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柔性的有智慧的教育者
读了吴志翔的《教师最当有情怀:育人的柔性智慧》一书,可以缓解你焦虑,暴躁的情绪;让你反思教育学生和自己的孩子时的疾风暴雨,急于求成。吴教授提出的教育观有两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育追求生命的成全,其实就是追求一种看不见的成功。
教育作为一项以立德树人为第一要旨的事业,更应该学会“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更应该懂得做“潜功”,更应该追求一个人的终身发展、人格完善、自我实现。
现在全社会都很重视教育,于是家长们开始奋斗:买学区房,挑培训班,学习从娃娃抓起;老师们争分夺秒的上课,讲题。目标就是:考高分,上名校。虽然国家已经提出双减,可是惯性之大,一时刹不了车,家长越来越焦虑,老师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更是没有喘息的时间,一直被推着跑。为了给孩子节约更多的学习时间:饭盛好了,水果削好了,衣服拿好了,结论规律总结好了……孩子们生活常识缺失了,生活自理能力降低了,探究的欲望没有了,这样何来内驱力,没有了内驱力就需要家长和老师不断威逼,大家都累。今年班上有个孩子真的很聪明,爱动脑筋,爱琢磨,爱动手做实验,物理化学都学得很好。但是文科方面很弱,他学习文科方面节奏有点慢,因为节奏慢,而现在的教学进度又比较快,他跟不上,慢慢的就落下了,慢慢的就失去了兴趣。我一直在鼓励他,还特地做了牛轧糖送给他,但是实在落后得太多,学得很吃力,最后高中线差那几分,选择上对口单招,他有点沮丧。我对他说:“这对你而言也许是好事,你对机械感兴趣,你的动手能力又很强,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琢磨研究,是一种幸福,但是你一定要踏实努力去学,为将来打好基础。考上清华北大是成功,精通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技能,在工厂里勤勤恳恳的劳动,也是一种成功。”
让教育慢下来,不唯分数论,并不是放养孩子,而是需要智慧去教育,让孩子成为善良有责任感的人,让孩子成为勤劳积极生活的人,给他们时间去探索,去亲近自然,去嗅嗅花草,去观察蚂蚁,去仰望星空,让他们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去学习。我们都应该向郭橐驼学习,顺木之天是硬道理,欲速则不达,教育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打好基础,不能操之过急。这样自然会有好的结果。
二、美好的教育是柔软的,而不是坚硬的。是智慧的,而不是死磕的。
懂得节制。不再以为把话说尽就是气场,不再以为咬牙切齿、痛心疾首放狠话能够收到好的教育效果,适当的时候要把自己看得卑微,要把握好收敛与释放之间的分寸、批评与赏识之间的平衡,唯有自我克制的态度才是一位成熟教师或家长应有的风度。
懂得包容和从容。不要过度控制,步步急逼,不要得意于所谓的明察秋毫,全天候全方位360度无死角地控制,这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密不透风,喘不过气来。在心里有谱的前提下,不是所有的谎言都要戳穿,不是所有的错误都要惩罚,不是所有的细节都要追究到底,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容错的空间。
这让我想到看的一部电视剧,女主的母亲教育方式就是疾风暴雨型的,对孩子重来没有和风细雨般的教导,只有严厉的批评和呵斥,以至于女儿与自己的心越来越远,也听不进母亲的教导。而当女主到了另外一位长者那生活时,那位长者温柔的教导,无微不至的关心都深深触动了女主,让她体会到温柔的母爱,最难能可贵的是最后她也理解了自己的母亲。
说实在的要真能做到这样,真的很不容易。我自己也特别喜欢欣赏温柔淡定的老师和母亲。但是面对孩子的种种,总是不能做到平和,经常免不了大声呵斥,严厉批评。就像暑假里让我女儿学烧菜,看到她笨手笨脚的样子总是会批评两句,结果是越批评越糟糕。真的不如放手,让她自己琢磨,不断试错,她自然会成长。有一次她自己照着视频做,结果也不赖,过程还很开心。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样,当我们因为一件事件发了一通大火之后,其实对于大部分孩子都是没有用的,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丑,在学生面前失去了优雅。有时转变一种方法,单独找那些不听话的学生,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可能效果会更好。从教这么多年,发现最能让学生记住的还是你温柔的谈话,理解的拥抱。今年中考中一个女生因为语文作文没有写完,一直很沮丧,饭也不吃,后来我走过去拍拍她跟她说:“后面还有很多门呢,你看他们都在替你难过,考过的就让它过去吧,调整心态准备下一门”。然后给了她一个鼓励的拥抱,并让周围的几个同学跟她讨论讨论问题,慢慢发现她的情绪在好转,我悬着的一颗心也就放下了。中考完这个女孩子特地写了一封信给我,我很是感动。虽然做不到一直保持温柔,但至少保持一颗柔软的心,不说激烈的犀利的话语去伤害孩子,多一些暖心嘉语。少一些正面强攻,多一些迂回包抄。愿我们都拥有“矿石般的耐心”,不断自我修行。
努力做一个有情怀的教育者:正常育人,育正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