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抑扬顿挫”说说古诗教学
发表于《湖南教育》
从“抑扬顿挫”说说古诗教学
刘敏威
抑扬顿挫,是指声音起伏动听,悦耳和谐,而且往往是用来形容读书声、说话声的,当然也用来形容文章。晋代陆机《遂志赋·序》中说:“崔、蔡冲虚温敏,雅人之属也。衍抑扬顿挫,怨之徒也。”宋代陈亮《复杜伯高书》有言:“两赋反覆不能去手,意广而调高,节明而语妥,铺叙端雅,抑扬顿挫,而卒归于质重。”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则说:“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抑扬顿挫这一词中,抑,指声音降低或收抑,扬,意声音升高或扬长;抑扬,是说声音高高低低或短短长长起伏有致。顿,指停顿,挫,本义指摧折、折断,摧折、折断之意引申在声音上,当指声音的断挫、急促;顿挫,是说声音停顿断挫节奏分明。如与音律相对应的话,抑扬,当是就音高音长而言的;顿挫,则相对于休止与断音了。可见,抑扬顿挫,即是说明读书、说话像唱歌一样具有音乐的美节律的美。而其实,对于古代的诗词文赋来说,本就是非常讲究音律、音韵的,读来自然就具有一种乐感美,我们每读这些美文佳句时,都不由赞其“脍炙人口”,而不说“脍炙人目”。这正是其和谐的声韵音律使然。
对于古诗而言,因更有其规范的平仄声律,于是抑扬顿挫的乐感就更突显。而我们现在的古诗教学与古诗朗读,已很难有抑扬顿挫的音律美感了。这是因为,要读出抑扬顿挫的乐感来,当然必须遵循“平长仄短入挫”(入声字属仄声,这里单独列出“入挫”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抑扬顿挫”的“挫”)的平仄声律传统吟诵规则。因为“平长”了,才能凸显出“仄短”“入挫”,展现出短音、断音或轻快俏皮,或快乐跳跃,或痛苦绝然的音符表情;因为“仄短”“入挫”,也更衬托出“平长”,表现出长音的悠长缠绵、昂扬壮志、控诉悲慨……这样抑扬顿挫的声音层次就使诗意有了更丰富的表现力。而自从白话文盛行,否定了声韵的意义后,吟诵之美便从中国的课本和课堂上消失了。其实,古代的诗歌,原就是吟诵着创作的,所以屈原有“行吟泽畔”,刘勰则“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杜甫是“新诗改罢自长吟”。传统吟诵,本就是古时创作、教学的基本方法。通过吟诵,使诗的音义与字义相结合,方能真正体悟出完整的古诗涵义。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有些字音拉得很长,字音本身的声音意义就被放大、加强、夸张,于是诗的音义也就突出了,表达出更内在更丰富的情感。
如,我引导学生品读《红楼梦》中《石上偈》这一首七绝时,采用吟诵方法,一下子就让学生品味出了诗的字面未表达出的作者的深层情感。
《石上偈》这首诗的内容是:“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用的是下平的“一先”韵。“an”韵,常是用来表达深情的,这里所表达的正是深深的激愤、悲叹之情,所以这里三个韵字“天”“年”“传”要拖长音吟诵,重点突出。另外,按“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因格律诗讲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所以处于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平长仄短”也须分明),那么,这首诗要拖长音读的字还有:材、苍、尘、前、谁、奇。
这样的吟诵,第一句里,重点拉长的音就是“材”、“苍”、“天”。屈原满腔悲愤中有“天问”,而这里不正是曹雪芹式的愤慨的“天问”吗——“苍天”啊,我的“材”,你为何看不到我的“材”呢?“材”、“苍”、“天”三字的拉长突出,明确地表达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与悲叹。“无材可去补苍天”这一句,从字面意思看,是指我没有修补苍天的才能,这是自惭。但用吟诵的方式后,却读出了作者的真正意涵,这是怀才不遇的自叹,这是不随俗流的自傲。第二句读时重点突出的是“尘”、“年”,说明作者红“尘”碌碌,已浪费这么多“年”了。这是虚度年华的哀叹。第三句拉长读的字是“前”,则是说明对于幻形入世的石头来说,这是它的身前身后事,但对于曹雪芹来说,这里所讲的正是他的身“前”事。末句吟诵时需拉长音读的字是“谁”、“奇”、“传”,这样读表明了作者虽是迫于当时的社会而说这只是一个虚幻的故事,其实他是多么希望有知音啊,有“谁”啊能理解他的真意,能把这个故事“奇传”流传。
