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诗意”主题阅读和素材读写 2023-09-25
网站类目:资源共享 资源学科:语文 资源类别:高中语文阅读素材 资源年级:高二 选用情况:学科网未选用 资源内容:“生命的诗意”主题阅读和素材读写

生命的诗意”主题阅读与素材读写

                                           编制人:刘毅然                姓名:               

生命绝不是生存那么粗糙和简单,张闻天说:“生活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生活。”那么也许生活、生命的诗意,就是诗意地去生活。诗意,不只是一种生命的凝结姿态,一种生活的瞬间定格;诗意,它是眼前的那层滤镜,手上的那份选择和体内的那颗灵魂。

【专题名言】

关于生命的诗意”的名言

1. 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2.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王小波《红拂夜奔》)

3.如果一个人的生命中充满了诗意,他不必写诗,也是一个诗人。(李银河《我们都是宇宙中的微尘》。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其夫为王小波)

4.从远处看,人生的不幸还蕴藏着诗意而一个人最怕庸庸碌碌地生活。罗曼·罗兰,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于1915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栖居”。(余秋雨)

6.充满智慧的人迈入生活的门槛时,他的思想一尝试着展开翅膀,就会用目光抚摩着诗意,用眼睛孵育着诗意。可是一碰到常见的坚硬的障碍,这诗意的卵就破碎了。对于几乎所有的人来说,现实生活的脚一落地,便踩在这几乎永不破壳出雏的神秘的卵上了。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7.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达尔文)

8.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季羡林)

9.人,是美的,是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不纠结、少俗虑,随遇而安,以一颗初心,安静地慢煮生活。(汪曾祺《慢煮生活》)

10.适度的痛苦让人喋喋不休,而太多的苦难则让人们默默承受。 所谓沉默的诗意,或者诗意的沉默,并不是里面只有鸟语花香曼语轻歌,没有血泪苦难和绝望,而恰恰是拽着眼泪和一无所有时的哀恸,是穿山越岭返乡之路的跌跌撞撞,是知其所来知其所终的安天知命。(周濂《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11.一字不识而有诗意者,得诗家之真趣;一偈不参而有禅味者,悟禅教玄机。(《菜根谭》,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集,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

12.人们狂热地追逐着各种各样的新奇与时尚,又是这样轻率地抛弃与历史的联系,于是生活就剩下永远也不可餍足的欲望与轻浮的奢华,诗意的情怀再也无处栖息。(胡发云)

选择以上名言中的一条进行解读。尝试写一个运用该名言的句群。(句群即含义有关联的几句话) 

含义解读:                                                                                          

                                                                                                    

名言运用:                                                                                                                 

                                                                                                                 

                                                                                                                 

【专题文章】


 生命的诗意

马德

在喧闹的人群中,是不会寻找到诗意的。诗意必须要回到自己,要么一个人站在一棵树下寻找绿意,要么你就是一棵树,诗意的本质,是安静中的蓬勃。

活在一群狐朋狗友中,是不容易有诗意的。世俗的吃喝玩乐,只能养成世俗的情趣和情绪。诗意的圈子,二三人足矣,彼此赏心,却从不腻在一起。距离是诗意的一部分,在很多情况下,隔着距离的情感才会美。

大自然里最诗意的画面都是安静的。喧嚣和躁动是美的大敌。内心宕动的生命,形体是难以收束的,再好的气质也都会土崩瓦解,落在精神面相上,就会显得形神委顿,甚至还会有点猥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不言,是因为不必言。有些美,一张扬就会扭曲。有些美,一说破就会穷形尽相。因为庄重而愈厚重,因为收束光芒,而愈发闪烁迷人的光彩。我相信,诗意是对安静生命的一种敬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人的诗意,本质上是孤独之美。静对一朵花,独酌一杯茶,守一卷诗书,一个人访山赏流岚看虹霓,所有这一切,其实都是与另一个自己厮守。孤独会怡养独特的精神气质,诗意会生出非凡的胸怀气度。气质是超越别人的力量,气度是超越自我的力量。一个人因气质而与众不同,又因气度卓然于他人之上。前者征服的是眼球,后者慑服的是人心。

男人的诗意是深沉,女人的诗意是知性。深沉的背后是一种雄浑,知性的背后是一种华美。呈现在人前,就是深沉内敛后的踏实,以及知性烘托到妥帖的优雅。

有合适的人,对饮也是诗意的。有知心的人,无言也是诗意的。境由心造,亦由人造。在一起轻松而又彼此愉悦,就是诗意。诗意跟金钱和权力无关,诗意里可以有知己,绝无达官贵人。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红尘之诗书,佳人之耳语,是诗境的一部分。瀑下赏风语,松前听果落,羁旅逢故人,鬓雪寸心丹,也是诗境的一部分。诗境,就是与自己,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诗意是天人合一。一个人的趣味在哪里,诗意就在哪里。不在于说什么不说什么,做什么不做什么,正所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真正的诗意是简单的。它浑然天成,却又看起来妙手偶得。它是上天赋予人的一种灵韵。

