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课堂分层分组教学的探索
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课堂分层分组教学的探索
晨光实小 周剑鹏
摘要:人类健康的体魄是长久生活和工作的前提,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方便,很多简单的事情可以被一些工具取代,特别是现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从幼儿园到中学,学生上学的方式基本被私家车等其它工具取代,学生把步行当做一件痛苦的事,周末假期学生的生活被电子产品填满,不愿出户活动锻炼,长时间下来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里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来引导学生去健康锻炼,快乐成长。本文围绕“基于创新角度的小学体育课堂分层分组教学的探索”这一主题展开探索。
关键词:体育课堂;分层分组教学
小学体育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标指出:我们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应为学生打好体育锻炼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学生能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但是,在实际的小学体育锻炼中,我们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为保证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就需要我们运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小学生阶段的学生无论是在身体素质、个人爱好、力量、速速、耐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差距。我们应根据每一名学生的特点制定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对体育感兴趣。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一直使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分层教学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各层次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初始,教师首先要对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做一次摸底,根据身体素质把学生大体分为层次不等的三个群体,然后再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分为总体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根据体育教材的特点,采取定量和定性指标相结合,使每个学生的目标经过努力都能达到。通过教学实践证明,阶段目标的确定,在学生的达成度上,第一层次为100%,第二层次为85%,第三层次为60%以上。课次目标的确定,在内容方面,好的学生应增加运动量和强度,中等生可以完成一个,差生完成两个目标中的一个既定目标。在完成次数、距离、时间、质量的要求上,应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提高要求,其它层次对比第一层次适当地降低难度。
在教学中,“达到教学”是分层次教学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开展。“达到教学”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序地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锻炼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二、分层教学的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次
实施分层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基本情况的了解与掌握。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运动素质及能力、身体机能等进行测试,并按照学生的能力和体能水平及学生的自我选择分组。因此,在开展教学的前几节课教师应主要以了解学生身体情况为目的。当对学生有大概了解后,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小组,对他们分别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目标的设定应尽量详细,可以包括总体性目标、阶段性目标、目标完成时间等。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条件下合理开展体育锻炼。目标确定后,教学时应严格按照教学目标执行,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设计分层教学目标的同时,我们还应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在保证学生自尊心的同时,还能够增强他们锻炼的信心并拉紧师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学习,参与锻炼。
2.课堂教学过程实施分层次
首先,教师在教学备课时应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运动技术水平、身体素质水平,并以此为依据预定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教学中所应达到的相应层次的目标。教师备课时应注意每节课的总体层次目标大致相同,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动态中进行调整。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基础知识整体讲,以保证全体学生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规范性知识部分讲,以适应中等层次学生对规范性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特征知识个别讲,对于优秀生教师在讲解时,应充分发挥其对运动技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应使优秀生在掌握规范性技术的基础上再根据个人特点加以发挥。
三、尝试分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将四年级6个班中的3个班确定为实验班,其他3个为实验对比班。对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基本情况的测查,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成绩为依据,进行分层分组。具体方法操作如下:
1.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改变过去一般按男女学生高矮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六至八个小组。目的是让兴趣一致、关系良好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营造一种愉快、和谐、团结互助的课堂气氛,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共同奋斗目标,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体育竞赛的顺利进行。
2.互帮互学的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身体素质优劣情况和对体育动作、技能掌握的程度,调节各小组人员的组合,各小组都适当地安排一部分好学生和稍差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组员间的互帮互学来提高学习质量,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如在跳绳的练习中,组员之间互相帮助,好学生在技术上对差生进行指导,充当小老师,让差生学有榜样,学有目标,从而提高他们的体育成绩。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形式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的四至六个小组。结合因材施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实行因材施教。这样,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好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差学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样就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4.临时性分组形式
根据不同课时目标,在教学中灵活地组合,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如采用友伴分组、能力分组、兴趣分组以及目标分组等多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材、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一些按体能、技术、心理等分类的临时性的训练分组教学。如学习山羊分腿腾越,学生按原固定的顺序练习几次后,可能出现能独立完成的,在老师或同学帮助下完成的,或完不成的,这时教师可采取临时性分组的方法进行教学,按完成的程度教学,各层次还可随时升降,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5.弹性分组形式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时目标和儿童少年生长中心理变化快这一特点,施教过程中有些已经掌握或基本能够完成课时目标的小组,这时教师可将个别学生随机调动或调组,甚至可以取消学生已经掌握学习兴趣不浓的教学内容。例如:某一课时计划为五个学习内容分别是(1)仰卧起坐;(2)技巧:连续后滚翻;(3)游戏:猫抓老鼠;(4)蹲踞式跳远;(5)跳长绳跑8字。学生根据自由组合的分组形式,分成人数不等的五个小组进行着自己喜欢运动项目的练习。由于小学生在生长中心理变化快,有意注意时间短这一特征,很可能在教师没在进行教学轮换时就对自己先前选择的“仰卧起坐”项目失去了兴趣;或者因为已经熟练掌握该运动项目而对该项目失去兴趣。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导作用,随机调整对失去学习兴趣或熟练掌握运动技巧的学生的组别,甚至可以取消枯燥无味的“仰卧起坐”项目在本次课中的教学。弹性分组增加了学生有意注意时间,延长了学生锻炼身体的时间,对学生起到了充分使用课堂活动时间的作用。
实践证明,体育课实行分层分组次教学,有利于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也有利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增强体质,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基本解决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同时,它从分层确定教学目标着眼,从实行分层次组织形式入手,注意有层次地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因而针对性强,便于管理,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但在分层分组教学中,对教师要求是较高的,所以教师必须要了解和掌握每个学生的体质和技能水平情况,并努力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