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寻找属于每一个孩子的艺术世界

发布日期:2016-08-19 16:33:38     来源:chenxiaoping

江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徐惠娟(本文发表于《江阴教育》2016年第2期)

《艺术启蒙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实践研究》是江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承担的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于2011年12月批准立项(课题批准号为B-b/2011/02/083)。经过近五年的实践探索,完成了预期目标,取得了一些有研究价值、可资讨论借鉴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于2015年6月顺利通过结题鉴定。

一、课题缘起

(一)当下艺术教育存在问题

传统幼儿艺术教育以认知教育为主,教育教学形式呆板单一,教育过程中由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遏制了幼儿潜能的发挥和个性化创造,形成了教师“灌输”式的机械教育。特别是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常常按照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个幼儿,致使一部分能力较弱的幼儿“够不着”学习目标,从而削弱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艺术教育渐渐成为那些具有艺术天赋儿童的专利,最终导致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异化,离我们理想中的儿童艺术教育越来越远。

(二)幼儿成长需要艺术启蒙

“艺术是儿童的思维和心灵健康发展的基础”。艺术在发展儿童的直觉、推理、想象、技巧和表达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艺术教育以其特有的育人功能,具有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增强审美意识、发展个性、培养合作意识、使幼儿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的作用。艺术启蒙教育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尊重个别差异,面向每一个孩子,让每个孩子在享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获得适合自身发展的、不同程度的提高,从而真正做到促进幼儿的多样化发展。

(三)园所文化脉络合理延伸

在多年的艺术启蒙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把艺术启蒙活动研究贯穿于幼儿园各项工作,艺术启蒙活动过程中,孩子始终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得到了多方面的成长;教师始终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得到了技能的提升;家长始终是快乐的,在快乐中得到了情绪的体验。伴随着艺术启蒙课题研究,逐渐形成了“快乐、和谐”的园所文化,“快乐、和谐”的园所文化又助推了艺术启蒙课题研究。

二、实践研究

(一)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园本艺术启蒙活动的实践研究

1.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艺术启蒙一日生活活动研究。基于让生活具有课程意蕴的理念,我们把一日生活中的艺术渗透作为课题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细心策划孩子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生活充实快乐,在生活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与乐趣。这些活动带给孩子的不单纯是艺术的熏陶,还让他们的生活始终处于宽松、愉悦、自律、和谐向上的氛围之中,逐渐养成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乐观开朗的情绪情感和规律有序的行为习惯,更让家长们熟悉、了解并积极投身到我们的艺术启蒙实践活动中来。

2.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艺术启蒙主题活动研究。“孩子喜欢的班本童话剧”、“分享你我的快乐集体舞”、“亲子游戏式音乐嘉年华”、“润物有声的新年演唱会”这四种音乐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便是我们构建班本主题课程的四项基础内容。研究过程中,我们会在每个活动实施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符合艺术启蒙理念吗?经过一次次的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在认识和理念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我们看到了孩子的进步和发展,也看到了教师的提升和成长。

(二)围绕艺术教育提升教师园本专业素养研修

1.引领教师理念更新,激活参与课题研究的创新力。课题研究是一种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敏感和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为此,我们沿用“一对群”的导师制,邀请高校专家、教授定期来园,特级教师贴身引领,得天独厚的专家资源给老师们带来了丰厚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理论,老师们如鱼得水,在一次次的专题研讨、主题沙龙、活动演绎中吸纳着、充实着、转变着、收获着……

2.开展特色活动研讨,整体提升教师艺术实践能力。二实幼最大的特点就是教育教学和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每一次教学研讨活动都跟课题研究有关,课题研究又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幼儿能力的提高。我们跟随孩子的发展,以幼儿为主体,分析思考教学的内容,比较调整教学的策略,审视完善教育的行为,理性思考自己的感性认识,从经验和感悟中升华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并再次外化为自我的教育行为。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就在教学实践——交流反思——调整提升的过程中获得了专业化的提升。

