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情思共生”的小初一体化教学———以道德与法治“同伴交往”教学主题为例
印 琼 张 翰
摘 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应贯穿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一体化教学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效途径。一体化教学要关照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注重学段衔接,从整体上把握。教师可根据“情思共生”理念,从内容中厘清“情思”共生要素,把握一体化教学目标;从方法中探索“情思”共融环节,寻求一体化教学策略;从路径中打通“情思”共振通道,突破一体化教学壁垒,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关键词:情思共生 同伴交往 小初衔接 教学一体化
印琼,江苏省丹阳市正则小学,江苏省特级教师;张翰,江苏省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正高级教师。
新课标指出,道德与法治教育要在道德教育中发挥法治对道德的促进作用,在法治教育中发挥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使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培养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道德情感与法治思维的关系,去达成课堂上道德与法治的相融,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激发,让学生的法治思维得以发展,整体推动儿童德行生长。“情思共生”的课堂主张,旨在小学阶段以“情”为基点,拓展“思”的空间;初中阶段则在“思”的进程中,强化“情”的浸染,让“情”成为学生道德生长的左翼,让“思”成为学生道德生长的右翼,双翼共振,在情境体验中引发思考,在思辨明理中升华情感,在情感驱动下内化行为,最终在实践中逐步建构学生的思想逻辑。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中“同伴交往”主题课文为例,依托一体化教学理念,在“情思共生”的思想引领下,加强学段衔接。
一、整体梳理教材,厘清“情思”共生要素
一体化教学不是将中小学生道德形成的各要素简单累加,而是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坚持思政育人目标一致性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梯度性有机协调,以价值引领、学生成长为根本,纵向做好学段之间的衔接,横向做好课程各版块之间的贯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对于长期以来割裂化、本位化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来说,需要建构整体化的教学理念。围绕同一内容,指向同一目标的不同维度,让课堂产生“情”与“思”的共振。教师可以先从整体上研读教材,明晰教学目标,把握学段衔接重点,厘清“情思”共生要素。
1. 研读教材,理解“情思”教学内容。研读教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教学的最优化。教师通过梳理教18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材,全面了解教材结构和内容,整体设计教学。通过教材梳理,我们发现“同伴交往”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重要的循环教育主题,在义务教育阶段都设置了相应内容,包括一年级的“我们在一起”、三年级的“我和我的同伴”、七年级的“友谊的天空”等8个单元的内容。从纵向看,道德与法治是根据学生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能力不断提升,交往需求不断加大,以“成长中的我”作为原点,整体来建构交往课程的。从横向看,围绕学生交往素养,在相同的交往范围也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如四下“同伴与交往”单元,分别从分辨真假朋友、交往讲诚信、学会正确处理矛盾等不同角度强调了如何更好地与同伴交往;七上的“友谊的天空”单元,从体会友谊对成长的价值和寻求交往智慧两个角度探寻交往的真谛。同时,小学阶段重在交往方法的指导和基本交往品质的塑造;初中阶段侧重交往价值与交往智慧的探寻。充分理解教材,依据学情对课程作适当筛选、整合和重构,找到“情思”切入点,才能架构出有效的“同伴交往”一体化教学的梯度。
2. 立足素养,明晰“情思”教学目标。道德与法治课程遵循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是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呈现教育主题的,强化了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因此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教师在实施一体化教学时,除整体梳理教材、厘清教学内容外,还要立足核心素养,吃透教材围绕同一核心素养在不同学段的目标体现,明晰“情思”培养点,做好学段衔接,实现小学高年级向初中起始年级的平稳过渡。如一年级“我是小学生啦”“我们在一起”单元,旨在指导学生学会与新同伴交往,形成认同感与喜悦感,养成与同伴共在的观念;三年级“我和我的同伴”单元和四年级“同伴与交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梳理正确的同伴交往观,提升交往能力,丰富交往经验,学会珍惜和维系友谊;五年级“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单元,旨在让学生学会与同学和平相处,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六年级“完善自我健康成长”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七年级“友谊的天空”“在集体中成长”单元,让学生感受友谊的美好,学习交友的智慧,培养团结互助、热爱集体的好品质;八年级“走进社会生活”“遵守社会规则”单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学习交往准则,享受健康交往,践行社会新风尚。基于素养,小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强化自我认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形成尊重和接纳他人的交往态度,培养友好交往的基本品质。初中阶段,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友谊对成长的价值,学习交友智慧,做到绿色、安全、高质交往。整体来看,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从小学的低年级引导礼貌交往,感受同伴交往的快乐,到中年级培养集体意识,让其善于交往,再到高年级友好交往品质的系列培养,最后到初中生正确关系的处理。可以得出,随着学生朋友圈的不断扩大,学生交往逐步从感性走向了理性,学生从最初的情感体验也逐步形成了对交友过程的理性思考。教师只有明晰各阶段教学目标,激起学生情感与思维的共鸣,构建系统、全面解决同伴交往问题的目标整体,才能让教学更深入。
