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点评分析

第21课 感受身边的历史

发布日期:2020-10-18 08:57:26     来源:zhangyongqian

21  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

执教:王艳雨   点评:张永谦

(授课地点: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  间:2018330日)


【教学预设】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七年级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历史学习,具备了一定基础。依据教学内容“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以及教材的“弹性”,本课设计着眼于“史前到南北朝时期”“身边”的历史,其教学目标是:

1)了解家乡主要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以及村社地名与姓氏由来等,理解历史就在身边。

2)通过调查、访问,以及对有关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等,理解学习历史的途径与方法。

3)通过活动,理解家乡历史的演变,感受和认识历史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其中,重点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难点是感受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课前教师针对不同乡镇的历史,重新划分学习小组。即史前遗迹组(赣马镇、城头镇)、古城遗址组(班庄镇、塔山镇、海头镇)、名人足迹组(夹山乡、金山镇);另外,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让全班学生参与。主要方法是调查、访谈、讲述、讨论、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课堂实录】

[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每当提起历史,我们都会认为历史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印象》(视频时长245秒),体会赣榆古今变化。(学生注意力集中)

师:(强调)这段视频再现了赣榆的昨天与今天。同学们想要了解这些历史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历史,感受历史的变化。

[新课学习]

投影课题(PPT):第21课让我们共同来感受历史(同时板书)

师(PPT):《赣榆区地图》

(讲述)我们的家乡——赣榆区,有“黄海明珠”的美称。她位于江苏省东北端、海州湾畔,东临黄海,西临东海县,北与山东省的临沂、日照市接壤,南以新沭河为界,同海州区毗邻。全区面积1402.5平方公里,总人口109.9万。我们再来看一下,现在一共有多少个乡镇?大家来看一下地图

师(PPT):《赣榆区行政区划》

(讲述)一共有18个镇、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24个村委会。(培养时空观念)

那么,从远古至南北朝时期,赣榆有哪些史前遗迹、古城遗址、名人足迹?你的村庄、你的姓氏是怎样由来的?课前老师已经分配好任务,并且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这上面三个组同学,有的已经把材料给老师了,并且帮助老师一起完成了课件制作。接下来有他们为同学们展示成果。首先请第一组同学——史前遗迹组闪亮登场!

      

第一组:史前遗迹组(板书)


PPT):后大堂文化遗址位于今赣马高级中学校内,经考证距今约4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址底层有扁鼎足、盆式鼎足、平底杯、黑陶蛋壳片、红陶片等。198712月,赣榆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同学们,老师就是赣马高级中学毕业的,欢迎同学们有时间与老师一起去母校看一看后大堂遗址。好!下一位同学!

2:大家好!我来自城头镇。我们家乡有青墩庙文化遗址。

PPT):青墩庙遗址位于赣榆区青墩庙村东北,也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掘出土矮档鬲足、灰陶片、(师插话:说慢一点呀,我们同学很想了解)陶鬲足以及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师:好!我们两位同学调查的非常认真、仔细。我们赣榆远古文化遗迹比较著名的还有海头镇庙台子、大台子文化遗址(PPT)。希望海头镇的同学课后了解一下。但问题来了,如此多的远古文化遗迹在我们赣榆发掘,能够说明哪些问题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生讨论约230秒,师巡视、参与、交流)

师:讨论好了?好,我想听一听你们的想法。哪位同学先说一说?

3:说明赣榆很早就有人居住。

师:对!还说明什么呢?

4:说明赣榆历史悠久。

师:不错!下面请你再从历史学习角度,说说看!也就是对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帮助?(学生思考、停顿)

5:遗迹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途径。

师:非常好,请坐!(扣住课标要求,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过渡)好,下面请古城遗址组介绍你们的调查结果,哪些同学?

   

第二组:古城遗址组(板书)

1:大家好!我是班庄镇学生,我介绍的是祝其城遗址。

祝其城(PPT):在今班庄镇古城村,为汉代古城遗存。据说,周武王封黄帝后裔于“祝”,后始建。在今古城西南、东南仍有大段城墙遗址,城西北的烽火台遗迹,近前观看,似意平台,远处观望,则气势巍然。这个遗址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师:嗯!好,几乎要背出来了!下一位同学!

