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组织,让教学内容落地生根
————比较刘铁梅老师和程翔老师执教的《爱莲说》
刘铁梅老师《爱莲说》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有这样一位奇人。他胸怀洒脱,品性清绝,却能在北宋黑暗腐败的官场中自立自重,为官一方,造福于民。他是后世理学的开山鼻祖,却写出了一篇极有文学色彩的“说”,他的这篇“说”堪称历代“说”中的精品。这个人就是——
生:(齐)周敦颐。
师:这篇“说”就是——
生:(齐)《爱莲说》。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上一堂有关《爱莲说》的文言欣赏课。(屏幕显示作者和标题)请同学们关注屏幕上的字音和一个长句子的停顿,把课文自由地读起来。
(屏幕显示)
字音: 可爱者甚蕃(fán) 濯( zhuó)清涟而不妖 不可亵(xiè)玩焉 噫(yī) 陶后鲜(xiǎn)有闻
停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咱们一起来朗读,《爱莲说》,周敦颐——
(生齐读课文)
师:其他皆好,有一个字要注意一下,“陶后鲜(xiǎn)有闻”(指导学生齐读,强调“鲜”的声调)。还有一个长句我们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我们朗读文言文,要读出它的韵味。我们还可以学习这样一种朗读技巧,叫作“声断意不断”。老师分别做一下示范。“菊,花之隐逸者也”,在哪里停顿呀?
生:(齐)“之”。
师:这样就强调了后面的“隐逸者”。“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在哪里停顿呀?生:“之”。
师:在“之”前,于是就强调了“菊”。好,请同学们试着一起来。
生:(齐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好聪明的学生,一听马上就学会了。下面呢,我们一起来关注字音停顿和一个技巧——读出韵味。读的时候速度放慢一点。
(屏幕显示)
注意技巧,读出韵味
来,《爱莲说》,周敦颐——
(生齐读课文)
【评点】活动组织有层次地展开。这是组织学生朗读课文的活动,刘老师带着学生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读出韵味,分三个层面进行课文初读指导。朗读指导侧重“读出韵味”上的技巧引导,有效示范,细致具体。
师:最后一段,读得有碧波荡漾的感觉。大家读得这样顺畅,翻译起来就不难了。今天我们了解这篇文章的字面意思,要采用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叫作“说句子大意法”。我做个示范。“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就是说,水中和陆地上的花草,可爱的是很多的。老师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其中的一部分,自由地说起来。
(生自由地说,教师巡视)
师:好,请同学们说说看。谁先来?
生:我选的是第三部分。“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花。“噫”,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对于牡丹的爱好,自然是有很多人了。
师:你的翻译不但是正确的,而且回答问题的方式,是读一点说一点,很便于我们来听。真好,再来。
生:我选的是第二部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说,唯独我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土的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说莲花的茎贯通中间,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是说,莲花的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意思是,可以在远处观赏荷花,却不能接近去玩弄。
师:你不但把大意说清楚了,而且发言的时候声音响亮。好,还有第一部分,谁来?
生:“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是很多的。“晋陶渊明独爱菊”,晋代的陶渊明很喜欢菊花。“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欢牡丹。
师:嗯,大体的意思是对的,但是有三个词语我们要推敲一下。“世人甚爱牡丹”,这位同学翻译得非常好,她说,“世间的人们非常喜欢牡丹”。那么,“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独” 宇怎么理解比较妥当呢?
生:(齐)只。
师:好,那么,“予独爱莲”中的“独”字呢?
生:唯独。
师:是“唯独”的意思,强调了“只有我爱莲”。看来,全文的翻译对同学们来说,没有什么困难。那如果我来问这个标题的意思,对你们来说就更不在话下了。谁来给我们说一说这个标题的意思?
生:“爱莲说”的意思是“喜爱莲花”。
师:你把“爱莲”的意思说出来了,那么“说”的意思呢?
