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 不变不行——记我园区域活动实践中的变革与发展
不破不立 不变不行
——记我园区域活动实践中的变革与发展
江阴市花园中心幼儿园 冯竹君
众所周知,区域活动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最为倡导的一种幼儿学习方式,其原因在于它极大满足了幼儿个别化学习的需求,从而实现了《指南》提倡的幼儿学习的核心价值,即: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自2013年4月起,我园在江阴教研室的引领下开启了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两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始终把“不破不立、不变不行”作为行动准则,在突破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在改变中不断优化教育行为。
一、 打破原有规划,重立区域空间新格局
陈鹤琴先生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与印象。区域空间的规划与设置,给予幼儿相对独立、私密的活动空间,满足了其个体探究的空间需求。因此,2013年4月,我们率先以空间环境的改变打响了区域活动的第一轮研究。
1. 有舍有得——追求空间设置的合理性
我园教室空间规整,并配有完善的功能区:门厅、茶水间、盥洗室、午睡室等。当区域空间设置的改变要求提出后,这些功能区的角色变得更多样,门厅与教室有自然隔断,适合设置为阅读区,茶水间生活气息浓,设置成生活区十分恰当……当区域活动全面开展后,我们发现,仅仅利用功能区的改变来实现区域环境的设置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们充分挖掘教室内的可用空间,放弃教室内一成不变的空间设置,通过地垫、标识来区分灵活设置区域,同时充分利用墙壁、角落作为区域活动自然的空间屏障。以我园大班教室为例。
这是以前的教室格局(图一):活动室内围绕了6组桌子作为区域活动的空间,孩子们所有的操作都是在桌面上完成的。
这是调整后的教室格局(图二):益智区、科探区的设置充分利用了墙面、桌面与地面的空间,美术区提供了组合型的桌面方便孩子的操作;茶水间与教室有一定距离,适合投放孩子容易兴奋的活动内容;午睡室的活动空地也可以做空间的利用。
2. 有开有合——把握区域设置的开放度
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的环境是动态的、变化的,但在区域空间设置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相对稳定,避免区域间的互相干扰。因此,把握区域设置的开放度尤为重要。美术区的桌子组合摆放,不设遮挡,空间开放度大,幼儿可以观察到周围环境中提供的各类范例欣赏,同伴间也能彼此欣赏借鉴;公共区域大,可以同时容纳3~4个同类型活动,教师通过矮屏风、通透的隔断设计可以保障幼儿不受彼此干扰更加专注地投入探究活动。
二、 调整内容比例,追求材料价值有高度
1.形成区域活动材料创设的共识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区域空间设置逐步完善后,我们将目光逐渐聚焦到材料的核心价值:即幼儿能否通过与材料互动,实现新的学习与发展。2014.9月,我们提出以主题的核心价值为线索设计区域材料。以大班海陆空总动员主题为例(图一),我们从情感与态度、认知与能力、表达与表现三方面挖掘材料的经验指向,充分设计区域活动材料。
在区域活动的材料设计中,我们不断追问自己:
什么样的材料是幼儿能玩的?
——活动的操作内容是否符合其现阶段的年龄认知水平。区域活动以丰富的环境创设、自主的活动形式满足了幼儿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需求,幼儿在区域中的学习应该是在其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的。因此,区域材料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应该体现层次性以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
什么样的材料是幼儿喜欢玩的?
——活动的操作过程是否是游戏的,情境的。《指南》指出,教师应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幼儿以多种感官为主渠道进行感知、体验式学习,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进行情绪化学习,这些提醒教师在设计材料中应该要充分注意游戏性、情境性。
什么样的材料是幼儿会玩的?
