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自主•合作•探究: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发布日期:2016-09-06 15:35:14     来源:gonghefa
 

自主·合作·探究: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程艳  贡和法

摘 要:深度学习是与深度教学紧密相连的学习理念,自主、合作、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提倡的教学新模式,理应作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在教学中得以运用。本文针对目前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出现的误区,分别从自主学习、合作共享、深度探究这三个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探讨,以期教师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养。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深度学习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总体目标。当前基础教育界正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向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教学转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强调知识识记和浅层学习的概念,主张通过师生互动与交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逐渐生成新的知识理解,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的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这种将学生自主性与教师引导性相结合的有效课堂互动,其本质就在于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批判思考、建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新课程标准倡导开放互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在新的学习方式浮华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对“自主、合作、探究”的误区解读

(一)学习“自由化”

为落实新课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思政课教学一改往日教学满堂灌的现象,教师教学逐渐考虑到“把课堂还给学生”,强调自主化学习。通常,在上新课前,教师会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学,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讲授。这种表面化的自主,实质上是将课堂讲授时间压缩,抽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无的放矢”的自由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也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指标。所谓自主,强调两个方面的内涵,即“自我”与“主动”,也就是说,在这一阶段,学生学习不仅要习得一定的基础知识,还要在学习中体现自我感,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然而,在如今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大多时候被忽视:一则陷入自主的虚无状况,教师抢占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繁重的题海战术和大容量、高密度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没有任何自主学习和消化的余地;二则倾向学习的自由化,简单的将自主与自由划上了等号,学生学习成了无人引导的自由状况。无论何种状况,都呈现了教师对自主学习内涵的误读。

(二)合作“形式化”

合作,就其本身来说,可以看作是学习的一种方式或途径,但是,合作学习不是形式主义。在常规课程观摩学习中,形式主义的教学并不少见,课堂中,教师通常按照教学计划进行,为使学生能够共同参与学习,在觉得应该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将学生速配成几个小组,让其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按照教师的教学预设,小组讨论规定的时间到了,便要求学生紧急刹车停止讨论,由小组代表发言。整个流程看似完整,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其一,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探究欲望的情况下抛出问题,对学生来说太过生硬,学生无论从心理还是学习能力上似乎都不太能够接受。其二,小组讨论结果由代表发言,通常会出现小组其他成员消极学习的情况,成绩好的同学掌控话语权成了小组的代言人,其他成员应付随和,这样的合作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合作学习不是小组速配,那种为了改变教学形式而让学生三五成组进行沟通的方式并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往往在无序的喧闹中失去了本真。合作学习是学生共同协作的过程,在讲究互动性与交往性的同时,不仅强调合作是学习的手段,也应强调合作是学习的目的,学生在独立与合作中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三)探究“表层化”

为贯彻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思政课堂不断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探究。然而,很多教师却将课堂应有的互动错误的理解为探究的表征,一时间“对不对”“怎么样”“好不好”之类毫无探究意义的询问充斥课堂,在这过程中,教师关照的不是学生的求知欲是否得到满足,知识点是否掌握,而是课堂氛围、形式是否看似活泼、生动。由于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学过程中引导与自学、合作与独立、浅层与深入等关系,思政课教学“‘形’与‘神’相分离,唯自主化及虚假的主体性等现象仍是常态。”(1围绕某一主题展开的探究活动中,通常仍是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按指令操作,尤其在最后的交流与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观点重复,思路趋向一致,而教师的点评蜻蜓点水,更缺乏启发性、生成性与深刻性。这种表层化的探究实则是教学改革的畸形表现,学生不仅没有得到自主的探究体验,而且形式化的操作过程反而让学习方式更加固化。

二、对“自主、合作、探究”的深度探索

(一)激发主体意识,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第一级阶梯,学生能否做到自主独学,是奠定深度学习坚实基础的关键,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学生也不是漫无目的的自由学习。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自我感觉体验,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对知识理解的加深而产生的自我认知、自我觉醒和自我觉悟等成长体验。”(2只有当学生心动起来、脑动起来,才能真正达到学习的深度。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自学、自律、自教。例如,在试卷分析或例题讲解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题目,学生通过讲解做题思路,不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知识点,也使脑海中的知识脉络更加清晰。而教师则可以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同学们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达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的效果,这不仅让学生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也不断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能感。

