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专题讲座

导师施娟芬2015年在江阴市全员培训的讲座

发布日期:2016-08-17 08:50:12     来源:qingfengxulai

在同类文比较中解读文本


    非常感谢费老师和在座的各位给我这次锻炼的机会。

2011版新课标颁布三年有余,语文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已成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问题:如何才能看到内容背后的形式,敏锐而准确地把握教材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从而发展学生的言语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老师能更好地解读文本。解读文本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不妨以苏教版现行教材中,状物类和说理类的课文为例,一起进行探讨——如何在同类文的比较中解读文本。通过同类文的比较,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会更准确地揣摩到编者的意图,更清楚地看到在每个年段、每篇课文内容背后的形式,更能敏锐而准确地把握教材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与语言结构。

我们先看状物类的课文,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样是写花花树树,三下有叶圣陶老先生写的《荷花》,六下有陈荒煤写的《广玉兰》,考虑到有的老师可能对这两篇课文不是很熟悉,所以我们一边看屏幕上的文字,一边听课文录音,先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待会我举例的时候大家听起来容易明白。(点击)

听完了,大家不知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两篇课文里除了都写到了香味、叶子,还都写到了花的各种形态,这是它们的同,但又不同。我们就重点来比较研读写花形的段落。先来看一下这两篇课文中写花形的相关段落:(点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荷花》

广玉兰开花有早有迟,在同一棵树上,能看到花开的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有的刚刚绽放,几只小蜜蜂就迫不及待地钻了进去,那里面椭圆形的花蕊约有一寸长。盛开着的玉兰花,洁白柔嫩得像婴儿的笑脸,甜美、纯洁,惹人喜爱。先前热热闹闹开过的广玉兰花呢,花瓣虽然凋谢了,花蕊却依然挺立枝头,它已长成近两寸长的圆茎。圆茎上面缀满了像细珠似的紫红色的小颗粒,这就是孕育着新生命的种子。远远看上去,一株广玉兰就像是一个数世同堂,生生不息的大家族。————《广玉兰》

第一篇《荷花》和叶圣陶的原文《诗的材料》相比,编者的主要改动是去掉了原文的后半部分,而选入教材中的段落基本和原文一致。第二篇《广玉兰》是编者根据陈荒煤的《广玉兰赞》改写而成的,教材与原文的出入还是蛮大的。

我们先看《荷花》,红色部分是三个对称句,是以“有的……有的……”这样的形式展开的,三年级的孩子们在学习作文的时候, 掌握“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一边……一边……”,这样的对称句是很重要的。在语法中,这样的词我们叫作并列的关联词。这个对称句就是围绕“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来写具体的,这样开的,那样开的,这样开的像什么,那样开的像什么,仅仅三种不同姿态的花,便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满池荷花竞相开放的画面。这样的句式,三年级的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我们再看《广玉兰》,红色部分一共写了四种形态,先用“有的……有的……”的句式写了两种形态,然后又写了另外两种形态,与《荷花》一文相比,句式富有变化,比较灵活。