2:大家好!我是海头镇学生,我介绍的是盐仓城遗址。

盐仓城(PPT):在今海头镇盐仓城村,为春秋莒国盐官驻地,汉赣榆县城。盐仓城略作方形,城墙用土筑成,东西、南北各长约1000米。城内曾出土西周、春秋和汉代陶器、铜器及铜币等,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师:嗯!不错!另外一位同学?

3:大家好!我是塔山镇学生,我介绍的是计斤城遗址。

计斤城(PPT):又叫“土城”,在今塔山镇土城村,为汉代古城遗址。据考证已有2000年历史。目前,现存的土城古城遗址分为两段,西南角与东北角各有一段古城墙,不足1000米。2010年,区政府重建为青砖古城。(PPT

     

师:好!很不错,三位同学!

师:我们回顾一下三位同学分别介绍了哪些古城遗址?

生(齐答):祝其城遗址、盐仓城遗址、计斤城遗址。(及时温故)

师:那么,三位同学介绍的古城遗址是否真实存在呢?老师课前也找到了相关史书记载。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组材料(PPT):

“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  ——[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年》

“东海之怀仁,故祝其也,或以地为氏。”    ——[南宋]罗泌《路史》

        师:这组材料说明哪个古城遗址存在?

        生(齐答):祝其城。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材料(PPT):

“归义有盐仓。”(魏之归义县,就是西汉之赣榆)

                               ——[南北朝]魏收《魏书·地形志》

“赣榆故城,名盐仓城,在县东北30里,汉旧县也,属琅琊郡。”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师:这组材料描述的是盐仓城遗址。我们再看第三组材料(PPT):

“莒,赢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舆期于莒,初都计斤,后徙莒,今城阳莒县是也。”                       ——孔子《春秋·隐公二年》

生:齐读。

师:这说的是计斤城遗址。计斤城是什么?生:春秋时期莒国都城。

师(讲述):这些史书记载,都说明了第二组同学介绍古城遗址的存在性。这种用考古发掘与史书记载相互印证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双重证据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当然,赣榆古城遗址众多,还有塔山镇大莒城遗址,也是春秋莒国都城;柘汪镇纪鄣城遗址,为东周至南北朝城池(PPT)。当我们漫步这些古城,游览古风遗迹时,便会更加感受到家乡这片古老而神奇地方,会散发出浓厚的历史底蕴。我们有时间可以去看看,了解一下,如果找不到,可以找介绍的同学。(培养家国情怀素养)

(过渡):好,上面第二组的介绍,非常精彩,我们再次感谢他们!(生鼓掌)。下面请第三组同学来介绍一下他们的调查成果,大家欢迎!


第三组:名人足迹组

1:同学们好!我来自班庄镇夹山汪宇村,我展示的是“孔子齐鲁夹谷会盟”。

PPT):春秋时期,在今山东境内,当时有两个毗邻的大国——齐国和鲁国。两国经常大动干戈,结果往往是鲁国被打败,齐国得胜,齐夺取了鲁的一些土地,但也损失惨重。公元前500年夏天,齐景公和鲁定公在赣榆县夹谷山会晤,具体商谈议和事宜,历史上称为“夹谷会盟”。

此次会盟过程中,孔子参加了和谈。齐景公手下的人根据孔子懂礼少勇的特点,想用武力劫持鲁侯,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阴谋被孔子及时识破,在孔子义正严辞面前,齐景公只得放弃这一企图。在将要盟誓的时候,齐国人又玩弄花招,想以献乐助兴为由羞辱鲁定公,孔子依周公礼法进行了合理的反击,并严惩了齐国乐工,迫使齐景公在修好的盟书上签字。后来,齐景公打算招待鲁定公,孔子言辞巧妙地予以拒绝。

师:嗯!我觉得她讲的很有趣味,但在听故事过程中,需要我们思考。思考什么呢?她讲的故事包括哪几个历史人物?……体现了孔子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那么,这段历史史书有记载吗?老师也找到了相关记载(PPT):

“夏,公会齐侯于夹谷。”                ——孔子《春秋定公十年》

“夏,公会齐侯于祝其,实夹谷。”——[春秋]左丘明《左传定公十年》

“定公十年春,乃齐平。夏,齐大夫黎弥言于景公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乃使使告鲁为好会,会于夹谷。” ——[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师:与生互动,解读材料……(培养史料解读能力)

师:夹谷会盟后,鲁国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土地。现在,夹谷山有明代碑刻一块。碑高2米多,宽约1米,碑文“孔子相鲁会齐侯处 ”八个楷书大字挥洒飘逸,古朴苍劲。从此 ,“夹谷圣踪”成为赣榆县风景名胜之一。“孔子相鲁会齐侯处”遗址,现已被赣榆县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好,下面哪位同学介绍?

