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敏刚高中生物名师工作室三年发展规划
一、工作目标
1.打造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名师团队”。工作室全体成员秉承共生发展理念,将团队的共同愿景和自身的个性发展有机融合,相互支持,协同发展,不仅人人做到“学有专长、教有风格、研有建树、师有魅力”,在省内外中学生物教学专业领域有一定的知名度。
2.定期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实践活动,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物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的研究基础上不断提升高中生物教材二次开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理论建构、模式探究、课程开发等方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使其逐步具有一定的特质、品质和影响力,撰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或专著,扩大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求导师和学员分别每学年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篇和1篇以上。
3.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共同体建设树立榜样。工作室将致力于为“我想发展、我在发展、我能发展”的优秀数学教师提供平等对话、学习研讨的机会,不断优化团队建设机制,探索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形成立体化的辐射网络,让更多的优秀老师感受到成长共同体是学术的净土、温馨的家园、成长的摇篮,从而带动整个生物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4. 利用名师工作室优质资源,整合名师工作室所在学校为江阴市生物学科基地学校的资源,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开展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师徒结对、公开教学、送教下乡、现场指导等形式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地学校对应学科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
二、工作措施:
1.读书联动。工作室的导师定期推荐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每位成员依据自己的情况制订读书计划,每年完成3到5本专著的读书量,形成不少于3万字的电子读书摘记。每半年举行一次读书读刊心得和电子摘记交流活动。在阅读中,特别关注教材二次开发研究和课堂教学的的最新成果。
2.课题带动。工作室以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高中生物教材二次开发的实践研究》为抓手,每个成员确立子课题,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率领成员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学员分析教学现象,发现问题并加以研究探索,提高学员的科研意识和研究能力;指导学员反思教学细节,联系理论并加以提升,总结教育教学规律,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
3.研讨引动。工作室将定期围绕相关主题开展研究,带着研究问题,分配观察任务、分析课堂现象,形成观点促进教学,逐步形成工作室的课堂观察反思式研究。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公开的主题性展示活动,以论文、专著、教学资源库、讲座、论坛、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等形式向全市推广研究成果。
4.网络互动。建立“名师工作室网页”,及时整理工作室活动记录、资料等成果,总结自身教育教学经验和工作室工作经验,提升理论,推广经验,将网页打造成导师和成员展示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平台和与外界交流沟通的桥梁。
5.评价促动。建立“工作室”管理运行制度、制定“工作室”奖励细则、完善“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发展性评价、推进团队评价、项目评价。通过评价的系列改革,起到激励发展、指引发展的积极作用。
6.整体协动。注意六个结合——体现工作、学习、培训、研究一体化,学习培训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自主学习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自我反思与不断提升相结合,团队目标与个体目标相结合,“受培”与“带培”相结合。
7.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学习研讨制度、展示交流制度、科研研修制度和考核评价制度。
三、工作规划
第一阶段:基础准备阶段(2015年11月—2016年1月)
1.组建名师工作室,完成相关申报文本和材料工作。
2.名师工作室进行三年规划的制定与修订,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明确研究课题,明确责任分工,进一步明确研究重点。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6年2月—2018年6月)
1.初步构建名师工作室区域的运行机制,逐步实现工作室活动的常态化、常规化和制度化。
2. 每年开展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进行一次读书读刊交流活动,举办一次教学风格研讨活动。
3.每年主动承办“名师工作室建设研讨”主题论坛,定期参加工作室工作情况交流研讨。工作室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借鉴别人的好的做法并加以实施和推广。
4.定期开展学员学校承办的专题研讨活动,定期组织工作室成员送教到校和外出访学。
5.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工作,认真打磨和发表有理论、有深度、对教学有较好的指导价值的文章。
6.发挥好网站快速、便捷的功能,设置及时、互动、开放的交流平台,定期开展网络沙龙。
7.积极做好学员的省市规划和教研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
8.积极参加各类教学荣誉的评选工作,争取工作室成员在专业发展方面都有能得到提升,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高层次的教学荣誉。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18年6月-2018年12月)
1. 对工作室三年来的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形成有价值的论文和案例,一定数量的精品课例等,组织召开工作室成果验收会,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共同提高。
2.专著、研讨会、报告会、名教师论坛、拍摄专题电视片、现场指导、指导读书、观摩考察等形式在一定范围内介绍、推广成功经验。有条件时可以组织跨区域、出境的交流对话研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