这两段文字再写形态时,除了句式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看,同样写花骨朵儿,叶老这样写:(点击)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是一个意法,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感觉,这样写是为了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写实。写实,很重要。孩子们写东西往往会说“好吃、好玩、好看”。好吃、好玩、好看,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没有写实。这里就是把看到的花骨朵儿的感觉用“饱胀、破裂”具体地表达了出来。陈荒煤怎样写的呢:(点击)有的含羞待放,碧绿的花苞鲜嫩可爱。这句采用的是拟人的手法,一个“羞”字用得非常传神。同样写才开的和完全开了的形态时,这两位作家也是各有千秋。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着看一下。(点击一次,停一停再点击)在两位大作家笔下,表达不一样,仅仅是因为这是两种不同的花吗?其实从形态上来讲,荷花与广玉兰还真是很像。所以主要原因不在于这个,还在于表达的中心不同,因为文字与方法都是为中心服务的。(点击)《荷花》这篇文章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盛开的、素雅的白荷花,作者观花而触景,沉醉其中,与荷花合二为一的感受。文章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姿态不一,素雅明艳、栩栩如生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那处处都充满了勃勃生机的笔墨,处处都洋溢着荷花气息的活力,让读者深深体会到,叶老先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点击)再看改编的《广玉兰》一文,陈荒煤写《广玉兰赞》时已经73岁高龄,当时他的许多作家朋友已相继离世,但垂垂老矣的他对生活依然充满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他在原文中这样写(点击):“我爱广玉兰的嫩芽、花苞、盛开的幽香和洁白的花朵,但是更加使我敬爱的是玉兰花那棵挺立在枝头上不断哺育出新芽的红心!”以致于又过了十年,在1996年重病期间的他,又创立并首次颁发了“夏衍电影荣誉奖”,用他那颗不死的红心把光和热留在了人间!

了解了两篇文章的不同中心后,我们再来看形态的不同表达(点击),叶老写形态的顺序是先写刚绽放的,再写完全开放的,最后是花骨朵儿。“才两三片花瓣儿”象征开始。由两三瓣你会想到四五瓣、六七瓣。第二个姿态“全展开了”象征奔放。第三个姿态“饱胀得”“破裂似的”象征期盼,这是作者情绪上升的体现,也是对一池荷花尽收眼底的强烈感受,所以三种形态的描写最经典的就是最后一个形态。我们再来看陈荒煤写形态的顺序(点击),是先写花骨朵儿,接着写刚开的,再写完全开放的,最后写凋谢了的。四种形态从未开到凋谢,跟我们人的成长规律是一致的,就像是从婴儿到老人。他没有像叶老那样最后写花骨朵儿,而是写了凋谢的形态,并且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这样写恰恰是更好地表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那就是对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人虽老却依然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所以他在原文中这样写到(点击):花开花落、生生死死,当然是永恒的现象,但是我却由此联想到,对于作家艺术家来讲,一颗红心不死,临终在他们的作品里能够发射出强烈的时代的光和热,点燃人们心灵的希望之火,照亮了广大人民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真正的永恒。

中心不同,表达就不同,我们还可以继续看一个例子,同样写凋谢了的广玉兰,侯伯鑫是这样写的(点击):广玉兰的花期十分短暂,花开后,色泽就开始一天一天变暗,如那隔年的窗纸一般,一种陈旧的锈色渐渐地传遍了整个花朵,直到枯萎、凋谢。每朵花凋谢之时,我都有一份禁不住的悲怆涌上心头,那散落的花瓣就如一片散落的悲哀,久久的萦绕在心头。

看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同样的景致,不一样的心境,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表达了。

刚才我们在对《荷花》和《广玉兰》描写形态的段落进行比较解读时,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的,一看内容,二看句式,三看修辞等手法,四看写作背景、文章的中心等。先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细读,再综合起来看,就能在比较中揣摩到编者的意图了,对照课标,联系年段要求,就能明白为什么《荷花》放三年级,《广玉兰》放六年级,就能明白两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所在了等等。

所以,我们在引领学生学习《荷花》写形态的一段时,先整体入手,从内容上感知这段主要写了荷花的数量多、形态美,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接着探究表达的字词、句式、手法等,再回到整体诵读、积累,最后模仿、运用。教《荷花》一课时,正值春暖花开,白的、紫的、粉的玉兰花盛开了,为了更好地学以致用,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玉兰花,然后也来写一写,保底的就是选用《荷花》一课中的语句,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也并不难嘛,这样他上语文课时就更用心了,提高一点的就是在选用的基础上再有自己的创新,这样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也能吃饱了。在学生小试牛刀后,我们充分利用春天百花盛开的机会,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春天花事”的写作课程,写完玉兰花,再写樱花、紫荆花等等,既培养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孩子的写作能力,拓宽了孩子的知识面等等。

