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纳语言 传承文化 ——以《文言文二则》为例谈小学高年级小古文教学 2020-08-09
网站类目:教学设计 活动级别:县级 活动类别: 执教姓名: 所在单位: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执教时间:2020-08-09 执教地点: 执教内容: 参加对象:

  吸纳语言  传承文化

——以《文言文二则》为例谈小学高年级小古文教学

江苏省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  黄惠萍

【摘要】

    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文言文非常正式地进入了小学中高年级。如何让文言文教学贴近学生,充满情趣呢?本文以《文言文二则》为例,阐述几条策略:“读”占鳌头,感受语言美;“品头论足”,体会文意美;开疆“拓”土,表现文化美,以此让文言文变得与学生亲近起来。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树立吸纳文言文的自信,真正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

“读”占鳌头  语言美  “品”头论足  文意美  开疆“拓”土  文化美

翻看每一册统编版语文教材,大家发现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文言文已进入小学中高年级。比如:四年级有《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五年级有《自相矛盾》《杨氏之子》,六年级有《伯牙鼓琴》《书戴嵩画牛》《学弈》《两小儿辨日》等。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目的在于了解一点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等。

文言文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文学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具有特殊的艺术高度和审美价值。“文言文”教学,是为了传承,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文言文学习是一种积累,还是一种品位。往大处说:文言文足以立德,文言文足以践行经典;往小处说,文言文足以点燃性灵,文言文足以润泽生命。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富有情趣呢?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一、“读”占鳌头:感受语言美

选入统编版教材的文言文大多篇幅短小,以小故事居多。为了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将文言文教得有趣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知者,乐知者不如好知者。”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就是说,文言文教学要充满趣味,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激趣方面,“读”要摆在第一位。“读”占鳌头,最易于激发兴趣,也最易于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钱梦龙老师也指出:“老师重视诵读的指导,这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古汉语的语感;熟读和背诵又使学生逐步积累起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古汉语的用词、造句以及某些特殊的表达习惯也逐渐熟悉起来,这就为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以六年级教材《伯牙绝弦》《书戴嵩画牛》为例,这一单元指向阅读的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对本单元文言文朗读来说,艺术之美就是体会语言的凝练美,感受文言文朗读的音韵美。

因此,我们把《书戴嵩画牛》的朗读目标定为:

1.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等形式,借助注释,理解文言文,学习断句,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在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体会文言文朗读“声断意连”的特点。

文言文朗读,与一般现代文不同,其特殊之处,要根据文本内容讲述清楚。比如:根据意思,确定多音字的读音。《书戴嵩画牛》中,好书画,“好”爱好的意思,所以读“hào”;所宝以百数,“数”计算的意思,所以读shǔ。

再比如:借助注释,明白意思,学习断句。《伯牙鼓琴》中,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意思是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所以这样断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还有,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的,因此文言文中原本也没有标点,现在的标点是编者加入的。那古人怎么读的呢?文中有“哉”“乎”“也”等语气词,这些语气词要延长声音读,体现音韵之美。

除了以上朗读要点,文言朗读更重要的是读出情感。比如《伯牙鼓琴》,前半部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要用激昂的语调、畅快的语气来读,读出酣畅淋漓的情感,体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情谊,通过朗读再现音乐艺术的魅力;后半部分“锺子期死”,要用深沉低缓的语调、哀婉凄楚的语气来读,读出如泣如诉的情感。文言朗读中把握情感,学生朗读的兴趣会更加浓厚。

《伯牙鼓琴》这则文言文,一句话就是一个场景,一个故事。整堂课就是指导学生如何读——“读出文言的味道”“读出故事的画面”“读出知音的情感”。不同板块的朗读活动,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把学生逐渐带入文本情境中,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美。

二、“品”头论足:体会文意美

为什么学生不乐意学习文言文?主要是理解意思比较困难,有时读了几遍都不明白意思,云里雾里,因此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在文言文教学时,进行文意理解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将我们带到某处,而且应该让我们在前进时更为容易。”教者传授的知识是容易被遗忘,但学习方法则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文意理解的方法要切切实实、非常隆重地、有仪式感地教给学生。

