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探索
“没有先进的、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教育理念、哲学思想,我们的教育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使得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这个素养培育时代,思想政治课要走向深度,首先要革新旧的教学观念,包括对于教材知识的理解、学生主体定位、教师角色转变等方面纠偏往日的误区,这是学科实现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知识观。教学立场的知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常识,也不是人类认识系统中那些经过了系统的理性思考并以“符号”的形式保存下来的过往经验,而是随主体变化而呈现出来的个性化、事实性、有价值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视域中的知识不是“一种纯粹的科学立场,而是一种生命立场。”也就是说,教育中的知识,不是简单的符号存在,而是在前人认识成果和师生互动中生成的新的意义系统,它不仅具有客观真理性,还具有因主体存在而产生的价值关系。因此,知识具有三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即: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符号表征是人类认识成果的理性呈现,逻辑形式是人们认识知识的形式和方法,意义则是知识与人产生内在联结而形成的个性化价值关系。由此可见,对于知识的理解,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重要方面,对于知识的理解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在教育定义和教学理念上的分歧。
师生观。新课程改革以来基础教育界不断声明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的理解偏差却成了课堂“人学空场”的主要原因。教学立场的主体性不是指学生能够坐在教室听老师上课就够了,而是指学生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社会人,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基于自我意识和目的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不是将知识全数倾倒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宝藏,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同类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深度学习的效果。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知识是无穷尽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教师更没有办法确保自己能够做到“万事通”,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追求自身素养发展,做一个能履职,有智慧的教师。
在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教学实践略显浮躁的现状下,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教学的内在深刻性,而不应一味追求花样百出。思想政治课堂虽急需摆脱“沉闷”的标签,但更应关注其深刻性,即走向深度教学。强调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不是指教的内容越难越好,而是要求思想政治课要走向思维深度和思想的深度,以一种活动式的、对话式的课堂模式,唤起学生学习的自我意识。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的课堂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来开展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在课上充分理解学科本质和知识内核,自主学习基本知识和经验。同时,教师的深度教学与学生的深度学习是相并而行的,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对话和活动,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同伴的协作下,共同探究问题,追寻真理,并在整个过程中,逐步端正人生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深厚的情谊。自主——合作——探究,这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以师生对话串联起与学生的情感、连接起知识的内涵,从而帮助学生不断刷新知识库,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搭建走向知识更高峰的攀登阶梯,这便是在深度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性意义所在。
另外,必须强调的是,“不存在对于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序列,而且在任何特定的条件下,任何具体的序列总是决定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包括过去所学的知识、智力发展的阶段,材料的性质以及治理素质的差异等。”教学模式或方法的转变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的课程设计、教学安排的依据只能是教学场域中的个性化的学生。
教学从来不是专属某一学科的任务,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是某一门学科可以完全实现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培育,同样是不同学科、不同社会主体,包括课堂、校园、家庭、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物理上的“合力论”同样适用于教育,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如图1)。在图示中可以明显看出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的O出发,会有分别来自课堂、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四股力,分别为、、、,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依次得到 、,进而得到,可以看出,最初的四股力通过合力而形成的 是最大的力,这就表明了在帮助学生成长过程中,只有家校联动,才能使出最大的牵引力,帮助学生走得更好更快。“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是一种贴近生活的教学,它将积极的校园文化和管理、温馨的家庭教育、正能量的社会环境作为课堂的延伸,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着不同的个人特质和生活环境,当学生将所学知识带入各自的生活情境中,就会得到不同的互动效果,这便是学生与他们所处的多样化情境所构成的自我发展过程,因此,我们同样应将注意力投放到课堂以外的校园环境、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影响上。
图1 教育合力结构示意图
从本质上说,教育教学是一种社会性、实践性活动,所以,实践出真知,生活实践是教学的最终去向,也只有实践才是滋养教学更好发展的沃土。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要走向深度,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带领学生把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真正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基于对教学立场的知识结构的分析,本研究更加坚定了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是一种体验式的教学,学生在深度学习过程中一是要在课堂上体验生活情境,二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参与实践,这是学生得到情感共鸣和价值观树立的根本方法,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自我实现的倾向是发自内部的,而且要克服与世界发生冲突所引起的障碍。”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自我与环境、与世界的和谐共融的关系中,才能顺利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到社会现实,实施教学时利用社会现实事例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简单又直观的情境中达到自我感悟和自我提升。同时,一堂课的结束不是教学的结束,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提升要在实践中才能加以巩固,教师要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将已经内化的思想内容自觉外化为行为习惯,才能算是教学一个阶段的结束。