3. 注重衔接,抓住“情思”教学关键。各学段的过渡与衔接点是学生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点,也是学生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的转折点。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握三个衔接点:第一,三四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期。本学段学生已适应了小学生活,视野不断扩大,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需指导学生与人沟通的基本方法;第二,五六年级是延续小学低、中年段,与初中阶段相衔接的年段。本阶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又进一步扩大,也具备了一定的道德是非判断能力。这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能平等待人;第三,初中阶段是小学高年段的延续,与高中阶段也相衔接,是培育道德品格,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本阶段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理解个人与他人、集体、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小学阶段更多倾向于认知,而初中阶段更多倾向于认同,如何从认知走向认同,教师要基于学生交往的原点,放眼学生交往的未来,进行一体化设计,有效推动“情思共生”,促使学生交往能力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二、探索实施策略,寻求“情思”共融环节
实施策略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成某一教学目标,采用的一系列教学方式、方法等。有效的实基于“情思共生”的小初一体化教学 19施策略能帮助师生在课堂上建立情感共鸣,促进思维共振,实现行为共进。因此,寻求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是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关键。教师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探索一体化实施的策略,使一体化教学目标更聚焦,教学过程更合理,从而多维度去推动课堂的“情思”共融。
1. 整合教学内容,找准“情思”共融承接点。整合教学内容的关键在于找准承接点。紧扣同一教学目标,抓住其中的某一课,通过向前延展和向后延伸的方式,从中选取适切的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形成一体化教学的内容。如执教七年级“交友的智慧”一课,首先将教学内容向前延伸,把一年级“分享真快乐”、四年级“说话要算数”和六年级“学会尊重”“学会包容”“学会反思”的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复习巩固中唤醒已有经验,接着再向后延展,与八年级“社会生活讲道德”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进一步锤炼交往品质,最终形成交往品格。此外,教师整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立足自己所教学段,找准“情思”共融承接点,基于学生原有经验进行重组,千万不可出现小学课堂初中化,初中课堂小学化的现象。
2. 融合教学方法,抓住“情思”共融关联点。小学道德与法治,注重学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知,在体验中深化认同,在体验中巩固行为。初中与小学相比,更侧重理性思维的塑造,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开展生活。“一体化”视域下的“情思”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生活经验,通过情境建构实现生活逻辑与学科逻辑的统一,将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融合,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升道德理解力与判断力,促使其将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由此得出,只有“情思”共融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健康、完整的人。因此,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相互学习,抓住共性,将小学与初中的教学方法进行互通、补充。如执教七年级“友谊与成长同行”一课时,可以将情感体验融入其中,通过“创境—激情—引思—导行”四步教学法,让学生的心热起来,动起来,静下来,行起来。首先,学生课前搜集从小学到初中与同伴相处的点滴,创设情境,通过视频、照片呈现,实现自我唤醒,让学生在回忆中感受拥有同伴的幸福感;接着,利用初中阶段倡导的探究分享教学方式,梳理自己的同伴圈,引发思考,总结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友的范围、内容发生的变化。整个过程注重情思结合,让学生在充满爱的朋友圈里,理性思考交往的变化以及同伴交往对自身的影响力。作为小学教师也应具备一定的理性思维,特别是高年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引发思考,在碰撞中形成共识,为初中教学作好相应的铺垫。