当然,自主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给学生预留机会这样的水平,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深入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例如在讲授“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这一内容时,我们可采用层层深入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首先,抛出问题:既然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那么,是不是可以用同一条线表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呢?然后,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横虚线以表示价值,请同学们思考后划出表示商品价格的线条。在这里便会发现,有的同学会用另一条与之重合的线条表示价格,这就暴露了学生在学习时的漏洞,教师便可据此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讲解商品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一难点。最后还可以设问:为什么表示商品价值的线条采用的是虚线?让学生深刻理解商品价值的抽象性,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了学习积极性,而且有意识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基于问题导向,鼓励合作共享

“更新学习过程需要团体对话和社会学习。”(3学习要走向深层,不仅要掌握教材知识点,更要鼓励学生在合作与互动中,全面理解知识,重新建构起多元的知识体系,在共享的学习氛围中得到能力和素养的提高。例如,在高中政治文化生活这一板块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困惑:知识点太多且没有什么难度,讲课也只能是画条条、背杠杠。其实不然,文化生活知识点虽多,但教学重在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深度的学习必定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让学生分组,分别介绍自己参观过的博物馆、名胜古迹,或是了解到的各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用多媒体呈现并在全班进行交流。随后,由各小组自行列出一些问题,例如:中华文化在不同地区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中华文化在近代走向了衰微?中华文化通过什么薪火相传?中华文化为什么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通过在课堂上多个小组的分享和讨论,在交流中,让学生自主总结出了教材文本的重点难点,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引到了学习的关键点子上。合作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在合作中学习,学生不仅懂得了分析问题、组织活动,而且懂得了肯定别人的劳动和尊重别人的成果,于无声之处培养着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合作学习要与狭义的合作区分开来,小组讨论是合作,观点争论也是合作。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难免遇上观点不统一的情况,这时候,我们不应以标准答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应重视这类不同的声音。观点不同才能让知识点更加明朗,也更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掌握规律。教师应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处理好合作与竞争、合作与独立的关系,既鼓励相互协作,也欢迎观点争论,在开放的互动与交流中,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素养。

(三)关注生命体验,着力深度探究

从学习能力的角度上来说,探究是对知识在理解、掌握基础上的灵活运用。因此可以说,探究是在自主和合作这两级阶梯基础上的跳跃。它“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4这一环节中,教学重点不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点拨重难点,而是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中的探究,实际上是由疑生问,由问而深,主动释疑的过程,也只有在这样的深度探究中,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

以政治生活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例,为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我国公民应如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我们可以通过由浅入深的几个问题来探究:

1)考察你的家庭所在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完成下列考察报告。

考察目标

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情况

考察地点

考察项目

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总体印象

2)了解你所在的居委会或村委会有哪些无序参与政治生活的事件,并运用所学知识寻找正确的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

3)请社区或学校的基层人大代表讲述人大代表的选举产生过程与情景,加深对选举规则、程序与要求的理解,从中体验什么是有序的民主生活和政治参与。

以上探究活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在保证学生充分掌握知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第一个问题是对情况的了解,第二个问题则是在前者基础上的深入,通过教材知识已经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以及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则第二个问题就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更是将所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情境体验的方式,建构起学生与知识的意义联结。这样的探究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严谨性和深刻性,更帮助学生树立了科学的探究精神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深度学习要求课堂教学触到知识深层,帮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达到自我与知识的意义联结。因此,我们应当利用主题探究的方式将问题和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合作调查、信息处理、交流探讨等活动,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从而获得能力、知识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与提升。且必须强调的是,探究是自主与合作基础上的探究,学生的自主与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探究活动的实际效果,这三者既是学生不可或缺的深度学习力,也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相融相生的有机整体。

自主、合作、探究是一种发展性的教学模式,这种发展性就体现在它们作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一步步引导学生独学、研讨和建构,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感、意义感和效能感得到提高。相信随着我们对这一教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真实的生命体验,真正掌握自主学习、深入思考的能力,从而在思想素质和思维素质上得到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广君,徐继存.当代教学论文选[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214-218.

2)郭元祥.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方向——兼论深度教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56):3.

3)维纳·艾利.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0:262.

4)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论[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3.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