(三)体现艺术氛围的园本环境设计研究

1.文化气息与艺术欣赏相辅的园所环境。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大厅、楼道和墙面,创设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艺术环境。与班级主题相吻合的大厅布置、与经典童话相匹配的楼梯版画、富有浓郁文学气息的绘本吧、个性设计的独特艺术门洞……都使园所环境“一步一景”,处处是景,让孩子在快乐的一日活动中时刻感受到环境的和谐和艺术之美,感染着生活与审美相融的艺术熏陶。

    2.体现个性化的与主题相融合的班级环境。在班级环境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注重艺术启蒙活动与主题活动的融合,并把握三个要点:一是体现个性化和互动性;二是内容的艺术化;三是呈现样式艺术化,发挥环境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引导作用。

3.幼儿创作与作品展示并行的活动室环境。为了让幼儿有更宽敞的艺术活动空间,我们设置了专用美工活动室,利用空间体现美观与实用的结合,利用墙面、隔板、橱柜和悬挂物等,间隔、组合出不同的区域,使幼儿的操作更为潇洒自如,简易的橱柜式隔断,又减少了幼儿创作时的相互干扰。我们还利用墙面、橱柜等空间创设了作品展示区,以实物和照片等形式展示教师、幼儿的作品,让孩子在观察对比中产生灵感和共鸣。

三、获得成果

(一)深化了对课题的理性认识

1.实现了课题的“三个观念转变”。多年的实践研究中,我们实现了课题的“三个观念转变”:一、从“教乐”到“乐教”的转变。我们的艺术教育是用艺术进行教育,是通过艺术的教育,把艺术作为载体来促进幼儿的多样化发展。二、从割裂整合的转变。儿童的全面发展不是学科能力发展的相加,而应把教育影响看成一种帮助儿童追求卓越的有机整体。三、从同一多样的转变。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性,存在个体差异性,把对幼儿整齐划一的要求转向支持儿童多样个性的发展。

2.让孩子像“玩”一样来学习。艺术启蒙促进幼儿多样化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用“玩”的形式带领孩子共同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孩子的表现是生活的,自然的,原生态的,孩子气的,过程充分体现了“我游戏,我经历,我做主,我表现,我快乐”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符合《指南》精神的“大众的、班本的、低投入的、人人参与的、游戏化的”课程实施方向。艺术启蒙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将集体教学的系统性与区角游戏的自主、自由性有机结合起来;将孩子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对艺术美的表现有机结合起来。追求的不是艺术的专业化程度,而是孩子的参与、创造、体验与享受。

3.教师与幼儿共构艺术启蒙课程。幼儿艺术启蒙课程,不是教师“给”幼儿的课程,而是幼儿参与、家长参与、社会参与,即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课程。音乐童话剧、“快乐集体舞、“新年演唱会”、“音游嘉年华”四大模块构成了我园“班本主题课程” 的基础内容,这些由一个绘本、一个故事、一段视频、一首音乐引发生成的课程,是教师在对《指南》、《纲要》精神的理解与把握下,基于对孩子认知、情感、需要的知晓与了解,对孩子已有经验及未知经验的熟悉与掌控下,让幼儿成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创造者,使课程真正成为儿童的课程。

(二)提高了幼儿的艺术素养和整体发展

1.促进了幼儿全面整体的发展。我们追随孩子的发展进程,以游戏的方式唤醒孩子的学习兴趣,专注于学习方法与过程慢慢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隐约显现。我们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是否主动参与表达;关注区域游戏材料提供是否适宜、巧妙;关注教师在活动中是否追随孩子,及时捕捉、反馈孩子的需要。因为我们希望儿童的存在是艺术的存在,是自由的、充满着丰盛完整生命力的存在。我们执着追求着:凡是孩子可以做的让孩子去做,凡是孩子可以想的让孩子去想,凡是孩子可以去创造的让孩子去创造。在高密度的参与、创造、体验与享受中,孩子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学习品质和人格培育等各方面全面、整体的发展。

2.提升了幼儿的艺术素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启蒙活动中,幼儿的各种感官都参与活动。这不仅满足其自身需要,符合其智力发展的特点,更有利于幼儿自控能力、创造性、社会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全园幼儿的学习精神、学习面貌和学习能力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发现美、认识美、理解美、表现美的能力不断增强,而且,孩子们在各项活动中表现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自信、更加具有艺术气息。