生:“说”是一种文体。
师:嗯,是一种文体。是一种怎样的文体呢?
生:(齐)借助事物说明道理。
师:或者表达某一种观点。通过说句子大意,我们就把文章的字面意思搞明白了。
【评点】活动组织善于搭梯子。在活动中给学生搭好梯子,就是给学生思维创造凭借。第一种凭借是老师的示范,如刘老师示范“说句子大意”教给学生疏通古文的方法;第二种凭借是借力学生,如此环节第一位学生说完,刘老师肯定了这位学生“读一点说一点”的回答问题的方式,给其他学生以示范;第三种凭借是抓漏洞变契机,如学生对“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独”的理解,勾连出理解“予独爱莲”中的“独”字,要珍惜学生不妥的回答,往往就是课堂的生长点。
师:下面呢,我们来分角色把这三个部分读一读。请男同学来读第一部分,女同学读第二部分,刘老师来读第三部分。《爱莲说》,周敦颐,一、二——
(师生共同完成朗读任务)
师:好,刚才我们这遍朗读不但回味了译文,同时也读出了这篇文章的结构。同学们看,第一部分作者从包罗群芳的“水陆草木之花”说起,谈到了晋代的陶渊明爱菊,又说到了“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接着宕开一笔,表达了自己最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呀?
生:“予独爱莲”。
师:这样就引出了“莲”。
(屏幕显示)
引出莲
师:同学们看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讲什么呀?
生:第二部分点出了莲的生长环境和莲的生性高洁。
师:也就是说,它是从这些角度描述了莲。
(屏幕显示)
描述莲
师:那第三部分呢?它不是描述了,是对莲进行赞叹,是议论莲。
(屏幕显示)
议论莲
师:这不正是《爱莲说》的三个层次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文章中描述“莲”的部分。这部分内容,刘老师给大家读一读。在老师读的时候,同学们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来思考。
(屏幕显示)
听着朗读,我仿佛看到……我仿佛闻到了……
(老师读第二部分,学生聆听)
师:你可以自由选择一个分句来说,一句两句都可以。
生:我仿佛看到一片水面很浑浊,莲却开出了花,显得洁白无瑕,非常洁净。
师:你是从两个角度来思考的,第一是莲生长的环境,第二是它洁白的花。
生:我仿佛闻到了令人陶醉、沁人心脾的香味。
师:哦,你是从莲那奇特的香的角度来说的。
生:我仿佛看到了莲的样子,很美丽,却是那么素雅。
师:嗯,你是在描述莲的花。
生:我仿佛看到莲笔直地立在水中,外表挺直,显得很清新、洁净。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实际上是引导我们去想到莲的茎。作者正是从莲生长的环境、莲的花、莲奇特的香和它笔直的茎这四个角度,用很淡雅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这幅画面是多彩的,这其中的色彩你能想到吗?
(屏幕显示)
画中的色彩,请你联想
师:这画面不但是多彩的,而且是有味的。花香的奇特,你能品味出吗?
(屏幕显示)
花香的奇特,请你品味
师:咱们在写文章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反复用笔。但是,在短短的篇幅中,作者在三处写了莲花的“直”。细心的同学们,你们能找到吗?
(屏幕显示)
三处写“直”,请你寻找
师:“不”,往往是用来表示否定的,但是这篇文章一连使用了五个“不”字,来表达对莲的赞美,你能一一解说吗?
