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在线研讨

对如何提升小学生深层次阅读的一些思考(王凯磊)

发布日期:2020-10-15 18:09:51     来源:yangmeifang
一个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了决定其语文能力的重要标准。但是,教师在课堂中系统的阅读教学时间十分有限,而仅仅通过在校时间让学生来补充阅读量,提升阅读品质也会显得非常仓促,所以教师应当教会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在家生活的时间,积极地开展自我阅读工作,以达到阅读时间的有效管理和延伸。同时,在单位时间内,强化学生的阅读效果,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阅读内容,引领其走进文本之中,感悟其人文内涵,体悟文字带来的独特魅力,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阅读教学,教师既要以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为基础,更要利用多元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开展自我阅读,并且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阅读,挖掘其阅读能力,构建学生一套较为完整的阅读技巧与方法,从而有效地落实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以朗读构建阅读的平台
语文之所以叫作“语文”,语字在前,是因为语文学习是要通过语言为基础的,是一个将外部文字通过语言转化为自身认知内化的过程。阅读作为语文的一部分,也是如此。朗读是构建有效阅读的基础,尤其是对于小学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教师一般在让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时候,预习要求中一般都会有一条“熟读课文,注意读准读对读清”。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能够在第一课时结束之后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但是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小学生所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都是表现在一种很浮夸的朗读,着重于声调的变化,忽视了文本原有的内涵。想要让学生进行深层次阅读,就必须将原有的文本情境深刻地感受到,而通过朗读,就是一种很好地将内心感悟外化的过程。
例如,笔者在听一位老师进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清少纳言《四季之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对通过不断地范读和齐读让学生在文字中领略四季之美,再通过精心构建的图画,展现了一副完整的四季之美。学生在图画之中进一步感受文字,领略其美妙,也体会到东方文学的含蓄之美。笔者对这种教学方法是赞同的,虽然这种方法一点都不新颖,甚至有点老套,但是此类优美的文字,不必用琐碎的讲解和冗长的分析,只需教师和学生在吟哦之中,感悟其文字的美妙,体会文字带来的魅力。学生也在长期地朗读中,被其色彩和温度所感化,从而提升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情境的自我生成。
以朗读构建阅读的平台,从语言的表述,到内心的感悟,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通过朗读检验阅读的效果,把对情境的理解,通过语言表述出来,这是一个外化的过程。一内一外,相辅相成,高度统一。

二、多元代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是小学生在阅读和他们年龄段相关的读物的时候,他们的代入感往往不强,导致了阅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增强代入感,让学生成为文本中的一员,才能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的阅读兴趣。而且,人类的记忆一般取决于两方面,一个是对事物反复地重现;一个是对事物地深入思考。通过对事物的思考,可以促进记忆点的生成,这也印证了深层次阅读的必要性。通过代入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从而促使学生生成记忆点,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也印证陶行知先生的话——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
笔者认为,仅仅简单地把自己理解为文本的主人公还不够,还需要多元代入的方法,切换读者在文本中的身份,从而在多个角度感受文本,取得更多的阅读感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很快地就感受到了林冲、洪教头和柴进三个重要人物的特点。但是这些观点和理解,一来是教学重难点上都已经明确标注的,二来是站在林冲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此时,笔者提出,如果站在洪教头的角度,设想这个故事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你是柴进,你为什么又要让两个教头比武?作为官差的你,你会怎么看林冲?通过多角度和多方面的再阅读,学生得到了再理解,再感悟。他们的眼中的林冲,也不仅仅是一个武艺高强、忍辱负重的人。而洪教头这个“龙套”的形象也变得更加立体,他也许是因为生活所迫,也许是因为见识很短,他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扁平化的人物。柴进作为本文的一个配角,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也容易被忽视。通过这次多元代入的阅读,学生发现柴进在推进故事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结合柴进的特殊身份,学生也不难发现其中柴进“仗义疏财”的背后,更有一种“花钱买刺激”的独特心理。学生在这次多元代入阅读结束后,对《水浒传》中的各个人物都产生了兴趣,笔者相机引导学生对《水浒传》进行介绍,让学生课后自由阅读,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阅读和分析,让原有的林冲、柴进等人物变得更加立体,更加丰满。
阅读文本,旨在了解文本的内涵,以及作者写作的意图。通过多元代入的阅读方法,一方面有效地提升了阅读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学习能够辩证地、理性地看待问题。

三、模式反转,提升深入阅读的效果
课堂的普遍形态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然而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一般来说,单纯的听课的有效率在20%左右,边听边思考的有效率为40%—60%,而以教学为目的,对文本进行深入挖掘之后,对文本理解的有效率为90%。这个观点也说明了以教学为目的,和以学习为目的,两者之间对知识的理解会存在巨大的差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为什么教师教学时往往一个知识点讲了很多遍,还是会有很多学生听不进去,掌握不住。对此,笔者尝试过利用反转模式来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活动,供大家参考。
笔者在教学《莫高窟》这篇课文之前,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明天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来做一做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可以说一说莫高窟的历史和特色,也可以讲解一下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当然也可以讲讲这篇课文的说明方面等等。同学在课后通过分工合作,把这篇课文进行自我阅读和整理之后进行讲解。虽然由于是第一次讲解,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小问题,但是本课的教学明显感受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得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学生在准备讲解材料的过程中,对文本进行了平时预习中所触及不到的深入挖掘,也让本次学习活动得到了一个较好的效果。
把原有的“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模式进行反转,变成“学生讲课,教师指导”,让学生的阅读可以更加深入,从而达到一个较好的教学效果。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