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 2020-09-25
网站类目:文章推荐

王荣生:《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讲座实录

原创 王荣生 


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

上海师范大学 王荣生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上海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今天我给大家讲的题目是《课文教学设计的四个要点》。先解释一下这个标题。

01

        解题 


第一个是“课文教学”。这个我想这样说,今天听的老师和学生大概是两部分。一部分我把他叫做语文教育研究者,一部分可能是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未来的教师,包括我们的在职研究生和大学生。 SHAPE \* MERGEFORMAT

02

        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们讲第一个要点,就是一篇课文教什么,或者叫确定教学目标,或者叫确定课文的教学点。那么要明白一篇课文教什么,要明白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或者叫教学点,可能有两个方面是需要事先讲清楚的。第一个方面是学生在我们课堂里面,是有两个角色。第一个角色,他是一个阅读者,什么是阅读呢?阅读就是一个读的人,我们称阅读的主体。去读一个东西,我们叫阅读的对象。目前我们讲这是一篇课文,我打了一个书名号。一个读的人读一篇东西,产生他的一些感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阅读。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现在学生读这首诗,读这一段,必定会产生它的理解和感受,那么学生产生它的理解和感受,凭什么呢?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他的生活经验,他的百科知识,比如说,根据他的生活经验,根据他的百科知识。《再别康桥》,别,告别。康桥不是个人就是个地方,。那么他现在理解可能是一个地方。那么再别的“再”,可以理解为再次,也可以理解为第二次,那在这里呢,关系不大。他可能知道作者徐志摩也可能不知道。根据他的一些生活的经验,一些百科的知识。他来理解来感受这首诗歌。另一方面呢,是他的阅读经验。是他的语文经验,是他的阅读能力。那么什么是阅读能力呢?等会我们稍微展开讲一点。根据他以往的那些阅读的经验,他知道这是一首诗歌。那么他会按照诗歌的方式来理解、阅读他所读这个材料。比如说: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作别西天的云彩,这就是诗歌语。我记得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叫张爱玲,她说所谓诗歌就是胡说。作别西天的云彩,显然就是一个诗歌的说法。那么接下来,第二段: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他要知道荡漾这个词。根据他的经验,在我的心头荡漾,是一种诗歌的说法,是一种抒情的表达。他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借助于自己已经形成的一些语文经验,来理解和感受这首诗歌。这是我们讲的学生的第一个角色——阅读者。 

我刚才讲了: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里的第一句、第三句,整个声音,整个情调和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而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的那两句,“来”和“彩”,押韵的那个落点,押韵的那个声音和“轻轻”形成一种我们叫反差也可以,对照也可以,对比也可以。总之,我们感受到一种开阔的,那种明朗的,明亮的情调,那种感受。 SHAPE \* MERGEFORMAT

现在我们再来一首,也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刚才假设学生学过了《再别康桥》。现在再看这一首,《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断句在这里,那么很显然,这首诗断句的方法,断句的讲究。和我们上面那首《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差不多是按照自然的那种停顿。当然,它也有分号和句号,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地方。但是这一首呢,“撑着油纸伞,独自”第一行断在这里。加下来第二句“彷徨在悠长、悠长”第二句段在这里。接下来第三句“又寂寥的雨巷。”这是一句话,“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有一个《如何读诗》的书里面,国外的研究者就讲诗歌最要紧的地方,或者说判断诗歌和散文最要紧的地方、最明显的地方就是诗歌的断句是完全由诗人来掌控的。它不是按照那种自然的语段,语句。 

03

        教学环节 

 
那么接下来呢,是两个点。第一个点,可以往下,就是教学的环节,到这里去。第二个点,在这里,教学的内容。学生要解决这节课教学点的这些问题,学生要达成这节课教学的目标,怎么去呢?这就是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简单的说。就是教学点的先后的次序安排。学生先解决这些词语,再解决这些地方,再解决这些地方,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教学的环节。学生本来是理解不了的。他有问题和困难,绿颜色嘛,通过课堂教学怎么会把绿颜色变黄颜色了呢?原来理解不了感受不到的地方现在怎么能够理解和感受呢?这中间就缺点东西,这就是我们讲的教学的内容。  SHAPE \* MERGEFORMAT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这首诗词的教学点在哪里呢?学生学习这首诗词,他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他要理解哪些词语,哪些语句,哪些关键的地方呢?这就是我们刚才讨论的黄颜色和绿颜色。等会我们可以看王崧舟老师这堂课。整个一节课他就讲了三个字,或者说他就让学生关注这三个字。所以这堂课我们可以好好琢磨一下为什么是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是怎么出来的?