(屏幕显示)
“不”里的赞美,请你解说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现在屏幕上有四个小话题,哪一个话题引起了你的兴趣,你就选择哪一个,与你的伙伴合作讨论,待会儿我们就这些小话题来自由发言。
为了使同学们的思考更有效益,老师给出了示范,供大家参考。请同学们读屏幕下面的内容。
生:(齐读)“独”之析——“独”是唯独之意,表明欣赏莲的只有“我”一人。
师:这是解说话题。继续读。
生:(齐读)一字之选表现的是作者对莲的情有独钟。
师:这是讲对莲的表达作用。
(屏幕显示)
“独”之析——“独” 是唯独之意,表明欣赏莲的只有“我”一人(解说话题);
一字之选表现的是作者对莲的情有独钟(对莲的表达作用)。
师:同学们待会儿在合作讨论话题的时候,不妨采用这样的思路活动起来。现在开始。
(生讨论,师巡视)
师:好,把你们思考的内容表述一下,不拘顺序,想从哪一个话题开始都行。
生:我选第一个话题。大千世界中的莲花有洁白的、粉红的,还有紫色的。作者写的水中的莲花是白色的。
师:对,莲的花是白色的,那么高洁。它的茎是绿色的,那么有生机。好,关于画中的颜色,还有补充吗? (提示)还有淤泥的——
生:黑色。
师:淤泥的黑色,有什么作用?
生:用淤泥的黑色,衬托花朵的白色,更显出莲花的洁白。
师:对,它颜色的洁白就让人联想到它品质的高洁。(板书:高洁)原来,色彩之间具有衬托的作用。继续说。
生:我选的是第二个话题。“香远益清”,我觉得“益清”两个字用得很好,它表现了花香飘得很远,非常芬芳。后面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又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和保护。
师:你主要讲的是莲的香气。因为它香醇,所以它传播得远,所以它给那么多人带来了怡人的芳香。于是,我们对它很喜爱。(板书:怡人)
生:我说的是“不”里的赞美。文中用五个“不”字来加重语气,进行了强调,突出了莲花的品质高洁。
师:好,还要再请你思考一下。你说,这五个“不”字强调了莲花的品质,是什么品质?
生:高洁。
师:哪一个含“不”字的句子强调了它的高洁?
生:“濯清涟而不妖”
师:还有呢?
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师:那还有其他含“不”字的句子吗?
生:“不蔓不枝”。
师:“不蔓不枝”表现了莲的什么品质?
生:突出了莲花的庄重。
师:对,庄重。(板书:庄重)因为它不蔓不枝,不牵连。所以,刚才有同学说这五个“不”字表现的是作者对莲花品质的赞美,不够具体。我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细致,不能笼统地说“品质”,具体是什么品质,要讲清楚。
生:“不蔓不枝”写的是莲花的茎,表现了它的庄重笔直。
师:哦,你不但找出了这个句子,而且讲出了它所表现的品质。你先给我们找找看,文中有哪三处是写“直”的?
生:第一处是“中通外直”,第二处是“不蔓不枝”,第三处是“亭亭净植”。
师:三处写“直”,有两处是直接来写,有一处是用含“不”的词语表达。说得好,请坐。这样就把莲花正直的品质突显出来了。现在,我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小结一下,大家一起来慢慢品味。“画中的色彩”,开始齐读——
(屏幕显示)
画中的色彩——洁白的莲与青绿的茎在碧波中交相辉映,黑色的淤泥反衬出莲的圣洁!
花香的奇特——在清寂的晨风中,在悄然的夜色里,莲的幽香逐渐荡漾开去。莲的芳香多么怡人啊!
(生读屏幕上的文字)
师:所以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喜爱。
(屏幕显示)
不染就是高洁,不妖就是庄重,不蔓不枝就是很干净很专一,不可亵玩就是要尊重。面对黑暗而污浊的淤泥,柔弱的莲绝不肯同流合污。这五个“不”字的连用不正突显了莲的浩然正气吗?