2:同学们好!我来自金山镇徐福村,我展示的是“东渡第一使——徐福”。

PPT):

徐福,又称徐市(fú),秦代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是我国最早东渡日本的使者。

传说,东海原有蓬莱、方丈、赢洲 “三神山”。山上琼楼玉宇,有长生不老之药,是世人向往而又难以到达的仙境。

公元前210年,徐福遵从秦始皇的命令,携带童男、童女、技师、百工及武士几千人,装载五谷和淡水,向东入海,寻找蓬莱仙山,为秦始皇求长生不老之药。徐福这支阵容庞大的东渡大军,从我们村东面的港头村(当时是出海港口)出发,到达“平原广泽”后,再也没有回来。

师:很好!刚才同学提到一个地方—— “平原广泽”,它在哪里?中日两国都认为在日本九州。现在,中日一些学者研究证实,徐福是赣榆县金山镇人。

PPT):

1990125日,赣榆县人民政府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徐福节”,以纪念徐福东渡2200周年。在金山镇徐福村修建了“徐福祠”,许多学者常常到此考察和研究徐福的历史。


       我们作为赣榆人,更应该关心家乡的历史,等到暑假希望同学们能实际考查徐福的足迹,好不好?好!

3:同学们好!我来自海头镇小口村,我展示的是“秦始皇与秦山神路”。

PPT):

  

秦山与秦山神路

秦山,俗名奶奶山,又名神山。位于我们小口村东面海上。秦山东大西小,宛若一张横卧海天之间的瑶琴,所以又称其为琴山。

  秦山离岸有40里,传说秦始皇为了到达秦山,曾鞭石成路。今天。每当大潮退后,仍能看到一条鹅卵石堆成的道路,一直伸上大陆,长约10公里。此路任凭风吹浪打,千余年来不曾消失。当地的人称之为“秦桥”或“秦山神路”。

       师:她所介绍的秦始皇足迹非常有趣,我感兴趣的是图片上的秦山神路非常美。秦始皇足迹介绍完了,同学们对秦始皇足迹有没有什么怀疑的地方?请同学们发挥才智,讨论一下吧!(2分钟)

    师:请大家说一说。

1:秦山离岸有40里,秦山神路10公里,差10里。(师:距离不对)

2:材料中说秦始皇鞭石成路,请问他是怎么鞭打的?再说秦始皇力量没有那么大。

师:她是对秦始皇鞭石成路怀疑。我们假设秦始皇真的到了秦山,对鞭石成路应该怎样看?

    生(齐答):传说。

    师:什么是传说?传说与史实是什么关系?我们联系一下黄帝的传说?(启发引导。搭建思维梯子)需要讨论吗?

生:讨论(1分钟)

生:传说中包含历史信息,为史实提供了材料。(落实课标,培养唯物史观)

师:传说是不是一定是真的?

生:不是。

师:那我们要考查它是不是真的,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双重证据法”

师:这里请同学们注意:秦始皇是否到过秦山,需要考证。但秦山神路一定是传说中的故事。(进一步提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

(过渡)上面三组同学都很优秀,我们再次把掌声送个他们!(鼓掌)。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发扬这种敢说、能说的精神,这也是我们赣榆“敢写第一”的精神。下面请全班同学自由交流,说说你的村社或姓氏由来。(学生涌动、讨论约3分钟)

师:先说村庄由来。谁先说?

1:我们村名是接庄(村),爷爷说:“原名叫接驾庄,是秦始皇到这里后,老百姓接驾的地方”,故叫接庄。

2(接话):是的,我们村叫夏庄,原名是下驾庄,据说,就是秦始皇下驾的地方。

    师:好,请坐!

       3:我是赣榆区政府所在地——青口。爸爸说:“青口是东晋以后,山东青州人迁徙到此处后,发现这里有出海口。为了纪念青州祖籍,取名青口。”

       师:不错,她所介绍的青口,史书有这样的记载。我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自己村庄由来。时间关系,我们谈谈姓氏由来吧!

