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生权工作室成员——范海燕 2023-10-07
网站类目:课堂实录 活动级别:市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范海燕 所在单位:江苏省江阴长泾中学 执教时间:2023-10-07 执教地点:江苏省江阴第一中学 执教内容:十八岁出门远行 参加对象:

十八岁出门远行

ppt1:

导入:青春,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发光体;不论时光如何流转,出发,奔赴山海,走向诗和远方;都是青年不变的追求。特别喜欢王维的这首诗歌:

PPT2            少年行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虽人至中年,但读之仍能沸腾热血。是啊,青春就应该像盛唐游侠少年随性不羁、踔厉风发!

设问1:致我即将到来的十八岁十八岁,正值高考结束,那时风过林梢、人间骄阳正好,我们正青春。说一说你对十八岁的期许?

我们总认为青春应该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狂放不羁,是“有花堪折直须折”的十里春光,是“三月的风、六月的雨、九月的风景”。就像许巍的歌一样“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

PPT3  学习目标

但当现实和设想中的人生并不匹配。前行的路上,有风景肯定也有风暴;有坦途肯定也有沟渠;我们是否让自己的心“四海为家”的漂泊在路上。如何来迎接即将到来的人生新阶段,我们通过余华的笔来触碰十八岁的历程、指引我们前行的方向。

PPT4

活动一:感受十八岁远行的心、路历程       (理清章节、读课文)(情节)

师生互动:以接龙的形式复述情节

设问:文中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我”遭遇到了哪些事情?“我”持有什么态度?

盼车                                          愉快、沮丧、焦虑

              请求                            舒适

搭车                     殴打                 愤怒

              抢劫       嘲笑                 出离愤怒

                         被抢                 悲凉、恐惧

              入驻                            温暖

回忆:父子对话

(补充人物形象)

    “我”:天真单纯的、热爱生活、叛逆轻狂,做事没有分寸、遍体鳞伤、最终顿悟 

司机没有丝毫抗争的妥协者、拥有看客心理,世俗化,愚昧麻木,欺善怕恶,圆滑世故

山民是暴力的代表。

父亲用心良苦,温暖的人、对儿子有深厚的爱。

PPT5

活动二:感知先锋派小说的荒诞情节     (学会鉴赏、读课文)(手法)

活动方式——讨论

设问:你觉得本文故事情节与以前学过或见过的小说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找出这些荒诞的描写来。这些描写主要体现在哪些情节中?( “不合情理”的描写,预习中的疑惑出

明确:小说情节的“荒诞”色彩

1、司机态度突然转变,“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正开着时去车厢取苹果------毫无预兆的脾性

2、当我问他去哪里时,他说“开过去看吧”,“我”旅行时没有目的,司机也不在乎方向,只要汽车跑着就行;                                                             -----毫无目的的行程

3、正在修车却莫名地做操                                              -----毫无规划的生存

4、有人抢劫车上苹果,他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    -----毫无抗争的妥协

5、最后司机参加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            -----毫无善念的品质

(荒诞色彩愈来愈浓,这里的荒诞意味已经达到极点)

PPT6

介绍先锋派小说特点:

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是成名作。

余华曾坦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荒诞之处有象征

Ppt7

表现主义小说:表现精神,不是描写现实,表现外部世界在人的内心世界的折光。

先锋派:艺反对传统文化,注重发掘内心世界。

技巧:采用隐喻、象征、联想、夸张、意象

(外在风格)

以近乎无动于衷的冷漠的叙事态度,对人性中黑暗、丑恶、残忍的一面进行无情的暴露。

(内在神韵)

最终抵达的并不是愤怒或诅咒、感伤或抒情。 以冷漠的态度审视一切黑暗、丑恶与残忍,骨子里却是以同情看世界,心怀赤诚。

从表面看,这一切都是不合情理的,是荒诞的,但从艺术的角度看,这正符合先锋派文学往往不主张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这里的故事本身仅仅是一种媒介,或者是一种象征,用虚幻来反映现实生活。

象征:借助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引人思考。

Ppt8

设问:思考各种意象在小说中的现实意义。                            (师生互动问答)

教师引导: “胡须”:是成人的标志,也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

明确:“苹果”在西方的文化中,是特洛伊战争的起源的金苹果,也是伊甸园里引人犯罪的苹果,它可以代表着某种原罪。

“红色背包":父亲给我的价值体系和经验。背包被抢,意味着外界给我的回馈与我想象中的不同。伴随着背包被抢夺,本来应该延续精神被扭曲了;而父亲给我的这套价值体系和经验,已经不足以应付现实的世界。