(生继续读屏幕上的文字)
【评点】活动组织讲求逻辑爬升。在这个从外而内地认识“莲”的环节,刘老师从分角色朗读的活动切入,分部分理清了内容层次,再此基础上“按照句式”认识莲的外在,由此顺势提出四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话题,谈谈莲的内在。话题讨论后刘老师的归结使这样由浅入深的思维逻辑水到渠成,
师:这样一枝充满浩然正气的莲,怎么能不引起作者对它的喜爱和赞赏呢?请同学们注意语速,读出作者对莲的一腔喜爱之情。建议:画线的句子要读得稍微快一些,这样可体现出情感的浓烈;没有画线的句子读得慢一些,和前面形成对比。先请大家自由地试读。
(屏幕显示)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学生试读)
师:同学们要读快肯定能快得起来,但我要大家先把不需要读快的地方读出来。“中通外直”,一、二——
(生读“中通外直,不蔓不……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师:好,我们开始。“予独爱莲之——”
(生读整部分文字)
师:情感还要浓一些。譬如说第一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示范)。还有,“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示范)。再来一遍。
(生再读整部分文字)
师:这样一来,同学们就把一枝端庄而大气的莲读出来了。与之相比,文中所提到的“菊”,在寒冷的秋天就显得太清高、孤傲了;牡丹呢,色彩艳丽,花香浓郁,又显得太俗了,太妖艳了;只有莲,把俗和雅结合得恰到好处。正如人间的谦谦君子,既能生在红尘,又能洁身自爱。所以,作者独独借“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和生活志趣。(板书:君子)这样的手法,叫作“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具体来说,作者在文中“言”的是怎样的“志”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齐声朗读)
师: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呢?
生:作者想要表达洁身自好的观点。
师:作者一下子就把自己的志向通过莲和君子的形象表达出来了。但是,作者赞扬君子,肯定君子,想要坚持走君子的道路,为什么又要提到“富贵者”呢?
生:想要衬托。
师:怎么个“衬托”法?
生:想用“富贵者”来衬托出他的洁身自好。
师:那么,富贵者是怎么不“洁身自好”的呢?
生:非常喜欢……贪污。
师:(笑)富贵者非常喜欢贪污,是因为他追求的是富贵。这些富贵者的低俗和贪婪衬托出了君子的正直和清廉。是不是啊? (众笑)那陶渊明呢?有同学知道他的故事吗?
生:陶渊明是五柳先生,他写了一篇《五柳先生传》。
师:嗯,你还知道这些,不错。他为什么有官不做要归隐呢?
生:他做过县官,后来不做了。
师:为什么不做了?其他同学补充。
生:周敦颐想在世俗中洁身自好,而陶渊明不一样,他想远离世俗,很孤傲。
师:那陶渊明为什么要远离世俗?
生:他对世俗厌倦和失望了。
师:他不愿为了这一点点名和利,牺牲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清高和自傲。他虽然辞官归隐,守住了自己的节操,但是他同时也丢失了做官为民的机会。周敦颐既能够在尘世中立足,做到洁身自好,同时还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也就是说,做官,为老百姓做一点事情。隐者的回避态度,不就陪衬出了周敦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吗?
这样一来,文章对三种人的态度就很清楚了。我们能不能用正确的语调,把作者对这三种人的态度读出来呢?
(屏幕显示)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师:语调通常有三种。(板书:平、升、降调的符号)朗读陈述句一般用平调;表示对某人或某一种现象的赞同用升调;反之,则用降调。我们请后面的三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听好。
(三位女生读)
师:她们读得如何?你来评一评。(请一位男生点评)
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有着怎样的感情呢?
生:升调读得不够明显。写菊这一句还好,写牡丹这一句应该读成否定的,写莲这一句应该读成赞赏的。
师:说得好,肯定读得好。同学们说对不对啊?请你朗读一下。(生读)
师:我一点没猜错吧? (全班掌声)好,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这样读语气确实明显了,还有一个感叹词,要放开来读。满腔的感慨, 一声慨叹,该怎么读?“噫! ”(示范)要读得又重又长。
生:(齐)“噫!