诗意完成的是由人性接近神性的过程。也因此,诗意必然是贵族气的。人从动物性跳脱出来,上升到神性高度,会带来情怀和格调的升华,也会带来良知、崇高、正义,这样诗意地活着,完成的是人生终极意义。

在世俗的世界,诗意是十分困难的。而生命的高下恰恰在这里,人生的好玩处也恰恰在这里。

说到底,有诗意才有意义。

(《广州日报2020年3月17日)

本文没有一处使用举例论证的手法,而是高度凝练,使用概括的语言和鲜明的观点进行表述,请你在文本中划出所有重要的观点句,并选择其一,以此为观点句使用举例论证或引用论证的手法展开论述,200字左右。

我的选择:                                                                                                  

                                                                                                    

我的练习:                                                                                      

                                                                                                    

                                                                                                    

                                                                                                    

                                                                                                    

论文速递

“诗意地栖居”的审美内涵与人生意义

陈小宇

一、何为“诗意地栖居”

(一)“诗意地栖居”的产生背景

“诗意地栖居”出自荷尔德林的一首诗,诗云:

如果生活纯属劳累\人还能举目仰望说\我也甘于存在吗是的\只要善良,这种纯真,尚与人心同在\人就不无欣喜以神性来度量自身\神莫测而不可知吗\神如苍天昭然显明吗\我宁愿信奉后者\神本是人的尺度\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我要说\星光璀璨的夜之阴影\也难与人的纯洁相匹敌\人是神性的形象\大地上有没有尺度\绝对没有——荷尔德林《在明媚的夜色下》

荷尔德林在谈到栖居时,认为人之所以甘于劳累的生活,此在的痛苦,是由于人具有这种与人心同在的善良和纯真,这种贴近生命本真的神性特质,他将神作为人的尺度,从人类此在的本质特征上看出了诗意、神性的形象。人类最原始的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劳绩”的,这也正意味着人类的生存境遇本来就是受限制的,但诗人转而充满了对无限人生的向往,一句“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之上”道出了人类本性对有限的不满足。人不是甘于困于现实的动物,人类总在追求光明的道路上寻求对现实的超越。他在反思人的生存究竟是什么,追问处于这种无力改变困境中的人们原本还可以生存的另一种状态。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对于现代西方的诸种现象,无论是价值和信仰的危机,还是日益扩张的技术和工业文明带来的不良后果,人们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困惑。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有时根本来不及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信息,思想也难以赶上周围环境的迅速变化,压力和恐慌便接踵而至。敏感的诗人首先预感到了这种生存的压迫和人生的不自由。工业时代的演进愈演愈烈,人们面临的生存境遇也每况愈下,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海德格尔赋予了荷尔德林的这首诗以深刻的哲学诠释,将“诗意地栖居”阐释为一个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问题,力图凭借人自身的觉悟来试图为迷茫无助的现代人提供精神上的解脱。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这首诗所做的阐释是以他的“存在”之思为基石的,他克服了把诗仅仅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观点,而把艺术的本质归结为诗,让“诗意地栖居”成为可能,探究人的生存应该达到的一种理想化的状态,追求一种艺术化了的生命体验。

(二)“筑居”与“栖居”的区别

人们现在的栖居与所想的“诗意”是格格不入的,如今“我们的栖居为住房短缺所困扰。即便不是这样,我们今天的栖居也由于劳作而备受折磨,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而为“诗意”留下的空间,仅仅也就是“从事某种文艺性的活动,或是书面文艺,或是音视文艺”。事实上,工业时代人们的生存大多只能算是“筑居”,并非海德格尔所谓的“栖居”。德格尔否定了这种以占用住宅为目的的“筑居”,引导人们从本质上去思“栖居”和作诗,他认为真正的栖居应该是以诗意为根基的。诗为诗意的显现确立了可能,他说:“作诗才首先让栖居成为栖居。作诗是本真的让栖居。我们何以达到一种栖居呢?通过筑造。作诗,乃是一种筑造。”是诗将人们带回大地,使人立足于脚下的土地,并因此使他们享有着真正的栖居。正是由于个体生命的觉悟,才使得诗意的理想与大地上的筑居最终得以统一起来,时时刻刻自觉化为生命的存在。真正的栖居只有在诗中才能实现,作诗就是一种筑造,它使真正的栖居成为可能。