小说的第一个主题:经验的不可恃,人应该永远自我更新,且永远处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旅店”是漂泊的灵魂的栖息地,是一处暂时或长久的寄托地。那没有具体地方的旅店便是人们生命中所要永恒追寻的理想家园。

“公路”:绵延无尽的公路象征了人的生命旅程,人在公路上奔波就像船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飘零一样,起起落落,看不到目标。公路上一个个充满诱感的高度和一个个令人沮丧的弧度,暗示了生命总是不断地在希望与失望、肯定与否定中循环前行的。但这期间没有先知的指引,只能靠行路者自己苦苦探寻,这多少有些悲壮。

一个蜷缩在卡车内部的姿态:象征着文革之后新时代开启后青年人的姿态:我曾经做过抗争,但一次抗争的失败并未隔绝青年面对外部世界的勇气和决心,他还会重新上路。


导入任务三:

王彬彬的文学评论:“余华一定认为人类生活本质上是非理性的,是荒诞不经的,在貌似秩序井然有条不紊的外表下,世界其实是混乱不堪和莫名其妙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作品当然带有寓言的性质,它们是以一种极而言之的方式揭开了世界的不可捉摸和生活的荒诞绝伦。”正如同“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荒诞就是将真实的人性裸露给读者看

PPT9

活动三:在塑形、象征中挖掘主旨               (言为心声、读课文)(主题)

作者塑造了一群怎样的人物来演绎荒诞的故事 ,想要在本文中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小说主旨的“多元化”                                                                     讨论交流

小说通过描述一个18岁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经历,反映了孩子世界与成人世界(司机、山民等)的矛盾冲突,以及涉世未深的孩子对现实世界的困惑、恐惧。

这些角色很特殊,也很巧妙,因为他不是任何人,所有他就可以成为任何人。把角色塑造成一种人类最本质的人性。

PPT10

讨论基础上明确主旨:

1、要求:找出小说的“文眼”所在。(即体现作者 创作意图和  作品主旨的部分)

青年找到了破破烂烂的卡车,发现好在卡车内部还是好的一一我 的内心还是健全的暖和的,原来寻寻觅觅而不得的旅店就在卡车里,就在我的心里:这个外在的世界尽管充斥着荒诞、暴力,但只要坚持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他在心在的自我世界中建立起了独属于自己的价值。

十八岁的年纪,迷惘的年纪,不妥协的年纪;十八岁的远行,心灵的远行,成长的远行!

(一)、人生是复杂多变的,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诸多困难与挫折。我们也不应灰心丧气,而应在心里保存一份希望与勇气,明白只有自己才能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这也是成长中的收获。

PPT11

(二)、经验的不可恃,人应该永远自我更新。

(三揭露某种在“文革”暴力阴影下的人的一种创伤性的阴影。

暴力的世界一文革(分析小说的环境:被害人受到四面八方而来的拳脚袭击,他所面对的不是某个具体的人,都是一个暴力的世界,一个整体性的暴力的机器:连小孩都向他扔苹果:最后他疼得话都说不出来,被剥夺了话语权——文革。

(四)、本文从另一个侧面剖析社会,可以进一步引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奋发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的群众社会心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暗示了一种现实:青春的纯真,得处处提防世人的卑劣;见义勇为,可别落入被人欺骗的陷阱。热情遭遇冷漠,真诚遭遇陷害,公理遭遇暴力, 我们不能不对社会进行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虽然推动对国家各方面快速发展,但前期社会呈现的部分消极不健康的群众社会心理无序、迷惘和浮躁


总结:(现实指引性)

《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类文章正好为我们提供了走进文本、探求人文的途径,它不仅讲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悖谬,也带给我们人生的哲理思考。每个现代人身处物质文明高度提升的今天,同时也始终处在-种紧张、压抑、无序、扭曲的生存状态中。我们的生活可能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寂寞。我们也许更加注意那些外在的喧嚣,而忽视生命家园、精神归宿的存在,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我想答案正像三毛所言:“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人的种种痛苦挣扎在阅读的指引下的能得以释怀、文学的美让人性获得自由、从而使人依恋生命,虽然辛苦我还是会选择那种滚烫的人生,这便是文学对人文的终极关怀。

课后延展作业:

  用课堂上解读现代主义小说的方法鉴赏 卡夫卡《变形记》圈划批注,课堂交流   

(暑期“望江杯”书单)

  •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