在学《广玉兰》写形态的一段时,同样也是先整体入手,从内容上感知这段主要写了广玉兰花的形态多、美,表现了广玉兰生命力的顽强和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接着探究表达的字词、句式、手法等,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详写凋谢形态的目的,不是仅仅蜻蜓点水般让学生知道写形态时有详有略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详写凋谢了的,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是对高年级学生的要求。在这基础上再回到整体诵读、积累,最后迁移、运用。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模仿这一课改写荷花的形态,创设的情境就是假如当年陈荒煤写的不是广玉兰,而是荷花,他会怎样描写荷花的形态。学生模仿陈荒煤详细写凋谢了的荷花,主要抓住莲蓬来写,表现了荷花生命力的顽强。

    刚才我们是把三下的《荷花》与六下的《广玉兰》,就形态一段进行了比较细读,当然,《广玉兰》还可以和在同一单元的《夹竹桃》进行比较细读,这里我就不展开了。其实,同样写树,还有四下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五上的《黄山奇松》,六上的《青海高原一株柳》,这三篇编者在选编和年段的安排上也是别具匠心,大家不妨可以在比较中细读一番。

由于时间关系,写花花树树的状物类课文的比较细读先讲到这,接下来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说理文的比较细读。在小学阶段(点击),第一篇说理文,编者把它安排在四上,题目为《说勤奋》,接着是五上《滴水穿石的启示》、五下《谈礼貌》、六上《学与问》。也有人把《学会合作》归在这一类,我个人并不认同,它和《陶校长的演讲》都属于演讲稿,和说理文还是有区别的。所以,在小学阶段,一共有四篇说理文,这四篇都具有一般说理文的文体特征,都是开头提出观点,中间举例论证,结尾强调观点。初一看,除了每课的观点不同,举的事例不同,好像没其它区别了。那么,真的是除了内容不同,内容背后的形式都一样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把这四篇同类文放在一起比较细读,才能发现形式大同后的小异,才能准确揣摩编者的意图和编排的匠心,才能不把每篇课文都教成一个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获。我们先一课课来解读。

(点击)《说勤奋》一课,围绕“勤奋”这一话题,开头设问提出观点,中间举了一古一今两个名人的事例,天资聪颖的司马光和基础较差的童第周的事例,论证了无论天资怎样,都需要勤奋好学才能获得成功的观点。最后强调了观点。

(点击)《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点击)《谈礼貌》一课,开头用古训引出观点,中间举了三个事例说明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第一个事例来自小说《说岳全传》,用牛皋和岳飞问路时的不同言行,说明“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来自于生活,用小朋友踩了女青年的长裙主动道歉的事,说明“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第三个例子来自一个伟人小故事,用周总理安慰理发师的事,说明“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这三个事例的选取非常讲究,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为观点中明确提出讲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三个事例中涉及到的人物,有古有今,有中却无外,有小孩也有大人,有男也有女,有文人也有武将,有普通人也有伟人等等。而且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礼貌的重要性,问路是从有求于人的角度来论证,踩脏裙是从无意冒犯了别人的角度,而刮伤脸又是从受到伤害的角度来论证的。事例的选取非常全面。而且每个事例又和随后的议论相应,一叙一议,更有助于作者借助它们证明自己的观点。

(点击)《学与问》一课,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上启下,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另外还举了沈括的故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并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使说理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这四篇说理文,编者在内容的选编和年段的安排上到底有何侧重点呢?我们再放在一起比较细读。作为说理文的开篇,编者选用了难度不是很大的《说勤奋》(点击),这篇课文文体特征非常明显,观点明确,事例也是浅显易懂,比较适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所以我们在教学这一课时,重点就是带领学生初步认识“说理文”这种文体的课文,了解其基本结构和特点,知道说理文要“言之有序”,明白说理要“言之有据”,也就是“摆事实,讲道理”举例论证。