“诗意地栖居”以实现人真正的栖居为目的,是对人之存在的终极关怀。以获得住宅为目的的“筑居”是人存在于大地上的基本需求,所以有了筑造。但如果人仅仅把筑造的目的看作是获得一实用的供遮蔽的栖身之所,那么这筑居的过程便是毫无诗意了。人,只有把劳动本身看做是一种诗意的生活方式,生活本身才会充满诗意化的气息,本质上的栖居才得以实现。“我们栖居,并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筑造了;相反的,我们筑造并且已经筑造了,是因为我们栖居。”就是说,我们是栖居者。他们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是因为他们已经在生活中超越了此在“烦”、“畏”、“死”的生存状态,从而在心灵上得以超脱,在精神上得以提升。

只要人存在于这个世界,就避免不了烦恼、痛苦、畏惧乃至死亡的意识这些来自于生命之初的困扰和纠缠,它们根源于生命存在的根本矛盾,人只要存在于世界之中,灵与肉、短暂与永恒、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和隔阂就会永远存在。所以“诗意地栖居”也许给我们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种人生启示:生命的各种体验不过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下的生命状态,个体的生活就是对自我选择的一种觉悟。个人的一生就是由生命中一系列的选择组成的长河,如果说人应该像“人该有的那样”活着,那我们为何不选择一种更加优美的姿态,“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二、如何追求“诗意地栖居”

(一)日常生活审美化,学会欣赏和发现美

生活本就是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任何人都难逃单调和乏味的困扰。也许波澜不惊也是一种娴静的美,而若是长期用一种心态和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枯燥无聊是必然的。而诗意地生活,就是要在一般里看出浅淡的光泽,在一瞬间的存在里体会到刹那间的永恒,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应该学学古人的心态。这与希腊人喜欢孤立地欣赏建筑的审美心态是不同的,“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当我们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从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就丰富了自己美的感受。当我们换一种心态,换一种看世界的视角,生活中的情趣便无处不在了。

生命的境界广大,意境深邃,看世界的心态和视野都不能太过狭隘和局限。广阔的生活中处处都包含着美的因素,生活的诗意存在于每一个平凡无奇的物品中,当我们投以欣赏的眼光,一朵花、一片叶、一束光里就有了玄机。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刹那间收藏。———勃莱克《天真的预言》

不过是一粒沙土,一地尘埃,而在有些人的眼中,那就是整个世界,无限美好的天堂。人们所谓幸福的生活其实也就是“如此的生活”,看山看水,别样的心境该有别样的风景。华亭船子和尚有诗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以我们的日常观点来看,夜晚外出钓鱼,兴盛而至,结果一条鱼都没有钓到,兴扫而归,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但若是倾心于追求人生的诗意,见满船明月,静谧湖畔,便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二)回归本真,追求精神的深层满足

中国有一句古谚说:“自然界中的美是永恒的,也是神秘的。”这说明古人已对自然的美存在着某种未知的敬畏和神秘感。我们眺望于山峰之巅,徜徉于湖光山色,醉心于残阳落红,无不是对天地万物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美昭示着宇宙真理,将宇宙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当我们为现代繁复的物质生活所迷惑的时候,何不学一学陶翁,回归本真,去自然万物中寻找生命的皈依。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社会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在努力竞争、自我鼓励、奋力拼搏,人们为了更好地生活,不断创造出新的文明来满足自己的欲求,然而在过分追逐的进程中,在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车轮下,人们渐渐发现自己开始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束缚了,人常常不能占有自己的自由本质而被社会文化和外物所扭曲役使,从而变为非我的状态。21世纪的当代人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人们忽然发现自己的精神家园变得荒芜了,心神开始变得狂躁恐慌,越来越偏离人的本真状态。事实说明,人类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个体的自由空间越来越被挤压,个体不得不痛苦地生活在文明与异化的夹缝之中。如何寻求解脱?“久在樊笼里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之子陶渊明告诉我们,也许有舍才有得。

林语堂将陶渊明列为他心目中最伟大的中国诗人,“是今日真正爱好人生者的典范”,他说“陶渊明的心灵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地,所以我们看不见他内心有一丝一毫的冲突,因之,他的生活也像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冲和”,林语堂崇尚这种将高洁的理想“与七情的生活洽调起来”的生命状态,他力求把适度的物质享受与注重审美的高雅情调相结合,从而创造一种闲适的艺术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它强调的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而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来获得幸福感。这就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复归本真的生活方式。“我们往往在生活的追求中忘记了真正的自我,正如庄子在一个美妙的譬喻里所讲的那只鸟一样,为了要吃一只螳螂而忘记自身的危险,而那只螳螂又为了要捕捉一只蝉也忘了自身的危险。”他提醒人们要抵制物质文明的异化,更多地关注人生的基本问题。在如今消费生产占主导的生活理念下,林老为我们创造出一种以消闲遣兴、修身养性为目的的艺术化的生活,在浮躁的世界中选择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享受。这里的“回归自然”,不仅仅是指贴近物质性的自然界,也是在重新找寻自己那未经世俗异化的天真性情,通过源于内心的和谐来成就诗意的人生。