3.游戏化学习激发了孩子学习兴趣。艺术启蒙教育回归儿童,回归生活。“玩”是孩子最好的建构“经验”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基本方法,孩子们的学习就是游戏,在丰富有趣的玩乐中主动建构,自主学习。游戏化的课程建构让幼儿经验的获得更轻松,同伴间关系更亲密,互动更频繁,团队合作意识更浓厚,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成为一个充满创造的过程,学习成为一个配合协调的过程,学习又成为一个愉快享受的过程。在这个愉悦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和保有,学习效率得到了保证,学习品质得到了提升。

(三)发展了教师的专业能力

1.提升了教师艺术启蒙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源于全体教师对我园“快乐、和谐”园所文化的认同,教师对参与课题研究的归属感,促使课题研究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我园教师经历着“认同外部观念——体悟、内化从而生成个人观念——生成教学策略——实际教学体验——新教育理念的形成”等变化,而支配这种转变的关键是教师在实践中建构的、直接支配教学行为的个人观点、准则、信念等,教师对课程教学的驾驭能力及自身综合能力越来越高。

2.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教育创新”的科研思路,激活了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创新力,引领大家在实践中更新教育理念并开始探索重新组合教育元素、调整教育思路的教育创新之路。完善的课题组织机制和活动保障让大家在层层推进的课题活动中体验到研究的乐趣,获得了专业化的成长。艺术启蒙的教育理念已深深植入全园教师的心灵,并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我园教师立项江阴市青年教师专项课题9项,都已结题,3项获江阴市二等奖,1位教师成功申报无锡市教研专项课题。

(四)彰显了园所的文化追求

1.课题研究为幼儿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多年艺术启蒙实践研究中,我们用实践勾画我们的愿景,用思考规划我们的未来,用创新成就我们的理想。脚踏实地,埋头巧干,艺术启蒙之花在老师、孩子、家长心中悄然绽放,创新实践、执着追求,“儿童艺术启蒙”日趋成熟完善。园所文化构建的过程是教师、幼儿、家长、课程共同成长的过程,同时,教师、幼儿、家长、课程的成长也助推了园所文化的营造和彰显。

2.彰显了“快乐和谐”的园所文化。借助“艺术启蒙”构建园所文化,我园把“艺术启蒙”研究贯穿于幼儿园各项工作。艺术启蒙课程的发展和艺术启蒙活动的渗透,在幼儿园的艺术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艺术启蒙教育的道路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扎实有效的实践研究工作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又助推了“快乐、和谐”园所文化的构建,锤炼了教师的教育技能,提升了教师的艺术审美品位。“快乐、和谐”的园所文化气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已经成为了空气,渗透到了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延伸到幼儿园的每一个角落,体现在幼儿园的每一个人身上。

(五)形成了丰富的文本成果

1.专著出版、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期间,出版成果专著《幼儿艺术启蒙课程——寻找不一样的我》,8篇相关论文在各级各类杂志发表,近百篇论文、教案在全国、省市级获奖。

2.建构了比较系统的幼儿艺术启蒙课程。幼儿艺术启蒙课程的形成在同类研究中当属开先河之例,为同类研究者和幼教同行提供了帮助和借鉴。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我们的艺术启蒙课程给予了高度评价。

寻找属于每一个孩子的艺术世界之路尽管非常漫长,却是一条非常值得去追寻的路。艺术启蒙,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永远在路上……

专家点评:

艺术教育有两个重要层面,一是艺术本身的教育,可以叫做对艺术进行教育;二是通过艺术的教育,可以叫做用艺术进行教育。从实践和研究来看,江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在两个层面都已涉及到了——这十分可贵。

他们创造性地进行幼儿艺术课程的整体建构,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和体系,反映了他们系统思考、整体规划的能力。也反映了他们防止了实践和研究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以及碎片化的现象,走向目标性、计划性、结构化,逐步完善深入。这一特点如此鲜明,值得肯定和借鉴。

他们正在用艺术优化整个幼儿教育,正从事着一个伟大事业:在艺术教育与幼儿教育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幼儿教育走向艺术,走向审美,走向创造。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