第一:品意象,解文意。

例:《伯牙鼓琴》一课,听过伯牙弹琴的人有许许多多,人们都说:善哉乎鼓琴。而钟子期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引导学生比较锺子期的赞叹和人们的赞叹有什么不同?学生品头论足,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学生感悟到:伯牙琴声中有巍巍的高山,琴声中有浩浩荡荡的流水;一般人只觉得好听,只夸他弹得好。唯有锺子期听出了伯牙琴声中有“凌云的壮志”,有“博大的胸怀”。“泰山”“流水”这两个意象在伯牙琴声中表达,这两个意象在锺子期心中萌发,锺子期听出了伯牙琴声中的抱负和情志,这就是知音啊!文意之美,如此地打动人心。成尚荣先生说:“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我想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

第二:品形象,解文意。

文言文中的人物寥寥数笔,但性格突出。品评人物的形象,进行对比教学也能很好地理解文意。比如:《书戴嵩画牛》一课,牧童拊掌大笑,杜处世笑而然之。两个人都有笑,他们是怎么笑的?他们为什么笑呢?他们是怎样的人?在品头论足中,学生感受到牧童的童言无忌和率真可爱,同时也读出了杜处士对牧童的赞同,读出了杜处士的风度与谦逊。

第三:品主旨,解文意。

文言文虽然短小,但总是有明确的写作目的。教者引导学生探寻文言文主旨,联系生活,就能帮助学生直抵文意。比如:《书戴嵩画牛》一课,“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究竟作何解呢?学生讨论后得知:不明白的事,应该问专业的人。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思考,因为“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柴人。此刻,学生彻底领悟,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再次感受到了“文意之美”,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艺术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三、开疆“拓”土:表现文化美

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于“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文言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僵死符号。因此,文言文教学,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在巧妙的训练中,让文言文显得有用起来,表现中华文化的美。

(一)学做古人,讲讲故事

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文言文教学也要坚守儿童立场。如何坚守?就是把儿童当主体,把儿童是否喜欢文言文当作评判教学的核心尺度。其实,儿童天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用自己的话讲文言文故事,是他们所喜欢的。

比如:《书戴嵩画牛》一课的讲故事练习。杜处士好书画……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从哪里看出杜处士爱画呢?让学生穿越时空,学做古人,请学生想象他外出游玩时、见亲会友时、晚上临睡时,都是怎么做的?即“把凝练的语言想象成生动的画面”,这样讲故事着实有趣。

再比如:杜处士和小牧童二人都有“笑”,他们笑的表情不同、动作不同、心里所想的也不同,加入神态、动作练习讲故事,学生怎能不乐在其中?

教师还可以采用更多“好玩”的教学策略。以苏轼的身份讲故事;以小牧童的身份讲故事;以杜处士的身份讲故事。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全凭着对语言的直觉来讲,以游戏的心态来讲,显得浑然天成,没有雕琢之气。这样的“讲故事”,学生乐意讲,更乐意演。其实,儿童自己本身就充满着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讲述中似乎都能找到自己或同伴的影子。

(二)积累诗句,传承文化

学习了《伯牙鼓琴》之后,拓展“资料袋”中的“知音文化”,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并且积累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诗句:

钟期一见之,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古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一个凄美的故事、一段动人的乐曲,千古传颂,源远流长,衍生出博大精深的知音文化。借助资料袋,传承中华“知音”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创造力。

当原本不讨喜的文言文经过“读”占鳌头,感受语言美,“品头论足”,体会文意美,开疆“拓”土,表现文化美的教学过程,它们就不再遥远,不再陌生,而变得那样的可亲、可近、可解。如此教学,依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使之形成一种文言阅读的自觉意识,最重要的在于,能让学生拥有吸纳文言文的自信,真正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   周宏斌,毛伟东.小学文言文该如何教[J].考试周刊,201614

[2]   莫国夫.基于儿童视角的文言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语文版,201310.

[3]   周晓霞.小学文言文字词教学五策[J].教育视界智慧教学版,2017(11).



  • 阅读(382)
上一篇: 没有了 | 下一篇: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