(三)顺其自然,跳出个体情绪的困扰

“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未必是美。”有时候,人们的惶惑、痛苦不仅仅是来自于外在现实的压迫,人自己内心的争斗也是痛苦的原因之一。当人们困于情绪而无法突破时,人生才有如此多的困惑。一种超脱的人生态度,会让人少受情欲之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处于情绪的大起大落之中,苦闷、伤心,未必让你心生幸福快感,若一个人总是为自己的情绪所困,他将会感到极度的疲惫,直到精力耗尽,而难以体味苦中微甜,但若是最终能辅以合适的渠道加以消释,无疑是经历超脱后的轻松和愉悦。

“诗意地栖居”让人们感受到美,考虑并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愉悦的能力。“美使人愉悦并提出人人同意的要求,在这场合人的心情同时自觉到一定程度的醇化和昂扬,超越着单纯对于感官印象的愉快感受,别的价值也按照着它的判断力的类似的规准被评价着。”所以超脱出纯感官的感受是追寻诗意生活的第一步,跳出自我束缚的思维惯式,从情绪的波涛中抽身而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中国人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器温润圆滑,平淡之中焕发出含蓄的光彩,正是符合中国人所偏爱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美,选择一种更为淡定和超脱的态度,跳出情绪的困扰来再来反观本身,万事皆可理解。

三、“诗意地栖居”的人生意义

(一)贴近生命本真,有限中求永恒

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取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权衡,人们早已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逐中忘记了自己当初的目的,在渐行渐远的现代化道路上迷失了本真的自我。“诗意地栖居”提醒人们铭记自己的初衷,为当下处于迷茫生存状态的人们指出了一条可以逐步化解矛盾的方法。它将充满劳绩的生活艺术化,人们才有意愿去包容理解,去发现自我生命的原初状态,体悟人性的本真之美,在有限的生命里体会永恒的美好。“唯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感觉到我们好像挣脱了时间;我们的人性才纯洁而完整地表现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席勒将这种审美状态通过人的心理感受的形式给我们描绘了出来。我们总是试图以各种言语来描述诗意地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其实,“诗意地栖居”就是深藏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和希望。只有在这种审美化的过程中,人们才能体会生命本真状态的美好,在有限的生命里发现永恒。

(二)丰富生命内涵,发展完满人性

席勒将近代社会比作一种精巧的钟表机械,认为它是由“无限众多但都没有生命的部分拼凑在一起从而构成的一个机械生活的整体”,“国家与教会,法律与道德习俗都分裂开来了;享受与劳动,手段与目的,努力与报酬都彼此脱节。人永远束缚在整体的一个孤零零的小碎片上,人自己也只好把自己造就成一个碎片。他耳朵里所听到的永远只是他推动的那个齿轮发出的单调乏味的嘈杂声,他永远无法发展他本质的和谐。他不是把人性印在他的天性上去,而是仅仅变成他的职业和他的专门知识的标志。”在那个时代,作为个体的人的独特性和无限的可能都被忽略了,每个人都成了一种既有的或职业或专业技术的标志,整个社会的和谐都被破坏了,有意识的人们开始感到反感,却无法摆脱这种来自整个社会的外在压力和固有的习惯对人的束缚。到了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人们的生存境遇不但没有改善,反而愈加恶化,因此他重释荷尔德林“诗意地栖居”,使人们从内在意识到要去摆脱那种功利的、机械的、背离本真的生活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在精神上得到解放,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让人从麻木的状态中走出来,感受生活的快乐和世界的美妙,个体的生命体验也由此丰富而具有个性化,同时也获得了人性的健康发展。

人不同于动物,人具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除了物质上的需求,还有精神上的需要,以艺术化的态度来享受人生,才能将人们从劳苦的生活压力中解脱出来,感受到作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价值与意义,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质的奴隶、劳作的机器。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这里的“游戏”指的就是一种审美心态,只有一个能够以审美的态度来观照这个世界的人才算是一个完全的人。“诗意地栖居”就是要以一种审美的方式来体验这个世界的整体性,诗人通过对审美意象的回味和重构,丰富着当下的生命体验,扩充了个体的生命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完满的人性。

