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资源共享

融入一日生活的幼儿童话剧

发布日期:2016-08-19 16:30:20     来源:chenxiaoping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徐惠娟)

(本文发表于《山东教育》2015年第10期)

童话剧是一种用语言、肢体、表情等形式表现的一种表演形式,设计轻松、愉悦、有情节、有故事性、有理念的表演。我园的“童话月”活动,即是以童话剧的创编、筹备与演出为载体,将有效指导教学与美工、音乐、建构、阅读、角色表演等多种区角游戏活动相结合,将童话剧活动融入幼儿一日生活,进行一种“班本的、低投入的、人人参与的、游戏化的”童话剧生成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编自导自演童话剧,对优秀幼儿文学作品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活动,并由此获得艺术的熏陶,体验创作的喜乐。

我们要演自己编的故事

一年一度的“五月童话月”即将开始,孩子们提出:再演小班时排演的《十一只小猫去旅行》,因为,十一只小猫太有趣了!特别是十一只小猫遇到外星猫的故事,《小猫遇怪猫》,可以编出很多有意思的情节。说实在的,这个名字太土气了,我们很想改个好听点的,但又希望尊重孩子们的自主权,便组织开展了为童话剧选名字的讨论活动。

“小猫们遇到的怪猫是从哪里来的?还可以给故事取什么好听的名字呢?”

老师的提问,引导着孩子们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来自星星的猫”、“来自星球的猫”、“来自外星的猫”、“小猫遇怪猫”、“星星的猫”……有些名字挺浪漫、时髦,特别是“来自星星的猫”这个名字,非常符合我们的预想。尊重孩子们的意愿,我们决定让孩子自己投票,可第一次举手投票的结果却是“小猫遇怪猫”获胜。

没选上那个“我们心目中的好名字”,我有些不甘心,便组织了第二次投票。这一次,我特意把“小猫遇怪猫”的题目删掉了让孩子们选。经过我的一番引导,“来自外星的猫”获得了大部分孩子的认可,但总觉得孩子们不是很乐意。果然,课后宇煊走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要把‘小猫遇怪猫’的题目拿掉?我还是喜欢‘小猫遇怪猫’这个名字。”“对呀!对呀!”旁边的几个孩子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喜欢‘小猫遇怪猫’”。

既然孩子们都喜欢“小猫遇怪猫”,那就还是‘小猫遇怪猫’吧!我有些无奈,却也更多地为孩子们的坚持己见感到高兴。

孩子们所认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是不同的,我们认为“洋气、时尚”的名字,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不能够很好地理解的,因为这个名字完全背离了他们的认知与感受。而“小猫遇怪猫”这个名字,简单明了地揭示了故事中的主要角色和主要的情节线索,简单易懂,贴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

由此,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了排演童话剧的“四个尽量”原则,即:孩子能说的尽量让孩子说,孩子能做的尽量让孩子做,孩子能想的尽量让孩子想,孩子能演的尽量让孩子演。追随孩子的意愿,认可孩子自己的选择,才有可能通过孩子多通道的亲身体验和经历,促进他们在认知、情感、社会性和人格培育等方面的良好发展。

我们要演自己编的童话剧,从“取名”这个小小的环节,就可以了解到我们与孩子一起排演童话剧的整个创编过程。老师的想法,孩子的想法,在相互碰撞中不断磨合,我们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地童话剧的创编与表演之中。

 我能做“小导演”吗                                                 

这是童话剧主题的第三周,孩子们已经改编好《皇帝的新装》的续集,对于童话剧录音也比较熟悉了,他们为表演区精心准备了许多道具,五彩的衣服、黑白的皇宫、神奇的宝刀、闪亮的喇叭……区角活动时间到了,他们迫不及待地要去他们自己建造的“城堡”一展身手了。

嘉懿和宸茜拿着“仆人”的道具随音乐节奏跳着打扫舞。音乐结束,大臣开始说话,却不见大臣出现。当扮演大臣的楠楠冲上舞台时,录音已经在唱:“我是一个国王……”大家都停了下来。嘉懿说:“我们再试一次吧!”可是,再次表演,楠楠勉强赶到了舞台上,动作还没来得及做,国王出场的音乐就又响起来了。小演员们都不知所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舟干脆放下“宝刀”说:“太难了,我们还是都来跳打扫舞吧!”熠航摸着身上的披风,眼泪汪汪地说:“我是国王,我要演国王。”