1:我姓张。据说是皇帝后裔辉的姓。辉会做弓箭,射箭需要拉长弓弦,故取姓张。

2:我姓刘,爷爷说家谱上说与孝文帝鲜卑族改姓有关……

师:北魏,孝文帝,我们想到什么?孝文帝改革,改汉姓。

3:我姓徐,传说就是徐福的后代……

4:大家知道我姓姜。据说,西周后期,炎帝的一支“姜”姓后裔,曾在今天的莒南建立向国。紧靠当时的纪鄣城(位于今天赣榆县的东北部),那里便成为“姜”姓的聚居地。纪鄣城后来被海水淹没(在今柘汪镇东林子村东的海域)。因此,今天赣榆县东北部沿海地区的柘汪、马站、石桥等地,仍多“姜”姓。

    生5:我们宋姓,据说,就是来源于西周分封制下商朝后裔的封地“宋”……

       师:好的,通过同学们介绍,我们知道姓氏都有来源。有些村庄的命名,与姓氏关系密切。例如,塔山镇的王庄、青口镇的王庄,居民大多姓王;赣马镇的董官河、石桥镇的董温庄,居民大多姓董;海头镇的胡村、莫村,黑林镇的李良庄、朱良庄的命名都与姓氏有关系。

姓氏与地名哪个在前?一般来说,地名与姓氏的重合,不是姓氏来自地名,而是地名来自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姓氏,但有时是相互交织的。例如炎帝姜氏,史书上说来源于炎帝的居住地——姜水,因地而得姓“姜”。不过,“姜”姓又源于氏族崇拜“羊”,它从一开始就是氏族的姓,而非地名,因此,“姜水”之得名,正是由于“姜”姓居住在这个地方,并非炎帝之“姜”姓源于姜水。

“地原无名,因人而得名”。地名原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只有人才会为自然命名,如果没有人居住或活动的地方,便不会有地名。足以可见,地名与姓氏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通过史前遗迹组、古城遗址组、名人足迹组、村社名称和姓氏由来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双重证据法,了解了我们身边历史,知道了家乡的一些历史渊源和变化。今天赣榆的发展我们有目共诸。请同学们观看赣榆区委宣传部制作的《赣榆》宣传片,感受家乡的变化,相信我们会为今天的家乡感到自豪!(感受变化,提升家国情怀)

       师:播放《赣榆》宣传片视频后(下课)。

【学生反响】

授课结束后,教师对全班54位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27位学生认为历史就在身边,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赣榆丰富的历史文化,感受到赣榆的古今变化;有18位学生认为身为赣榆人感到骄傲和自豪。有9位学生认为学会双重证据法;

18位学生对古城遗址学习印象最深;有5位学生喜欢徐福东渡的介绍;有4位学生对村庄和姓氏的由来印象深刻;有5位学生认为双重证据法很重要;有1位学生说:“懂得了双重证据法,明白了史实与传说的区别”。

33位学生对秦始皇是否到过秦山,以及秦山鞭石成路存在疑问;有7位学生没有完全把握传说与史实的关系;有5位学生对徐福为什么没有回来有疑问;有1位学生对赣榆文化名城的取名含义存有疑问。

20位学生想了解赣榆更多其他方面的历史;有11位学生想知道“赣榆”名称的由来;有4位学生想知道赣榆更多的神话传说;有3位学生想了解赣榆未来的发展和规划。


【同伴声音】

       陈会阁(连云港市柘汪中学):王老师这节课准备充分,内容详实;教态自然,环节流畅;既教给了学生家乡的历史,又教给了学生的学习方法。本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线的双向互动。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作为七年级学生能够自主展示、大胆交流,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也说明王老师平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但我也在想,假如不做充分准备,这样的课能否上好?

李祥龙(连云港市罗阳中学):按照张老师的布置,这节展示课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我想从这个方面谈点看法。按照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史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王老师这节课落实的比较到位。如,出示赣榆地图、政区图就是落实时空观念;出示材料对古城遗址的解读、论证,就是培养史料史证和历史解释素养;“学生认为身为赣榆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应该是家国情怀的提升。但是,如果没有地图或者没有依托的史实,我们怎样提升素养呢?

张敬美(连云港市赣马初级中学):王老师这节课是活动课。说实在,活动课我们一般不上。我听了王老师这节课后,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怎样上活动课。王老师分五个学习小组,突出三个组展示交流,两个组内容由全班参与,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把学习内容定位于自身成长的家乡,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值得我们借鉴。不过,我对三个组的交流,有点怀疑,是不是老师提前导演的?