(三)升华人生境界,体悟人生幸福

冯友兰说:“一事物的意义,个人所说,可以不同。其所说不同,乃因持此各种说法者,对于此事底了解不同。其对于此事底了解不同,所以此事对于他底意义亦不同。”冯友兰认为人的生活是一种有觉解的生活,宇宙间的事物,本来是没有意义的,但有了人的觉解,就有了意义。所以,是人自身的体悟和人生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不同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或是同一个人在做不同的事的时候,由于个人觉解的不同而赋予着这件事情以不同的意义,由此整个世界在每个人的心中也有着了不同的轮廓,处于不同觉解程度也就是不同境界中的人,宇宙人生对于其意义也有所差别。“诗意地栖居”让人在这个“世界黑暗的贫困时代”,从技术化的世界里寻求一种回归本真的生活状态,赋予“在这大地之上”的“存在”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意义,通过使个人觉解力的提升而改变了固有世界对个人的意义,从而升华了个体的人生境界,使人们更易于产生幸福感。

诗意地生活“不是刻意去寻找的,而是一种能力———身处琐碎的日常事务却不被日常事务所淹没”,所以生活就是一种姿态,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轨迹。选择“诗意地栖居”,让人无论在何种环境中都可以拥有快乐幸福的感觉。在平凡的世界里诗化自己的人生,做一个智慧而快乐的人,忙里抽闲,身处琐碎而不会因为这份琐碎而磨平生活的激情与乐趣。生活因为一步步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小目标而愈感充实,学会培养自身的存在感与价值感,由此才能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惊喜。在我看来,一个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高雅及美能了解、接受和欣赏的人,他一定有着福人的气质。他的心态平静、从容不迫,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局促,不再为内心激烈的冲突神伤,生活也必然如诗一般自然安闲,也因此而更能感悟到简单的幸福。

【素材读写】

央视《面对面》专访雷海为:快递与诗歌

被访者:雷海为  记者:古兵

据央视报道,2018年4月4日,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落下帷幕,一位职业是外卖送餐员的选手杀出重围,最终获得冠军,他就是37岁的湖南邵阳人雷海为。外卖小哥成为诗词大会的冠军,这一结果颠覆了常人的想象,也引来了各大媒体的争相关注。

记者: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雷海为:其实我觉得也就是,关注度提高了。

记者:从哪些细节能感觉到?

雷海为:各路媒体采访,还有各种活动邀约你去参加,还有一些企业单位想聘请你过去工作的,还有很多诗词爱好者加你微信,跟你聊诗词的都有。

记者:如果日程安排这么满的话,你现在还做外卖吗?

雷海为:我现在还是在外卖公司,就只能是现在没有继续去送了。

记者:但是不接单,你现在的生活经济收入怎么办?

雷海为:那就没有,但是公司那边就是说,如果这边接受媒体采访时间占用一个小时会有一点误工费补贴。

夺冠后,不断有媒体追问雷海为最早接触诗词的契机,一次次回到零零碎碎的记忆里,他最终把答案确定到小学一年级。雷海为的家在湖南邵阳洞口县,父亲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读过高中,当过代课老师。因为喜欢古诗词,父亲经常把诗句写到纸片上,贴在家里厨房的墙上,读给儿子。

雷海为:那个时候感觉小时候读古诗比读课文要朗朗上口,而且像我小时候非常喜欢追武侠剧,在武侠剧里面看到一些非常优美的诗词感觉非常兴奋,所以各方面的一些接触,慢慢培养了我对诗词的兴趣。

对诗词的兴趣,并没有让雷海为考上理想的大学,在一所中专的机电专业完成学业后,他先后在深圳、东莞、上海打工,做过工地上的小工,做过洗车工,也做过推销员。诗词似乎和他渐行渐远,直到2004年的一天。

记者:那时候你做什么工作?

雷海为:那个时候我是在上海一家礼品公司做销售,时间也比较充裕,朝九晚五还有双休,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跑到书店里去看书,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本书叫做《诗词写作必读》,我就把它买下来看了,看懂之后突然对诗词的热爱,一下子提高了好几个台阶了。

记者:但是研究透了这种格律之后,对你最大的吸引力是什么呢?

雷海为:其实研究透你会更喜欢它,因为你知道写作的一些结构一些方式方法押韵,它都非常有讲究的,理解透了之后,你再去读那些诗,你会觉得自己了解得更深刻。

那个时候,雷海为收入不多,舍不得买书,就经常去书店看诗词的书,看一首就背一首,回家再默写下来。如果个别字句有错漏,下一次再去看,再背,有时候还会提笔写诗。

记者:还记得那时候研究透之后,自己创作的第一首诗是什么吗?

雷海为:记得,记得非常清楚是一首词,当时从礼品公司准备离职了。

记者:心情不好?