3. 贯穿教学评价,促进“情思”共融生长点。一体化教学评价要体现综合性、客观性和全面性,契合学生实际,关注学习过程,探索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多元评价方式,保持评价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让教学为学生交往素养的生长助力。如教师可通过设计“同伴交往观察量表”和“同伴交往自我评定表”等,采用自评互评、家校联评等方式,注重感性与理性相结合,客观评价每一位学生的交往能力。利用学生成长册或成长档案袋,通过增值性评价,收集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评价量表或评价依据。如六下“完善自我健康成长”,教师除采用自我评价,从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的角度进行自我认识,还可以组织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等,了解“我眼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全面、真实呈现自我样态。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高年级教师和初中教师在评价男女生异性交往行为时,不能过度放大,以免造成学生的错误认知和心理负担。
三、突破学段壁垒,延伸“情思”共振通道
小初衔接教学一体化,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属于统一的知识体系,但因为学生的年龄、认知等方面的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特质和需求,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是螺旋上升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有融会贯通的思维,学会整合多方资源,努力突破学段壁垒,积极打通学段通道。教师可以围绕同一主题,从目标到内容,从路径到方法进行全面统整,畅通一体化教学的“情思”共振通道。
1. 统整教材,实施异构教学。设计教学时,教师需立足本学段,不仅要关照学生即将要过的生活,20 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要呼应学生曾经的生活。同伴交往从陌生走向熟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引导与教育。教师可以在各年级选取相应的教材内容,确立衔接目标,进行一体化教学实践。如为让初一新生尽快融入同伴,融入集体,教师在执教七上“交友的智慧”一课时,可将一上“拉拉手 交朋友”、三下“同学相伴”以及五上“学会沟通交流”等课文进行整体建构。课堂上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展示、游戏互动,让大家相互认识,增进了解,消除陌生感。接着,搜集学生上小学时的集体生活照片,制作成短视频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在动人的画面中,体悟相处的快乐,懂得拥有同伴的美好。然后,呈现几个生活场景,组织思辨讨论,寻求交往的基本方法与策略。在此基础上,抛出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与分享,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形成共识,从而丰富交往的智慧。整个设计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从小学贯穿到初中,立足“有勇气—享快乐—会方法—讲智慧”的目标导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生活和未来生活,体现了一体化教学理念。
2. 畅通平台,实践活动延展。新课标提出,道德与法治教学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结,实现隐性与显性课程的配合。教师可以通过开辟活动阵地、丰富活动方式、构建一体化研学活动等,打通小学和初中的壁垒,实施有效衔接,实现平台互助,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家庭,从家庭走向社会,在多元平台中锤炼学生的核心素养。如教师可以借助思政阵地,夯实班会、晨会、道德与法治课堂,紧紧围绕同伴交往,开展主题学习周活动。晨会课,引导学生强化对交往意义与价值的认识;班会课,开展具体交往案例的探究与讨论;道德与法治课,进行思想的再引领与巩固,切实打通思政育人通道,营造健康、文明同伴交往的氛围;研学活动中,组织同伴互动,开展合作评价,鼓励学生在活动中践行交往能力,锤炼交往品质。
3. 紧密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小初衔接学生交往能力的培育,特别要做好六年级与初一年级的对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先针对小学生的交往问题作专项调查,并进行现状分析。开学前,组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教师开展联合教研,在调查分析的反馈中,在双方座谈的交流中,让初中教师能深入了解学生的交往现状和交往发展需求。当然,小学与初中还要长期进行对口联谊,定期组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课件等教学资源要实现小初共享,让教师们能精准把握“同伴交往”问题的重点和薄弱点。大家相互补充,共生共长,共促学生交往能力。
同伴关系是青少年认识社会的开始,也是与亲子关系平行且不可替代的人际关系,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进程中起着师长无法取代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青少年获得社会交往的技巧,拥有安全感和价值感,促使其不断认识自我、健全人格、健康身心。作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首先要立足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体系、“同伴交往”的教育,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整合,积极构建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在“情”与“思”的共振中形成健康交往的心理和品质。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同伴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锤炼交往技能,形成默契与共识,获得情感支持与安全感,体悟尊重与信任,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同伴关系。影响青少年同伴关系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教师还需充分发挥家长团队的力量,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融合,形成家校合力,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能用积极、友善的方式进行同伴互动。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思共振’生长课堂的建设研究”(课题编号:D/2021/02/42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