【教师反思】

本节课是张老师让我执教的一节公开课。张老师是“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初中历史)”导师,我是学员。201711月,张老师从陕西茎干中学回来后,要求我按照江苏师大薛教授的要求,执教部编教材《中国历史》七上第21课。他说:“这节课可以算作对培育站学员的一次检阅”。我接受教学任务后,深感欣慰,也倍感压力。

12月,我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建议,把本课教学内容定位于“感受春联的变化”,认认真真写好教案,通过邮箱发送给了张老师。张老师回复很简单:

《教师教学参考书》只是参考,不能作为标准,如果全国都上成“春联”课,教材编写这节活动课,估计就失去了意义;再则,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不足一个学期,让他们贯通“春联”的历史,有“拔高”“超纲”之嫌。如,对于清朝那段历史,学生不了解。所以,我的意思是定位于七年级上册,时限于“远古时代到南北朝时期”。

看到回复,我有点为难,又觉得张老师说的有道理。于是,网上百度搜索,最后找到一个比较心仪的设计:时限于“远古时代到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回顾七年级上册历史内容,正好便于期末考试复习,岂不是一举两得?于是,兢兢业业的写好了教案,重新发送给了张老师。没想到,张老师这样回复:

教师的成长一是经验;二是创新。这次教学设计网上有了,要知道本课是活动课,是感受历史。一是历史;二是感受;三是共同。您的设计完全是历史复习课,与本课要求不符,与薛教授要求不符。请您相信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做超越自我的自己!

看到张老师的回复,我很难过,尽管他没有直接批评而是鼓励我。一天后,我问张老师到底怎样上好呢?他说:“鉴于七年级学生的学情、课标的要求和薛教授的意见,我建议你就定位于远古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赣榆(身边)历史吧!随着,张老师发给我赣榆历史的许多材料、图片、视频等。

找到切入口和丰富材料后,我三易其稿,选定了本课的设计思路。20181月,利用元旦放假,我布置学生按住居地收集相关资料,可以是文字的,也可以是长辈口述的。然后让学生讲述,并请小组学生利用社团活动时间,提前协助老师做好课件。

本课教学后,我感觉到张老师的定位符合学情,符合学习目标。因为“远古时代到南北朝时期”学生刚刚学过,有基础;赣榆历史就是身边的历史,其变化是可以感受的。由于这样的定位,不同乡镇的学生有不同的历史话语权,可以在全班交流、分享。这就是为什么课堂能够激烈讨论、生机勃勃的原因。

从教学过程来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敢于表达史事等,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历史知识,还加深了“遗址、遗迹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知道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和联系;懂得了历史研究需要“双重证据法”;激发了热爱家乡的情感。这些应该是课标要求的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升。

本课教学能够达成预设的效果,一是得益于张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我衷心感谢(鞠躬)!二是得益于优质的学生资源。我校是一所市级优质初中学校,加之海头镇是赣榆经济强镇,事业单位孩子较多,生源几乎涵盖全区18个乡镇,且学生知识视野、学习习惯较好,仅次于区实验中学。这就为本课教学创造了条件。三是得益于自身的教学素养。几年来我通过“一站一室”(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市刘俊利名师工作室)培训,逐渐提升了主干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等等。

当然,根据三位老师的反馈和我教学过程中的感觉,我认为本课教学值得进一步反思。在此,我先就三位老师提出的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是,不做充分准备能否上好活动课?不可否认,本节课有我的精心导演和研磨,有学生的充分准备。我想,对七年级学生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他们是第一次接触活动课,对于活动目的、程序、要求等,应该说是“空白”。精心指导和准备是目的,也是手段和方法。我想,通过“第一次吃螃蟹”的尝试,将来学生对活动课可能会“胸有成竹”。换句话说,至少有印象!有信心!有兴趣!同时,我认为既然是活动课,就一定要充分准备,否则,这样的课上好的概率不大。

指导学生准备需要根据学情、教学内容和具体乡情而定,需要找准三者之间的支撑点、契合点和生长点。如,本课内容的主题是“感受身边历史”;家乡历史悠久,就在身边;学生来自全区18个乡镇,资源丰富。这就为我选择内容和划分小组提供了便利。因为学生要在课堂展示交流,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并请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课件制作。我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借鉴,可以推广。不同的是需要因地制宜,需要因学情的变化而变化。