——活动的操作空间是否是可创造性的,给予孩子自由创作的开放度是否足够。游戏在幼儿园课程的实现不仅仅是一种活动形式,更应该是一种精神的渗透:也就是自由、自主、愉悦、创造。区域材料的设计应该始终体现游戏精神的实现,并给予幼儿充分创造的机会,让幼儿可以自己定义游戏的玩法、游戏的表达。
2.平衡区域内容的设置比例
然而,随着对幼儿学习的不断关注,我们发现,仅仅以主题为核心设置区域材料不能满足所有幼儿的兴趣与学习需求。主题性的区域材料固然内容更系统,经验更聚焦,但幼儿的生活充满着丰富的刺激,教师应该及时抓取各种教育契机,不断完善区域内容,使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
于是,我们再次调整材料设计的指导思路,均衡内容设置比例,综合考虑能影响幼儿学习的各方面因素:
追随幼儿兴趣生成的区域活动,如魔尺达人秀、玩转迷宫球、停车场游戏等,都是应幼儿近阶段的游戏热点而生成的;
根据季节变化生成的区域活动,如小刺猬运粮食、树叶拓印等,通过周围环境中的一些自然资源进行再加工及创造,美化了幼儿的生活;
抓住年龄特点生成的区域活动,如生活区中的宝宝分果果、夹豆豆比赛、戴手套等活动,都是基于对幼儿生活能力关注而生成的区域活动。
三、 转变教师观念,促进区域指导深发展
实践证明,无论创设多么丰富的环境与材料,如果教师不能实施有效的观察与指导,那么孩子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发展都将成为“浮云”。2015年5月,在江阴教研室的引领下,我们再次审视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指导,以观念的转变为切入口,积极进行区域活动实践的第三轮研究。
纵观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我们发现,教师时常会出现两种不能体现专业性的行为:
蜻蜓点水——指导不深入
我们是否经常会看到以下现象的发生:
幼儿很专注地在进行活动,教师经过,随口表扬:“今天**玩得真认真!”
幼儿操作时遇到了困难,于是放弃在一旁闲玩,教师见到,随口提示:“**,怎么不玩呢?快去玩。”
幼儿究竟在玩什么?怎么玩?遇到了什么问题?
如果没有搞清楚这三个问题,教师在区域活动中何谈指导。如果只是表象的评价,那么指导是无效的;如果只是粗糙的判断当时的情境并加以干涉,那么指导是不科学的。
走马观花——指导不聚焦
区域活动中,材料是幼儿的老师,幼儿通过与材料的互动实现学习与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把握每一份区域材料的发展价值,并了解每一份材料对幼儿可能出现的互动。但在具体活动时,我们发现,教师在观察指导中往往走马观花,对于该区域究竟重点关注什么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教师的指导时常会出现不聚焦的情况。
针对此现象,我们开始思考,怎样引导教师真正地关注幼儿,观察孩子在区域中的状态,观察孩子在区域活动中与材料的互动、学习情况。
1. 摒弃泛泛而谈,强调围绕区域核心价值进行观察指导
目前我园区域基本设置为:美术创意、空间建构、科学探究、益智玩乐以及分享阅读五大块内容,每一块内容都有其核心价值指向。我们充分领略《指南》精神,认真研读《指南》各领域、各年龄段目标,并将之渗透于区域中,以此作为教师观察指导的依据。例如美术领域大班年龄段关于表现创造中有一条目标:能用多种工具、材料或不同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大班美术区蛋壳相框中,教师就应关注幼儿能否使用工具来改造蛋壳,能否用蛋壳创造性地表现她的想法。当目标聚焦后,教师的观察指导自然聚焦。
2.引入“学习故事”,倡导尊重个体差异的积极引导
幼儿在区域活动中以其自身的学习速度与规律接受新事物,教师不能一把标尺衡量到底,必须要挖掘孩子的优势,发现孩子的能力倾向,并予以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同时通过材料、语言等策略的暗示,引导幼儿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本学期,我们积极推进以新西兰学习故事的方式撰写区域案例,通过案例的反思,让教师真正感受,每一个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唯有尊重、理解、支持,方能促进其个性化地发展。
3.交还话语权,主张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也是幼儿元认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主张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话语权,尊重幼儿的想法,鼓励幼儿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自我修正。我们充分创设多元的、丰富的环境让幼儿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如小班可以用简单的贴图标的形式让幼儿记录自己完成的区域,而中大班可以让幼儿用日记本、星级表格、图示记录等对自己进行综合的活动评价,以此让幼儿获得更多的成功感。
不破不立,不变不行是一种精神,是如夸父逐日般追求真善美的一种体现。不破不立、不变不行更是一种态度,是执着追求理想的不屈态度。我园在区域活动的实践研究中,始终以变革促进发展,以活动发展促进幼儿发展,让幼儿的学习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