雷海为:心情有点惆怅,又飘着毛毛雨,那个时候也是春末了,柳絮纷飞的一个季节,公司老板请我去饭店吃饭,看到外面的风景想起自己离职了,也还是有点舍不得,也不知道以后该往哪儿去,突然有感而发一样就作了一首词,那是我作的第一首词。

记者:能跟我读一下吗?

雷海为:可以,那个词牌叫作《江南春》,风细细,雨微微,江南春已尽,风絮满城飞,将离盈智愁肠断,未晓前途何处归,那是我作的第一首词。

离开礼品公司后,雷海为又找了一个电话销售的工作,但好景不长,他决定离开上海。那段时间诗词成为他的最好伙伴。

记者:但很多人会讲你花这么大力气天天背,天天读,你又不考什么学,你又不能拿这样的诗词去谋生,甚至作为一个经济手段的来源,别人会这样说你吗?

雷海为:爱好无关乎职业,不管我从事什么样工作,我始终坚持我那份爱好,我愿意为它付出时间和精力,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他们觉得我在那里读诗背诗,这些东西没什么用,但是其实就像郦波老师说的那句话一样,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其实我觉得他这句话蕴含了非常高深的……

记者:哲学的道理?

雷海为:对,其实有用没用的话,我觉得并不是决定你要不要去做的一个动力,最重要的是你从中得到快乐这才是最主要的。

读诗再快乐,也要考虑生计问题,想到诗词里描绘的杭州美景,雷海为决定落脚杭州,几经周折之后,他在杭州做起了快递小哥。白天工作时,他和其他快递小哥看上去没什么不同,靠一份份取件送件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到了晚上,工友们都玩手机游戏,他就静静地读诗。后来他开始专职送外卖,等餐的时刻,等红灯的间隙,他得空就在心里默背,能背一首是一首,背住了,那一天都很高兴。

记者:但是送外卖的确是很辛苦的,负荷强度还挺大,每天不停接单送单在路上奔波。

雷海为:对,风里来雨里去然后是跑上跑下。

记者:但是那个时候你还真的会带一本诗集放身上吗?

雷海为:我最开始送外卖,不是从现在这个平台,我是在肯德基里面驻店的,那个时候送完餐你会住在店里面,所以我会把那本唐诗三百首,放在口袋里面在店里面看,但是现在我一直在外面跑,没有带那本书了,用手机搜索。

记者:风里来雨来去的,真的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都是想能够静一静,休息休息的,你还能有精力拿着手机去翻那些诗词?

雷海为:翻那些诗词可能对于别人来说觉得……

记者:多累?

雷海为:但是对我来说其实就是一种放松的方式。

记者:送完外卖坐在杭州的西湖边?

雷海为:坐在西湖边机会还是比较少的,只是说如果你送外卖路过那个地方,午高峰过去了坐在那里的话,我感觉真的非常美好。

2016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开播,让雷海为的内心有了波澜。他决心要参加这个节目,并在第二季报了名,结果石沉大海。他继续报名,去年9月,收到通知的他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的海选。

记者:当时报名的心态能跟我讲讲吗?

雷海为:其实这个名次和荣誉根本不是我当时想考虑的问题。

记者:您当时考虑是的什么?

雷海为:我考虑的就只有一个问题,我想去现场体验一下整个过程,去感受一下氛围。

记者:除了这种体验的新奇感之外,内心有担心吗?

雷海为:没有任何担心,其实能够从超过十万个报名者当中,被选入百人团,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胜利了。

对于参赛选手来说,进入百人团之后的下一个胜利,就是从百人团中脱颖而出,站在擂台上参加个人追逐赛。但是这个过程,雷海为走得并不顺利。

雷海为:其实节目录制的第一场我还是有点紧张的,第一次进入那么大一个舞台,跟那么多选手在一起答题,他们都是一些高材生,我肯定也是抱着一种比赛的心态,但是其实第一场结束之后,我突然就放松下来了,因为我想起我来参加诗词大会的初衷是什么,我的目的是什么。

记者:就为了体验?

雷海为:对,所以我不是要取得什么名次的。

记者:但是心态调节好之后接下来的一些比赛环节,真的会有效果吗?

雷海为:有效果,所以冲上台是在我预料当中的。

记者:为什么会这么自信,您刚才也谈了自己的学历也不高?

雷海为:来自于第一场比赛结束之后,因为当时百人团各个选手之间互相说了一下自己答题的情况,能够全部答对的是没有,有些错了两三道的,我错的还是比较少。

记者:你当时错了多少?

