑤⑥⑦句为一层,围绕作品的内容表现阐述;⑧⑨⑩为一层, 围绕作品的文辞音韵感阐述。这三层为并列关系。

训练四

①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 ②现今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 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③ 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象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④ 这种教育体系所带来的升学压力、就学压力非常大,经济压力、就业压力也都非常大。 ⑤过于功利化、工具化之后,教育必然要丢失掉很多东西,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⑥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 原因不言自明。

《教育不能太“功利”》节选

思考:这段文字围绕第①句展开了哪几个方面的论述?试分析归纳。

解析:这段文字先提出“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这一观点。然后,依次阐述了三个弊端:一是升学竞争日趋激烈。二是负担压力日益沉重。三是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

上述四个文段的设计目的在于:准确找出观点句并分析观点与材料的逻辑关系。因此,所选文段的中心句应位置不同,结构方式要有差异,能使学生脱离死搬硬套的思维模式。从课堂实况来看,学生兴致盎然,从中体味到很大的思维乐趣。

二、抓住“重点”:精做辨误,内化规范。

经过逻辑思维训练的专题突破后,接下来展开实战训练。这一阶段,教师要做研究者和校正者,深入研究高考命题特点,及时校正学生的解题误区。训练中突出“精”字。笔者紧扣“分析综合”各个训练点,从高考题和大量模拟题训练篇目中选出文质兼美,考点明确,命题规范,有训练价值的10篇选文。学生精做,教者细批,而后辨误归类,突出答题规范和技巧指导。其中,对于高考真题,侧重引导学生体悟考纲在命题中的具体表现,做到考点考情了然于心。对于模拟试题,侧重引导学生在演练中形成规范,做到举一反三。以“论述层次”“思路”的考查为例,江苏高考主要出现了以下类型:

一是着眼整体,如:

1)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2010年 朱光潜《谈“静”》)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2011年 鲁迅《捧与挖》)

3)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2016年 郭英德《成人不自在》)

二是着眼局部,如:

1)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三段的论述层次。(2012年 英国·伍尔芙《笑的价值》)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2014年 朱良志 《乾坤草亭》)

3)请简要概述第一段的论述层次。 2015年 熊秉明《罗丹的雕刻》)

初答过程中,学生通常会出现两种问题:一是对部分段落或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理解有误,导致层次划分不准确;二是不会提炼整合原文的关键语句,出现“数学式”的表述,如对于《笑的价值》第三段层次的分析,就有学生这样作答:“首先提出嘲笑的前提条件;其次,使用妇女孩童的特性证明此条件;最后,用安徒生童话的例子证明嘲笑的力量”。对于前者,教师要加强方法引导,强调“标志性词语”和“关键语句”在文本中的逻辑作用,提升学生对层次的划分能力。对于后者,教师需再三点拨答题规范,要求学生提炼原文中心句整合成答案。如此方可使学生逐渐内化答题规范,进而转化为技能。

三、促成“终点”:合作命题,提升技能

高效的复习策略都应指向激发和促进,所以,高三教师还应当好促进者。努力探求有效途径,促进学生展开主动积极的自我反思,以提升技能。我的做法是:高三复习中充分运用“合作”式学习,发挥其积极效能。在论述类文本复习的总结阶段,我促成学生开展了一次合作命题的学习活动,反响良好。

如何操作?首先,进入高三我就把班级学生分成三个大组和九个讨论互助小组,每组由一个大组长负责协调,三小组长负责本组活动的具体安排,由此开展了各类学习活动。其次,在论述类文本复习的开始,就提出最后的目标,要求各大组展开一次高考模拟命题活动。第三,在实战训练阶段中,笔者已使学生对高考论述类命题思想和类型烂熟于胸。所以,合作命题活动只需提出要求。具体要求是:各大组模拟江苏高考命制三道题目,要求考点明确,题干严谨,有合理的信度、区分度,和清晰的答案解说。其中,每位组员参与本小组一道题目的命制讨论,三个大组长负责本组命题的进度调控和课上演示说明。为保证命题的有效性,由笔者堪定朱光潜的《诗人的孤寂》(略)为命题选文。以下是我今年所任教的高三某班一命题大组命制的三道题:

1、文章中“诗人的孤寂”包含哪些原因?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4分)

C级,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参考答案:①心灵在彻底了解处本不可互相渗透。②诗人感觉锐敏;而常人心灵顽固、麻木。③真正的诗人要另开新境;而常人缺乏对诗人、诗作的正确认识。

2、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七段的论述层次。(6分)

C级,此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参考答案:首先,提出一般人只把读诗当成时髦消遣的现象;其次,指出真正的诗人应避旧创新;最后,引用汤姆生的诗歌揭示真正的诗人在后世是无法寻得安慰的。

3、文中画线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它对论述“诗人的孤寂”有何作用?(画线句为“伦敦、纽约的街头不也摆满着皮面金装的诗集,让老太婆和摩登小姐买作礼物么?”)(6分)

C级,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参考答案:①画线句描绘了一般人把读诗看作时髦消遣的现象,说明一般人对诗作和诗人有错误的认识。②作者对此表示否定。③ 举例论证,形象具体;对上文论述 “诗人”“孤寂”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论证。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