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儿童阅读素养的几点思考(朱婷霞)
向着明亮那方
——我和我的童诗班
1、 影响儿童阅读素养提升的因素有哪些?
(1)教师的阅读教学观。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形成主要受教师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形成过程就是老师对阅读技巧和知识进行编码,然后通过一定渠道传输到儿童,儿童解码吸收最终形成自我知识的过程。因此老师阅读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过程和教学评价设计都会影响儿童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素养的提升。
(2)家庭的阅读环境。家庭的阅读环境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对儿童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家庭阅读环境的好坏受到阅读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两方面的影响,前者主要指与阅读相关的有形资源, 比如阅读材料、环境布置等,后者主要涉及阅读的心理环境,比如阅读氛围、家长行为态度等。
(3)儿童自身因素。当然也不能排除一些儿童自身的原因,一些孩子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等等。
2、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你深入思考过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如何促进儿童的阅读素养的提升吗?有哪些具体的做法?
我以带过的一个班级的学生为例说一说,2016年我接手了学校的小锡班,相对平行班级来说,这些孩子可以说是班级比较拔尖的,接受能力较强(根据二年级的期末成绩来看,语数成绩都属于中等偏上)学习习惯、家庭环境等等都不错,我从三年级带他们到五年级,一直坚持在做的事情就是读童诗、写童诗。也是一次机缘巧合,三年级的必读书目有一本金子美玲的《向着明亮那方》,我随手翻翻就被一首首看似不起眼的小诗打动了——“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
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我读给孩子们听,他们的小眼睛亮亮的,小脸红红的,小手举得高高的,也都想读。“谁都不要告诉好吗?清晨庭院角落里,花儿悄悄掉眼泪的事。万一这事说出去了,传到蜜蜂耳朵里,它会像做了亏心事一样,飞回去还蜂蜜的。”孩子们的声音很好听,纯纯美美的童声(特别是小锡班的孩子声音更好听,刹那间我真的是感动得要落泪,你们可能想象不到当时的画面——一位还算清纯可爱的女老师和一群天真烂漫的孩子,在阳光明媚的三月天里读了一首又一首,就这样我们连下课的铃声都没听见,直到下节课的数学老师推门进来,我们才从梦幻的诗歌世界里醒来,这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此生难忘的回忆,嘻嘻O(∩_∩)O~)就这样我们和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大量赏读童诗,和童诗亲密接触。先让孩子们从欣赏开始,多读一些好的童诗作品,让诗和他们亲密接触。关键要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听诗、读诗、赏诗的氛围。让孩子们浸泡在优美的、灵动的,充满智慧的诗歌作品之中,体会人间至真、至纯、至美的感情,从而产生“泡菜效应”,得到最初的文学的感染。我把家里的书架搬到了教室,又从图书馆借了好多好多童诗的书籍、订阅了一份《小不点儿童诗》,班级的自主墙亲自操刀(虽然我不是班主任,从班主任手里抢过来干)贴上许多中外的儿童诗、名人画像,顺便养了几尾小鱼几只乌龟,种上花花草草,都有名字的呢!名字都是我和学生一起想的,什么绿野仙踪、秘密花园、芽芽向前冲、小清新物语、童心筑梦苑……就是为了利用环境氛围激发他们的童心。
组织学生阅读童诗,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既有课内读,也有课外读,既有集中读,也有分散读,可以用眼睛看,也可以用耳朵听。赏读的诗歌非常丰富,既可以是冰心、金波、柯岩等名家的童诗;也可以是孩子自己创作的优秀的童诗,还可以从成人诗中寻找,像徐志摩等的有些诗作也充满了童趣,可以赏读。孩子们读多了好的诗歌,就会从中受到熏陶,感受到诗的节奏、情趣和优美的意境。这样一路读来,不但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增强了他们的语文素养,更是激发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和写童诗的欲望。