针对以上思考,笔者精心设计了相关教学内容,并实施了课堂教学,作为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策略的初步探寻和尝试,现将其中一个课例展示如下,欢迎指正。
【教学课例】
(导入新课)PPT展示图片,伴随着优美的钢琴曲教师讲述(PPT设计时插入音乐)
在江阴,有这么一个地方,那里有免费的无线网络、茶水和咖啡,在书架的间隙里,专注的读者显得格外美丽,一本好书,一杯好茶就能度过一个温馨的午后,在这里,一座一茶一盏灯,邂逅一种不曾体验过的阅读。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是香山书屋,一个公益性书屋,对社会免费开放。它的创办人季丰,每年个人出资约60万来维护书屋。他怀揣着这样一个梦想:希望书屋能走进社区,走进企业,产生正向的社会效应。今天,我们就通过季丰与他的书屋来学习一下“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
(讲授新课)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
情境一:香山书屋之创设初衷
◆比较创设公益书屋与经营书店的不同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让学生明白价值判断是认知,价值选择是行为,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
教师点拨:季丰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读书梦,圆他人的读书梦就是我个人的理想之梦,也有人怀揣着一颗致富梦,因此他可能选择努力经营一家书店。由此可见,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人们会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教师总结:价值判断是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选择。注意二者的关系,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价值判断。(电子白板展示)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
★情境二:香山书屋之现场体验
过渡:在香山书屋,不仅看书喝茶免费,还能免费参加培训班、讲座、沙龙等活动。在不久前的一个周末,老师便慕名前往香山书屋,现场体验了一把,也有幸参加了当天举行的以“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文化沙龙活动。其中一名义工的发言令我印象颇深,在这里,我们来一起分享一下。
◆探究一:“义工小王的发言”
义工小王在谈及从古至今人们对读书的看法时截取了三个典型时期。①古人有云:“惜三上珍三余只为五车八斗,读四书研四史只拥千户万钟。”古人推崇读书更多的是因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富于才华还可以使人获取功名利禄。②上世纪80年代末曾流传这样一句话:“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当时甚至涌现一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③而进入21世纪,在这个互联网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如果没有读书教予你纵观全局的智慧和预测未来的敏感,那么你迟早会被淘汰。
提问:请大家结合课本99页知识思考,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时期对读书的态度会发生转变,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借助小王的发言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人们对读书的不同态度的原因,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具有社会历史性。因此,评价历史和现实的价值观念,应考虑当时的条件、背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要与时俱进。
◆探究二:你来发言!模拟沙龙
对于读书,我们大家有什么样的认识?不一定要谈古论今,可以谈谈切身体会。
发言:比如你为何而读书?喜爱读什么样的书?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学生读书的目的各有差异,选择书籍的种类风格迥异,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教师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三点。①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比如:富人与穷人。 ②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比如:艺术家与医生对于维纳斯雕像的不同视角 ③人们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比如:贪官与清官。
现学现用:读“观祈雨”思考为什么农民和地主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会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教材中的古诗文让学生巩固“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并理解“在阶级社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情境三:香山书屋之展望未来
过渡:地主的价值选择对吗?固然不对!我们的社会还是更多的需要像季丰这样无私奉献的人。(播放视频)他讲过这样两句话:“这个世界最需要的不是百万富翁,而是有人能为社会做点事。” ······在他的感召之下,香山书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已开出连锁书屋,比如,在我们熟悉的黄山湖公园也设有漂流书屋。现在书屋有义工200多人,承担大多数工作,包括:负责阅读服务、策划读书活动,负责各项专业技术如设备修理、网络维护等。(PPT展示图片)
◆探究三 讨论: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愿意加入香山书屋义工团队吗?你认为季丰的梦想能实现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略
(设计意图:重点知识通过自我探讨、教师点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加强学生情感道德价值观的升华。)
教师总结: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面对不同的事情所作出的选择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季丰的行为无疑是从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出发,他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利益来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且,书籍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在现代社会更是不可或缺的,以文明带动文明,掀起全民读书的热潮,引领着全社会追求真善美、追求真理的思潮,正所谓修身齐家平天下,这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创举。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教师点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略)
◆情感升华:香山书屋的活动不仅得到了社会企业家、教育人士的支持,正如大家的选择一样,我们的学生群体已经有人也加入了这样的团队。比如我校君墨社团、南菁中学志愿者们,他们积极与香山书屋的合作,在这里,老师再次倡议大家走进书屋,感染书香,传递爱心,奉献社会。在奉献中体验幸福,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并为下一节课“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起到良好的铺设作用。)
(课堂小结)先由学生小结,老师根据学生小结的情况做适当补充,具体内容略。
课后反思如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转型,深度课堂样态的建构,其目标指向是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可以将“课堂有温度、知识有密度、学科有深度”和教学“有效率、有效益、有品质”作为思想政治课深度课堂建构的基本元素。“课堂有温度”体现教学的驱动力,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的热情和动力;“知识有密度”体现目标的执行力,学生的学习有知识量的要求,知识是思维和能力的基础;“学科有深度”体现思维创新力,教学应激发起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学的“有效率”体现政治课教学要追求单位时间内传授知识的量和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与状态;教学的“有效益”体现政治课教学行为的效果以及能否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远的影响;教学的“有品质”体现政治课教学的个性化,包括课堂信息流动的畅通、学生独特性学习体验的尊重、师生主体发展成长过程的关注。思想政治课深度教学课堂的“有效率、有效益、有品质”实际上是我们对政治课教学的一种文化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