看到这些,我走进表演区:“你们今天表演的是哪一幕啊?”大家异口同声告诉我,是第一幕。我又一连问了几个问题:有哪些角色?谁最先出场?后来谁来了?他什么时候走?我发现孩子们对这些问题都很清楚,便肯定地说:“你们对故事很熟悉啊,再试试吧!”嘉懿说:“老师,你能不能在旁边提醒我们啊?你提醒我们的时候,我们不是都玩得很好吗?”我说:“这可不行,我还要去看其他的小朋友呢。”她想了一会儿,说:“那我能做小老师吗?大家快点准备。”博学的域宸说:“是呀,拍电影的时候都有导演的,你就做导演指挥我们演童话剧吧!”“这个想法不错!”我随手在服饰里挑了一顶鸭舌帽,说:“导演就戴这顶帽子吧。”这一次,在“小导演”的帮助下,小演员们先一起讨论出场顺序,然后再表演,有人忘记时,“导演”及时提醒,终于使童话剧能完整、顺畅地排演了。

游戏评价时,嘉懿兴奋地向大家介绍做“导演”的感受,使得大家对“导演”的职业非常感兴趣。我趁机介绍了导演的工作,告诉他们导演的重要性,没有导演就没有那么多好看的电影,也不会有那么精彩的春节晚会。之后,班里火热地开启了“导演”的角色游戏。一些家长反映说,孩子在家也会当“导演”,指挥爸爸妈妈排演童话剧呢!

《指南》指出: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的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时再给予具体的帮助。“小导演”角色的应运而生,既是孩子们在表演区游戏时的一种角色创新,更是孩子们自主活动的一种自然推进,使得孩子们学会了先讨论、再表演,虽然还是常常会出错,但他们已能够自己一点一点地进行调整。“导演”这个角色帮助他们更加完整地了解童话剧,在表演时剧情更加清晰,更加简单。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我是饥饿的狐狸

    点心时间到了,独立包装的小面包对于小班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没有什么新鲜感了,很多孩子都会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一种“吃腻了”的表情和状态。小班的吴老师灵机一动,把《狐狸和乌鸦》这个童话剧的剧情迁移到点心环节,以游戏的口吻说:“小狐狸们,你们饿了吗?吃点心的时间到了。”孩子们一听,都一个个睁大眼睛盯着老师。老师继续说:“可是,今天的点心在哪儿呢?”大家看着老师手里空空的点心盆,满脸疑惑。“刚才,老师和阿姨把点心藏起来了,这次要请小狐狸们自己去找点心,饥饿的狐狸,你们能找到吗?”孩子们大声地说:“能!”音乐声响起,“饥饿的狐狸”有气无力、踉踉跄跄地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寻找着点心,找到点心的“小狐狸”会兴奋地大叫。老师不失时机地说:“饿了吗?赶紧去洗手吃点心吧!”不一会儿,“小狐狸”们就都找到了点心,洗手,吃点心。今天的点心特别香、特别好吃,连平时不爱吃、吃得慢的孩子都很快吃完了。

将剧情融入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把戏剧元素与生活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用游戏性的语言创设戏剧情境,引导孩子们在情境化的游戏氛围中完成生活活动。这是我们在童话剧主题活动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既让孩子们多了练习角色动作的机会,又加深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更使得生活环节充满游戏情趣。

童话剧主题活动,难的就是把童话剧的创编、排演都融入孩子们的生活,让孩子们做童话剧的主人,自我创编,自主排演,互相学习,体验成功。“班本的、低投入的、人人参与的、游戏化的”童话剧生成课程,既挑战着我们老师的教育智慧,也挑战着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因为,剧本要追随孩子们的自主想象和表演意愿,排演要兼顾孩子们的能力差异和舞台效果,每个动作、每句台词都由大家合作讨论而确定。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孩子们对每一个角色都非常了解,也每一个角色都能表演。改变了以前每个角色固定一个演员,有时会出现表演的时候如果有小朋友生病就没办法换演员的现象,更避免了如果有多个小朋友想演主角,或为不能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而难过这种状况,因为,我们将童话剧主题内容巧妙、自然地融入到了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每一次的排演,孩子们都有可能表演不同的角色,都能获得不同的表演体验,也充分满足了每一位孩子的表演欲望。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