二、积累童诗表象,睁开诗意的眼睛。童诗写作跟所有的写作一样,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童诗从根本上说“是生活的折光,是某种比喻”。因此,指导儿童写童诗,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除了大量阅读,我还把目光转移到了课堂之外——自然界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童诗表象,一草一木,一虫一鱼,都像谜一般地吸引着儿童,要多组织儿童去郊游,去寻找,去猜想。我们要引导儿童去捕捉自然界中最细微而感受最深刻的表象,早春柳枝上冒出的嫩芽,盛夏池塘深处传来的蛙鸣,初秋草叶上晶莹的露珠,寒冬片片飘舞的雪花。盛开的鲜花、瑰丽的晚霞、飞舞的落叶、皑皑的白雪……这一切深深碰撞着儿童天真、美好、善良的心灵,这一切能激起他们多少神奇的想象啊!。所以带他们去学校的植物园,申请了一块自留地,学生美其名曰“点点农场”;带他们去学校后面的油菜田踏春,小池塘边写诗……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有太多太多美好的回忆。
三、尝试童诗写作,让童诗轻舞飞扬。当儿童对童诗已经有所了解并在头脑中储备了大量新奇丰富的童诗表象时,就要积极地为他们创设条件,激活这种种表象,让儿童尝试写出属于儿童自己的儿童诗。既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孩子们的写诗热情空前高涨。
一开始孩子们的写诗是从模仿开始。童诗的模仿可以与诗的欣赏结合在一起进行。刚开始时,读一首诗,我会在与孩子们赏析完诗歌后,选择最精彩的一两句让孩子仿写。逐步增加难度全文仿写,精选例子,尝试替换掉其中的核心词,基本按照原文的布局来写,给学生以更大的写作空间。
我的作业设计也更多的偏向童诗创作,比如日记也可用诗歌来记录,每日几行。生活中自己做过的、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是诗的内容,逐渐让学生学会遴选生活中的小而准的题材,学生可以观察、体验,这都是来自于自己的切身体会,写的时候也是短短几句,难度不高但趣味十足。
我也参考设计了许多名师的童诗创作课程,从他们身上汲取营养。长辫子老师郭学萍、蒋军晶老师、史京老师……从诗园里的百音盒到最后一句诗,从春天的小虫虫到冬天的雪精灵,一堂又一堂童诗课伴着我和我的学生走过四季轮回。终于属于我们的诗歌集诞生了,在这里允许我献宝一下,因为实在是太喜欢了。我们也组织了班级唱诗会,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拿给音乐老师请她帮忙谱成曲子,“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带着一串花苞,
3、在儿童的阅读素养的提升中,你有哪些困惑,哪些是可以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学校或者工作室层面进行探索和支持的?
因为这个童诗创作是我个人的行动,一个人的行走未免是孤独的而且有时候也是不被理解的,例如一些外出活动学校是不支持,也有一些家长会有疑虑,然后这班孩子锡剧学习是相当忙碌的,各种比赛,各种演出,一忙起来作业也无法全部完成,再者诗歌创作是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氛围,所以有时候很多美好的愿望都被现实打败。另外我的童诗课很多都是自己设计的,可能还比较稚嫩的,需要名师的指点才能更上一层楼。另外儿童诗这个范围是不是每个年级都适合?是不是低中年级的孩子写童诗会更有感觉,因为到了高年级学生们对童诗的兴趣逐渐减弱,想的多了也不单纯了,这一点一直是我想不明白的,不是说永葆童心吗?可是一到高年级学生都是那么的不可爱。
每学期学校也会有一些作家来做讲座,也希望学校可以请一些童诗方面的作家吧,让我的孩子们开开眼界。也可以多一些途径发表,有属于学校自己的校报,上面呢有童诗专栏,或者是有专门的橱窗、电视台、广播站中午课间可以有机会让这些孩子去读一读他们的创作,我想这种鼓舞激励肯定会激发他们更多的创作热情。
日月星辰、风云雷电、花鸟虫鱼,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诗的种子能长成诗之树,树的枝头定会有诗之花在轻舞飞扬!
牵着万缕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