雷海为:我第一场答错了两道题。

第四场的时候,雷海为站在了擂台上。这一场,因为百人团答题的分数也高,雷海为虽然8题全部答对,依然没有胜出,但是,他没有灰心,终于在第九场闯过了追逐赛,进入了飞花令环节。他的对手是警察张战锋。尽管出了错,但能镇定自若。最终,雷海为有惊无险的战胜张战锋,进入决赛。

赛前,舆论普遍看好的,是雷海为的对手,第二季亚军得主,《诗刊》编辑、北大中文系硕士彭敏。 雷海为对彭敏的评价是万夫莫敌。而彭敏则把雷海为比作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的扫地僧。

记者:这一夫当关真的挡住了那么多人吗?

雷海为:确实对于彭敏而言,对手是谁不重要,他的对手只有一个人就是他自己。

记者:你怎么看待自己竞争对手的一个评价?

雷海为:我觉得他对我的评价还是有点过高了,扫地僧其实在武侠小说里面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其实我和彭敏实际对比差距还是挺大的,就像是当年孙刘联军三万对抗曹军八十万,差距太大了。

决赛采用抢答制,抢答正确得一分,抢答错误则对方得一分,先得5分者就是冠军。两位选手,紧紧盯着老师手中的画笔,当图画呈现出一座桥的形象时,彭敏首先按下了抢答器。然而,一座庙宇的关键线索出现了,彭敏意识到自己的抢答错误,送给雷海为一分。

第二道题,彭敏再次抢答。这个答案让在场的老师们目瞪口呆。因为董卿的问题是两句宋词,而彭敏说出的却是两句宋诗。此时,雷海为2:0领先。第三道题,两人都没有急于回答,因为图画中关键的线索并没出现,等待的过程中,雷海为首先按下了抢答器。

记者:我也觉得真的你的反应太快了就比如说,刚画出来那个窗户的时候,你就能马上念出来那个诗句?

雷海为:当时康震老师画了一个图,我想到的第一句是李商隐那两句诗,当时我还不太确定,但是后来他继续往下画,我能够感觉到有80%的把握了,因为前两题彭敏焦急地抢答,全都抢答错了,可能有些细节性的东西不会在最开始的时候给你画出来,所以你就继续往下看。

3:0雷海为领先。接下来的两道题,两人各得一分,比赛来到第六题,雷海为4:1领先,这个时候,雷海为只需要答对一题,就可以获得冠军。

雷海为:我没有刻意去想拿到这个冠军,只是把整个身心融入到这个答题当中,所以思维比较清晰没有混乱,像彭敏可能自己太着急了,然后思绪就有点乱了。

随着彭敏的回答错误,雷海为成为诗词大会第三季的冠军得主。

记者:对你而言这个外卖小哥的身份拿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这两个在很多人脑海里根本就划不上等号的两个身份。

雷海为:我如果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也觉得是挺意外的,我一直认为那个奖杯摆在那个地方,最终捧走奖杯的人肯定是彭敏。

记者:如果真的用诗词来形容你当时的那种状态,你会用什么样的诗句来说?

雷海为: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记者:这是你当时内心的一种写照?

雷海为:对,其实每个人对自己期望值不一样,关键还是看你自己心态怎么去想,心态决定一切。

记者:但是真正拿到冠军之后你和彭敏之间还有交流吗?

雷海为:台上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后来跟他相互拥抱了一下,也没有什么交流,我觉得他需要的肯定是一个人静一静是最重要的。

诗词大会录制完成后,雷海为顶着总冠军的头衔回到杭州,遵守节目组的要求,绝口不提夺冠的消息,他戴上头盔骑上车,继续送外卖。这个令人激动的消息,直到节目播出之后,他才与家人分享。

记者:这时候挺难受的,知道自己已经有了明确的一个荣誉和名次,但还不能和家人讲?

雷海为:一点都不能说,我的心情觉得还是比较平静的,如果你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你非常想去实现这个目标,一旦你实现之后会有一种欣喜若狂的那种感觉,但是如果这个目标本来不是你所期望的,你得到之后反而会觉得非常平静。

诗词大会冠军的光环和外卖小哥的身份并列在一起的时候,引来无数人的感慨,有的人看到各大媒体对雷海为的祝贺,感觉到了温暖,也有的人感觉到原来默默的坚持终有回报。也有的人关心,他的未来是否会因为冠军称号而有所改变。现在,雷海为还住在杭州租的房子里,这里的租金一个月700块钱,他还有两个室友。

记者:你觉得得了冠军之后,对你目前生活来讲没有办法地必须要发生一些改变?

雷海为:中国诗词大会之前,我就有一个想法,可能自己再在外面送一两年外卖积攒一点资金,自己去返乡创业,但是现在有更多的企业向我抛出了橄榄枝,想要我去他们那边工作,所以我会面临一个更多的选择。

记者:因为突然来了很多关注和荣誉给你,人是很容易发生情绪上变化甚至膨胀,但是有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后光环褪去,人真的又会恢复到日复一日的平常。

雷海为:这不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吗?

