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俊燕老师点评两节展示课
感谢两位上课老师用《蓝色多瑙河》和《海滨音诗》“荡漾”第五单元荡漾的深情的“深情”。我感受到了,想必大家也感受到了。
海滨音诗学生不在多瑙河畔、也不在大海之滨,两位老师如何让他们能听懂音乐中讲述的诗情画意呢?两位老师是做到的呢?听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
这两节课亮点很多,总体上说:
由于教师“眼里有学生”,学生才“学”得有尊严、有活力、有情感、有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由于眼里有学生,两节课都表现出“三性”,即“活动性、实践性、体验性”,并以“三性”实现了学生“主体性”,课堂上才彰显出鲜活的生命力。
由于“心中有目标”,所以从头到尾所有的体验活动逻辑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让知识在体验中建构,而体验中获得的知识是不容易忘记的,而且能“举一反三”。久而久之,“量”的积累,自然会起到“质”的变化,这样的变化,就是“知识”向“素养”的转化过程。
另,两节课都用到教师自己在事先录制好的主题音频、律动视频,这不仅是疫情教学带给我们的智慧,也启发我们,通过“跨时空”的方式,开发教学资源的一种方式。
一般而言,一堂课无外乎由三部分构成:“导入部分——主体部分——总结与拓展”。“导入”主要是为了“激趣”,有的课,导入了,但并没有“激”成“趣”,那主体部分的效果就令人担忧啦;而“总结与拓展”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我们的常态课往往少了这一步,应该引起注意。今天这两节课,应该是很好的范式,这就是小学音乐欣赏课努力的方向,或者说“标准”。下面我们就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
一、导入。两节课都是“开门见山”,达到“创设情境、引人入胜”de“激趣”效果。就是情境教学法。什么是情景教学法,就是以生动形象的情境、引起情感共鸣、激起学习情绪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原理是以“思考”为核心,倾注学习期待。那么,初中的欣赏课、高中的鉴赏课,能上到这个样子吗?我看在导入部分是完全可以的。
二、主体部分,自然是重头戏。两节课共同特点是,耳朵听、眼睛看、大脑想,设计的体验的活动,让学生的身体和思维充分地参与其中:(表中“二”欣赏部分)
|
蓝色多瑙河 |
海滨音诗 |
评课 |
|
《蓝色多瑙河》 |
《海滨音诗》 |
|||
一、导入部分: 都是“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即,创设情境。 |
从认识“维也纳”、认识“多瑙河”、认识作者开始 方法:引子音乐+“维也纳”视频+教师配的画外音+作品的结构图+介绍“圆舞曲” |
从感知“海边”宜人风情开始。 方法:音频+海边音效+联想想象 |
在介绍作者时渗透爱生活、爱故乡的情感;老师的语言,除了诗情画意以外,很音乐,如:旋律、震音、圆号、管弦乐队等,这些都是该作品中出现的元素。
|
同样《海滨音诗》也是在介绍作者秦咏诚时,为高中要学习的、熟悉的《我和我祖国》的学习铺垫。
|
二、欣赏部分 |
依次欣赏构成作品的5个圆舞曲。 基本策略和方法:是在充分参与的“听一听、唱一唱、动一动”的体验活动;然后依次加进“乒乓球、领结、社交舞礼仪等”并让这些分别成为对应的圆舞曲的代表性符号,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
事先教师的录像、录音,用了很多次。如:教师做的律动录像、教师唱的音乐主题旋律音频、钢琴伴奏录像,以及用打击乐视频中的变化理解旋律音区的下移,还有手指谱、诗朗诵。 这些操作方法是有示效应的。 |
|
小提琴的音色细腻多情,有“乐器皇后”之说。用小提琴诉说的海滨音诗可谓“万般柔情”。但是让小学生理解这么细腻的情感,应该说是有些困难的,而且教材提供的素材也就一个主题音乐的旋律,怎么办?教师现身说法:用事先录制的教师所做的律动视频和钢琴伴奏视频,来理解海波的荡漾、情绪的起伏;用打击乐视频的变化理解旋律音区的下移。 学生们暂时还不能演奏“乐器皇后”、“乐器王子”,以后也未必必须会演奏,但打击乐器的方式、体态律动的方式,可以跟音乐共情呀!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提供一种路径和方法。 |
检测 |
尾声是由第二圆舞曲(乒乓球)、第四圆舞曲(领结)、第一圆舞曲(乒乓球)组成的,检测时,可以“听乐见物”、“见物思乐” |
|
|
|
拓展与总结环节 |
每首小圆舞曲都包含两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旋律,本节课我们都只是欣赏了每个圆舞曲的第一个主题;对“管弦乐队知识”的学习期待 |
|
|
|
缪红蕾在《中学音乐教育》2019.06《听音乐、讲故事、做声势》 三力课堂:学习有能力、课堂有活力、师生长能力;四个着力点:教学目标的叙写、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流程的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