(点击)到了五上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时,我们除了复习巩固说理文的结构和特点,更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升。这篇课文中三个人物事例的叙述很有特点,与记叙文中的写人叙事不一样,三个事例都是用凝练的语言概括地写了李时珍等人努力的经过和取得的成就。所以我们需要帮助学生提升的就是从课文列举的三个典型事例中,让学生体会说理文中叙事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组织教学:一引导学生从事例中抓关键字词来体会作者是如何叙事说理的,二将课文中列举的李时珍的事例(38个字)和四年级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进行对比,问学生能否将700多字的《李时珍夜宿古寺》换进课文所列举的李时珍的事例中,从而明白说理文的叙事语言要紧扣观点,做到简洁、精要。三尝试学写一个事例。就在《滴水穿石的启示》所在的单元中,在这篇课文的前面安排了《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诺贝尔》三篇课文,文中的主人公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滴水穿石”的观点,试着改写其中一个事例,在实践中进一步掌握说理文的叙事特点。这样的训练也为课后的一个习题“写读后感”打下了基础。

(点击)到了五下学习《谈礼貌》,这篇课文在举例论证时的最大特色是一叙一议,所以在巩固前两篇课文所习得的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围绕观点,作者是如何叙议结合”的探究上。先看叙,它与《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的叙有所不同。因为《谈礼貌》的话题是“礼貌”,礼貌在字典上的解释是这样的: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还有这课观点中的关键词是: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所以作者在叙事时,三个事例都突出了人物的言行,而《滴水穿石的启示》中突出的是人物努力的过程和成就。所以,同是说理文中的叙事,同样要求简洁、凝练,但围绕不同的观点,所叙述的重点也是不同的。因为事例是为观点服务的。我们老师只有细读到了这个秘妙,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完成课后的习题,就是: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在写这个事例时就会抓住人物的礼貌言行来写。再看议,首先,议论的内容与叙事部分是一一对应的,例如牛皋岳飞问路的事例中,议论部分中的“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前半句对应的就是岳飞,后半句对应的是牛皋。这句议论能否放在踩脏群或刮伤脸的事例中,学生一看就明白不能,因为不对应;其次,议论的形式是多样的,有的是引用俗语,有的是采用形象的比喻,有的是用关联词来连接;第三,议论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一两句话就可以了,这样的难度也比较符合五年级学生。所以学生写完一个事例的叙事部分后,可以鼓励学生也尝试着写一写议论,可以直接借用文中的议论,但一定要和叙事内容相对应,也提倡自己写。

(点击)到了六上的《学与问》,作为小学阶段的最后一篇说理文,这一篇又比前一篇增加了难度,因为出现了分论点,所以课文列举的哥白尼、沈括两位名人的事例在观点上都有了不同的侧重点,一个侧重于好问、善问,一个侧重于自问(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在方法上也有了不同,一个先叙后议,一个先议后叙,跟《谈礼貌》中三个事例都是先叙再议就不一样了。而且,同样是先叙后议,《学与问》第一个事例的议论所化的笔墨明显比《谈礼貌》一文中的多,体现了年段性,体现了难度的循序渐进。所以在五下初步学习了叙议结合的基础上,可以以这课为例进一步探究叙议是怎样结合的,鼓励学生由写一句议论到会写三五句议论。

当然,《学与问》作为小学阶段说理文的收官之作,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把四篇课文放在一起,发现并学习说理文引出观点的各种方法,作者展开议论的不同形式,等等,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以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四篇说理文放在一起,在比较中细读,我们就会发现编者在编排上遵循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年段的特点精心选择了相应的文本。

讲到这,我最后想说的就是在细读文本时,我们不要孤立地看一篇,而要用比较法在丛林中看一篇,除了我今天讲的同类文比较,还有其它方面的比较,如同单元的课文放一起比较,不同文体的放一起比较等等。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实践和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技术支持:江苏迅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