记者:但人的心理会有很大的落差。

雷海为:我觉得我不会有落差,因为本来就是那样再回到那样,其实又有什么关系呢?

记者:但没有经历过人们不会有这种状态。

雷海为:你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记者:不是吗?

雷海为:我想我肯定能接受这个过程的,我觉得我的心态实在太好了,我可以把一切都看得很淡,有时候事情过程比结果重要,有的事情结果比过程要重要,我既然有了这么一个体验的过程,还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呢?

(央视网2018年04月15日)

 

真正的诗意

他相貌平凡,头发稀疏衣着朴素;他出身平凡,中专毕业四处打工;他个性平凡,寡言少语不动声色。

就这样一个怎么看都很平凡的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凭借出色表现,屡次赢得评委和对手的称赞。他赢得总冠军的消息,也一时“刷屏”了微信朋友圈。

为什么会有“一时竞传飞花令,满屏纷说雷海为”的盛况?最主要的原因,或许正是他身上自然流露出的诗意。

诗意让他春夏秋冬奔波的生活不那么难熬。雷海为在雨打风吹中送餐,自己的三餐加在一起不超过25块钱,总共用不到半小时吃完……一切辛劳都在诗词“江湖”中化解,等餐时他背诗,送餐时他默诗,下班后他还在一群玩手机的室友中独自读诗。他过着最朴素的生活,却怀揣最诗意的态度,在谋生计的匆匆步履里,堆叠着的都是诗词的韵脚。

诗意让他拥有对手可能没有的沉静。在多场比赛中不急不躁的沉稳表现,让对手都不由得称赞他像是《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这超乎他人的沉静,多半源自于平日里“左手外卖右手诗”的积累,就像他选的那句定场诗“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一样。

诗意也给了他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雷海为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词人是辛弃疾,最爱的一句诗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其豪情满怀、自信乐观可见一斑。顺境中以诗歌来自我肯定,逆境中以诗歌来自勉自励,诗歌给他原本暗淡的平凡生活燃起了一星乐观的火光。

工作忙碌、生活喧嚣的多重压力下,“诗和远方”“说走就走”成为了当下很多青年的热切追求。殊不知,真正的诗意或许就在眼前,就在脚下,就在于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就好比满地都是六便士,充满诗意的人总还能记得抬头望望月亮。相反,如果心无诗意,可能除了“眼前的苟且”,也只能剩下“远方的苟且”。

“人生自有诗意”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在诗词的“江湖”中,无关职业。这样的诗意,属于武亦姝、彭敏这样的“才女”“才子”,也属于外卖送餐员雷海为、“馒头哥”雷小平这样的普通青年。虽身处“快消时代”,但诗词尚能“曲高和者众”,我们也仍然对充满诗意的人抱有敬意,或许也正出自我们心底里对诗意的内在追求和向往。

诗意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种。若没有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的条件,也可以学学陶渊明,哪怕“结庐在人境”,还是能感受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在;若没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浪漫想象,也不妨像朱自清一样,漫步在荷塘边的小煤屑路,把心里的诸多不平静,且交付给那无边的荷香月色。

古今中外,诗人、诗心或许各有不同,但诗意却是共存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藉由诗词的载体,这诗意能穿越千年,启迪智慧、照抚心灵。

当然,诗意并不是一艘能带你渡过所有现实难关的船,心怀诗意也并非是要借此逃避现实,而是要学会用诗意的心灵感知和判断世事。如果能有“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心态,敢于“直挂云帆济沧海”,那又何须介怀前路到底是风雨还是晴呢?

王尔德说,“吾辈皆身处沟渠之中,然其必有仰望星空者。”的确,青年人与其困于“你的同龄人在抛弃你”的恐慌与焦虑,不妨学学雷海为,诗意地栖居在忙碌的生活里。

(《 人民日报 2018年04月24日19版)

【归纳与练习】

作为一篇采访稿,《快递与诗歌》向我们多方位广角度地展示了雷海为的人生遭遇、性格气质、语言特点、心理活动等。作为一篇新闻稿和议论文,《真正的诗意》取材于《快递与诗歌》,但有更固定的写作方向,更明确的写作目的。请结合两篇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1)阅读以上关于雷海为的材料,从不同角度提炼观点,至少写两个。

                                                                                                   

                                                                                                   

                                                                                                   

                                                                                                   

                                                                                                   

(2)选择其中一个观点,将所提供的有关雷海为的材料作为论据,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

                                                                                                   

                                                                                                   

                                                                                                   

                                                                                                   

                                                                                                   

                                                                                                   

  • 阅读(4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乡土的中国”主题阅读和素材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