至于是否要提前导演,这取决于学段和教师平时对待活动课的态度。本节课是七年级第一节活动课,提前导演是必须的。如果是八、九年级,学生已经熟悉这种课型,就不需要提前导演。如果教师平时不重视活动课,学生不熟悉其流程,提前导演则是必要的。

二是,没有地图或史实依托怎样提升学科素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我们“一站一室”培训过的内容回答。即史实来源于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任何史实都具有时空特性,决定着史料的选取和史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悟。史料是史之细胞,离开史料历史教学就会成为史实的堆砌,就会缺失“移情体验”和证据意识,也就无从谈起历史解释和情绪渲染。一句话,如果没有地图(史料)或者史实依托,所谓的提升史学素养也只能是死记硬背或空洞说教。

倾听有利于思维碰撞,感谢三位老师的“美声”!我相信思想的交锋,一定会在“教学田野”绽放出思维火花。下面我谈几点我的教学困惑:

1.七年级历史课到底应该达成什么样的程度?有人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标要求是底线;也有人说是封顶;还有人说是保底不封顶。我疑惑过,但我认为本节课我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局限于赣榆县的历史是否真的有些“狭窄”?

2.什么样的课才是历史“好课”?这个问题历久弥新。历史教学各个杂志社都开展过讨论,但公婆争论不息,见仁见智。是“花”还是“俏”,是“实”还是“虚”。我个人认为“花”“俏”都可以,但底线是达成课标内容要求。我认为本节课我做到了。但是,我是利用假期让学生提前准备的,须知平时学生没有这个时间。

3.怎样提升学科核心素养?当下课堂、文章,每每出口,均为学科素养。于是,课堂上老师总是一味强调五大核心素养。其实,五大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总体目标,需要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达成,不是一蹉而就,不是刻意追求,需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本课教学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就比较顺其自然。但这样的教学是不是符合课标要求?

4.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定多多益善吗?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实施建议。有鉴如此,现在课堂教学似有无史料即不成历史课堂的说法,于是有的老师动辄就是七、八则史料,更有甚至十多则史料。其实,学生是跟不上课堂脚步的。我认为选用材料能说明问题即可,不在于多,不在于面面俱到。况且老师也不可能掌握面面俱到的材料,课堂时间也不允许这样做。本课使用了几则古文材料,意在说明历史的客观性。因为是七年级学生,故我都与学生通读共品,目的是减少文字障碍,便于理解历史。我这样选用材料是否合理?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专家点评】

    刚才王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对于这节课我认为同伴的声音是中肯的;王老师的反思是实在的。在这里,我简单谈几点看法:

1.从教学内容定位来看,王老师定位于这一时段赣榆历史的片段,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活动课要求,符合课程资源开发要求,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的开放性、乡土性和校本性。

2.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来看,王老师地图四至、古城遗址的介绍,体现了时空观念;古城遗址、文字史料的解读、传说与史实的讨论,体现了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播放视频、依据史实弘扬家乡“敢写第一”的精神,就是落实家国情怀;在这些教学过程中,“双重证据法”的一再使用,就暗含了唯物史观。可以说,王老师的学科素养教学,有明有暗,有始有终,真正做到了“润物细无声”。这也告诉我们: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要刻意,不要生拉硬扯,要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3.从教学效果来看,由问卷可知: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学科素养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许多学生懂得了“双重证据法”、“17位学生为家乡感到自豪”,就是本课目标达成的最好诠释。

至于王老师的四个问题,我认为所有年级的课堂教学,都要坚持课程标准,达成学习目标,不存在所谓的底线或封顶;都要坚持“内容决定形式”,精心选择与内容、学情相融合的经典材料,不存在所谓的狭窄或宽泛;都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做到内容与方法的统一,不存在所谓的“花”“俏”或“虚”“实”。但所有的教学都要遵循启发性、渐进性和量力性等教学原则。

当然,本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那就是三个组同学因为准备充分,不是讲解,而是背诵,今后要注意培养学生史事表达,因为历史叙事也是素养。此外,指导学生课前准备,特别是校外采风,要坚持安全第一,强调家长陪同学生活动,这也是活动课的原则。最后,我还是用杜甫的一句诗与各位共勉:那就是“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作者简介】

王艳雨:女,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头初级中学教师,获连云港市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初中历史)优秀学员。主要从事初中历史教学研究。

张永谦:男,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主要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研究和测评工作。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