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误区,融情于理 ——思想政治课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
走出误区,融情于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思想政治课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
江阴市第一中学 李梦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强调教学设计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不能采取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构建从情境到知识的新的教学模式。
“情境教学就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 ①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地将学生置身于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进行多方面的主体性探究活动。
与传统教学相比较,情境教学更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因此,情境教学为广大政治教师所普遍采用。但是,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课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误区,需要我们正视问题,寻求对策,创设有效情境,使情境教学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走出无效情境的误区。
(一)脱离教学目标。
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教学目标没有实质性的联系,这样的情境也成了摆设,从效果上讲,与没有情境毫无区别。著名学者余文森把这种情境比作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上一层糖衣,学生可能只是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到兴趣,至于自己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②
(二)远离学生生活。
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为此,创设教学情境,首先要重视的是学生的现实生活。然而有些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往往漠视最近的课程资源,远离学生生活,用学生陌生情境讲解知识,使学生感到一片茫然。
(三)偏离探究精神。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③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有些情境和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或属于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无需探究,无需思考,一眼就看出来,一问就答出来。这种偏离探究精神,缺乏思维张力的情境也属于无效情境。
(四)游离主题情境。
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活跃,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创设较多的情境材料,使用了大量的故事、视频、动画、新闻等情境材料,而这些情境材料太多太杂,游离于统一的主题,也就缺乏了情境的连贯性,使学生感到眼花缭乱,课后再现的可能性就不大。什么情境都想讲一下,结果是什么东西也没有讲精通,反而背离了情境设计的初衷,实际教学效果可能适得其反。笔者观摩了一些比赛课、公开课,有时教师就走进了游离主题情境的误区,一节课PPT有四五十张,教师忙着展示,学生忙着观看,结果学生思考的时间都没有。所以,建议教师要精简课件,构建主题式情境。
二、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
(一)基于教学目标是创设有效情境的依据。
教学情境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前先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然后针对教学目标精选素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和谐统一。“凡与本课教学目标实现无关的,不能为教学提供有效服务的,即使是再好的情境材料,也要坚决地、毫不吝啬地将其舍去。”④因此,基于教学目标是创设有效情境的依据。
笔者在执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框知识时,首先理清本框知识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理解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重点和难点是: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尊重文化多样性。然后围绕知识目标,筛选、整合材料,最后创设了这样几个情境镜头:1、感受亚运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2、探究亚运文化:①亚运会徽文化——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②亚运饮食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通过这几个前后连贯的情境片断,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究,逐步实现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
(二)贴近学生生活是创设有效情境的原则。
<?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同样强调:“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因此,创设情境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这样的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吸引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心灵才是开放的,思维才是活跃的,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提升能力。
笔者在执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讲述怎么样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一重点知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45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汇聚广州,怎样使各国运动员吃得放心、吃得舒心、吃得开心 ,这是摆在广州亚组委面前的难题。请你替广州亚组委为伊拉克运动员制作一份亚运餐饮菜单。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话题。提出制作一份亚运餐饮菜单的问题,立刻引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议论了起来。随后,我在PPT上展示了一份菜单(如下所示),让学生评析。学生马上看出来脆皮乳猪不行,因为伊拉克信奉伊斯兰教,不吃猪肉,这说明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我接着再问:北京烤鸭行吗?学生说可以,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特色菜,这就可以引申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这样,通过一份学生感兴趣的菜单,巧妙地把怎么样尊重文化多样性这一重点知识化解了。(附菜单)
<?xml:namespace prefix = v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某同学制作的一份亚运餐饮菜单:
脆皮乳猪、手抓羊肉、北京烤鸭、蚝油牛柳 、包菜 、萝卜糕 、香蕉
(三)诱发探究精神是创设有效情境的关键。
新课程主张学生的学习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探究中感悟知识,提升能力。因此,能否诱发学生探究精神成为创设有效情境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具有思维的张力,使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把学生置于观察、思考、议论、表达的境地,让学生在探究中感悟知识,提升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创设有效情境也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笔者在讲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西方人又是怎样过圣诞节的?从这两个民族节日中,你能感知到哪些文化信息?这样的问题马上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我想说”、“我有话说”的境地。然后我通过PPT展示了春节和圣诞节的不同过法,关键引导学生从这些过法中感知民族节日的意义,如从西方过圣诞节时唱颂歌和“报佳音”可以看出民族节日蕴涵着宗教信仰的因素,这是需要学生思维“跳一跳”才能够回答的问题,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得到了提升。
(四)构建主题情境是创设有效情境的途径。
主题情境式探究是一种以主题为中心,情境为载体,探究为途径的集约式思维情境。“它是指教育者将情境预设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个主题系列,引导学生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中进行探究,从而达成知识能力价值观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⑤
主题式情境教学主要由情境线—问题串—知识线构成,情境线就像一幕幕连续剧,并通过“阶梯型”的问题串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的动力,引申出知识线。这能够有效地克服“碎片式”情境探究的缺陷,有利于培养学生系统、深入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宏观把握知识之间有机联系的能力。
笔者在执教《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框知识时,创设了一系列的主题情境。主题为感悟亚运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分为四大板块:1、感受亚运文化: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2、探究亚运文化:①亚运会徽文化——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②亚运饮食文化——尊重文化多样性;3、回味亚运文化:①从文化作用的角度,谈谈广州为什么要举办亚运会?②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谈谈广州成功举办亚运会的文化启示? 4、唱响校园文化:结合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为我校即将举办的校园狂欢节设计一个活动方案。这一主题情境把教学目标和教材逻辑巧妙地糅和在里面,让感悟亚运文化作为教学明线(即生活线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活泼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
【参考文献】
①④《高中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与问题设计》陈春芳
②③《有效教学十讲》余文森
⑤(《主题情境式探究:一种新的中学政治教学引领方式》吴江市中学 沈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