再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为例来说,“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也是一首平起首句押韵的七言绝句,按“平长仄短”方法正与前一首《石上偈》一样,相应位置上的字要拉长吟咏。这里需拉长音读的字是:第一句“怜”“苍”“苔”,第二句“扉”“开”,第三句“园”,第四句“枝”“墙”“来”。我带着学生这样吟诵时,吟了几遍以后,一学生说: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是那么地“怜”爱“苍苔”;站在门外,他是多么希望园“门(扉)”能“开”啊;后来,虽只看到一“枝”出“墙来”的杏花,但在作者的心里,已有满“园”的春色。
是啊,这样的吟诵,才真正体现了音义与字义的有机融合,而使诗的韵味意情更浓了。
所以,课标研制核心专家方智范教授说:“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办法……诵读比简单的朗读更有助于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抑扬顿挫”地吟诵时,顿挫感尤其突出,这就能表达出停顿时或表转折或示压抑或指期待等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言外情、音外意,表达出断挫时或断然绝决或跳跃轻快或幽咽急促等的入声字所传达的别样涵义。现在的普通话中,已没有了入声字,这也就使现在的古诗朗读缺少了顿挫之音,于是也就缺少了顿挫的节奏之美、音律之义。而用吟诵的方法,则能还原这种美、这层义。
还是以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来说吧,诗中有一句千古佳句,“一枝红杏出墙来”。其实对于这一句,前人早有类似之句。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给这句注出了前人相似的诗句,如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宋陆游:“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这句呢?除了意思灵秀,当然还有音韵的魅力。这里“一”“出”是两个入声字,断音顿挫,前者“一”表示一枝之少、之俏、之足够,后者“出”表示伸出之动感、之快速、之鲜明,让人有眼前顿时一亮之感。如果换了两个不是入声的字,如“几枝红杏过墙来”,少了顿挫,就没有了这种意趣。而且这里的“一枝”与前一句的“满园”也形成了鲜明的映衬,字义上用“一枝”来衬托出“满园”的春色,字音上,“一”的断音顿挫也是与“满园”的悠然绵长相映成趣。这样,“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能超过前人而千古流传,也在情理之中了。
再说说柳宗元的《江雪》教学。这一首千古第一孤独的五言古绝,教学时,我们一般都只从字义入手。有的是抓一个“钓”字来突破:“钓”起一江雪,“钓”起一生愁,“钓”起一腔志,“钓”起一世孤独。有的则是抓住每句诗的首字来突破,解读出“千万孤独”的诗意作者情。不可否认,这样的教学点抓得很准。但是,如果能将这首诗的字义与音义结合起来教学,则能品出这首诗更丰富的内涵。这首诗押的是入声韵,“绝”、“灭”、“雪”,以吟诵方法来读这首诗,则每句读起来均以急促绝然的断音戛然而收,自有一股凄切又断然的情感,表达出的正是作者极绝的孤独,毅然的志行。我教学这首诗时,就将这首诗每句的首字(千万孤独)与每韵句的末字即韵字(绝、灭、雪)结合起来品析吟诵,这样做到析字吟咏首尾呼应,字义音义互相观照,让学生领略到更深妙的古诗境界。
传统吟诵,打开了古诗教学的一片新天地。近年来,许多专家关于古诗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口号:“用古诗的方式教古诗”。何谓“古诗的方式”,即“传统吟诵”。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叶嘉莹说:“我以为最为简单易行的一项基本功夫就是从一个人的童幼年时代,就培养出一种熟读吟诵的习惯。”叶教授认为,“吟诵就是诗歌活泼的声音。不会吟诵,诗歌的生命是僵硬的。”叶先生扎实的古典功夫受益于此,如今她也希望更多的少年儿童能够受益于此,这也是她近年来花费很多精力致力于推动的一件事。
古诗教学,用传统吟诵的方式来教学,以“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唤醒古诗的灵魂和神韵,与学生的感受体验接壤融合。也许只有这样立足于古诗原点的教学,才能引领着学生解开古诗韵律的密码,体察古诗语言的精妙,领悟古诗完整的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