04

    教学内容 


好了,现在我们形成了学生的教学点。我们刚才讲到教学点就是学生理解这篇课文很要紧,但是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理解、去感受他有问题和困难,所以他一定要学点什么东西。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看一眼就能背,就能够熟记成诵,正是这首诗的特点,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大家知道,一首诗要写得让读的人看一眼就能记住,读一遍就能记住,熟读成诵是很高的成就。我经常跟老师和同学们说,千万不要小看这六行字,经典名篇,流芳百世。经典在何处?看一眼就能记住,读一遍就会背诵。就是它的特点,就是它的成功。第一个环节,多读几遍,尽快把它背下来。如果我们用理论性的话语来翻译这个环节,那就是学生借助于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语文能力,自主的理解和感受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把这堂课和王崧舟老师的那堂课联系起来,你就会看出来,原来教学的起点是从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感受开始的。但很显然,教学不能停留在学生原有的理解和经验,它要超越,要跨越。因为刚才我们讲它有个落差。好,第一个环节,多读几遍,尽快把它背下来。通过“多读几遍,尽快把它背下来”学生对这首诗产生自主的理解和感受,他也或多或少明白了,原来一首诗我读几遍就能把它背下来,他或多或少在背诵和朗读的过程中去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情调。
第二个环节,这首诗牵扯到三个方面:你、我、云。假如我们要画一个图形,画一个三角形。那么这三个方面我们会画成什么样的图形呢?画成什么样的三角形啊。那么这是学习活动,我下面要讲的。所谓学习活动,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去学习某些知识,通过这些活动和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去解决这个教学点的问题——你、我、云。那么就是说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意象之间的关联,或者对这首诗字面的语义的理解。当时上课的时候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来画,那个学生呢,画了一个宝塔形,云在上面,你我在下面。请注意,你我这两条线很短。学生画这个三角形,表达了他对这首诗传达的意思和意味,他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老师很有经验,他没有问这个学生,这就是教学的方法。他问其他同学,同学们看,这个同学画的这个宝塔尖,为什么这个云画得这么高呢?马上有个男生起来说,老师他画的不对。为什么不对呢?他的意思是那个宝塔尖画的不够高,他又起来再画了一次,把那个宝塔尖画在了黑板的顶上。所以老师说,其实那个云还不够,(要)穿破屋顶。也就是云在很远很远的地方。那么你和我这条线为什么画得这么短呢?同学们看出来两个人挨得很近。你怎么知道两个人挨得很近呢?下半段,下一段: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每一个神情,我能够清晰的感受到,那么两个人离得很近。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后面一部分讲的是心灵的感受。那么现实和心灵的感受是什么关系呢?中间有一个空行。所以我们通常讲诗歌的形式是表达内容的,或者我们这样讲,文学作品的形式往往就是它的内容。那么现实和心灵的感受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我们看到是一道鸿沟。我经常讲这一首诗歌,这两段如果合并成一段,看起来没有什么差别,但是差别大了,我相信顾城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因为这里他要表达意蕴的,现实和情感,是一道鸿沟。这是第一组,心灵的距离读出来了,现实的距离和心灵的距离。 SHAPE \* MERGEFORMAT

我们再来看一看: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很要紧。接下来有一个小组,取了一个很长的名字。因为小朋友第一次为诗歌拟标题。所以他们不知道诗歌的标题有哪些讲究,这就是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的语文经验。拟了一个很长的标题,《看起来很近,其实很遥远》。看起来很近,其实很遥远。大家看到,就是心灵的距离。大家知道虽然题目很长,但是抓住了这首诗的要义。顾城的原诗就是《远和近》,远和近的关系,远和近在人生中的一种那种意味、意蕴。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同学的第一个理由就是读起来很优美,所以题目是《优美》。第二,这首诗的意境很优美。你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主动用一个很很准确的术语来表达他内心所感受到的,这个往往就是较高的语文水平的一个表现。所以我刚才讲了,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要“心中有知识,口中无术语”。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去学习。另一方面,最后,最终学生要形成一些很准确的术语来去表达他阅读时候的理解和感受。我刚才讲到诗歌的断行,诗歌的押韵,诗歌的形式,大家看到其实都是术语。术语某种程度上就是知识。这样我们讲了第三个要点,就是教学内容,知识点。或者说帮助学生解决教学点问题或困难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学了这些知识,去解决教学点中的问题。这是我讲的第三个要点。备课的时候我们建议老师,是在三个环节,下面三个知识,像电报一样的语言。学生要读懂、理解、感受这个教学点,可能需要这些知识?学生要读懂这个教学点可能会运用这个知识,这个就是电报式的语言。

05

        学习活动 


其实我们也讲到了第四个要点。第四个要点就是学习活动。每一个学习环节怎么组织学习活动呢?学习活动就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相应的语文知识,解决教学点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就是学习活动。 

  • 阅读(245)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