师:还有一个反问句。我听出了同学们读这个反问句时,读出了周敦颐孤掌难鸣的无奈。但是,其实在无奈之下,他还有呼唤,他希望像君子这样的人能更多。所以,“何人”两字不但要重读,而且要把“人”字抓住,不要拖。“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示范)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齐读)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在读反问句的时候,心里一定在想:同予者还有我呀!因为我学了这篇文章,我就知道该怎样去选择。纵观全文,作者正是通过高洁、怡人、庄重、正直的莲的形象,来抒发自己作为君子的人生志向。从晋代,到唐代,再到宋代,在滚滚的历史潮流中,有多少富贵者在名利场中沉浮。
那么,作为一个有良知的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应该怎样选择自己的志向呢?很显然,周敦颐在思考,是像陶渊明那样辞官归隐,还是像大部分人那样同流合污,还是该恪守自己的情操?作者正是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要自尊自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像白莲一样清高坚守却又淡泊名利。(板书:坚守 淡泊)
【评点】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刘老师课堂的活动整体上以“朗读”为线,且每一次由朗读发起的活动形式又多样呈现。此一环节,刘老师先引导学生用“快、慢”的语速朗读第二部分,体会周敦颐情感的浓烈,并明晰“托物言志”的手法。再用“平、升、降”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体会三种人的三种态度,理解周敦颐“坚守、淡泊”的人生态度。一个“朗读”贯穿整堂课的活动,用了不同的形式:技巧朗读、话题说读、分析比读、体会悟读,层次逐步递进,每个环节充满张力。
师:面对这样一枝高洁、端庄的莲,这样一位正直清廉的君子,咱们怎么能不来再好好读一读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文,读出莲的高洁端庄和君子的正直清廉,也读出自己的感受和选择。
(屏幕显示)
读出莲的高洁端庄,读出君子的正直清廉
(全班齐读)
师:这一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程翔老师《爱莲说》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互相鞠躬)!
师:大家在路上有点着急吗?
师:有点,其实在坐的老师们也挺着急的,反正是晚了,咱们就沉住气,双休日应该是在家里休息,还把你们折腾到这里来上课,是不是心里有点不大情愿?
生:还行吧,就是不能睡懒觉了。(老师哈哈大笑)
师:大实话。
师:在所有学科当中,你最喜欢语文的举手。(一部分生举起手)
师:在所有学科中最不喜欢语文的举手。(没有学生举手,堂下老师哄堂大笑)
师:谢谢你们!大家都知道语文和英语是不一样的,你们学的语文是母语,是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一直给我的学生讲一个道理,你们这么大的小孩,你们爱国是让你们冲锋陷阵去吗?不是。这么大的小孩怎么爱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国。那怎么才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汉字,认认真真说好每一句汉语,这就是热爱母语的表现,这就是爱国的表现,记住了吗,孩子们!
生:记住了!(点点头)
【评点】课前热身调子太高不是好事。应该指向于本堂课的教学,最好还是本堂课的一种铺垫。建议:直接跟学生共情,表示理解并获得学生的支持就好了,可以简单问候:“双休日来上一堂语文课,辛苦大家啦。这也算是我们之间的一次相遇一种缘分,就像我们今天一起去和周敦颐相遇一样,会是怎样的一趟旅程呢?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吧,课文都读过了吗?”顺势开始教学就好了。
师:好的,我们这节课学习《爱莲说》,刚刚主持人已经说过了,课文已经发给你们了。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把文章读一遍,谁来读?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指一名生读文,老师给学生话筒)
(学生1读课文)
师:嗯,很好,你读得很好,没有出现任何错音,而且节奏把握得很好(台下老师鼓掌)
师:你们是初几的学生?
生:初一。
师:学过这篇文章吗?
生:没有
师:是不是所有同学都读得像他一样好呢?我怎么有点不放心呢?同学,你来读一遍。(指一生读)
(学生2读课文)
师:好,请坐。(生坐下)
师:同学们听出问题来了吗?听出来了。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来,你来读。
(学生3站起读课文)
师:嗯,请坐。
师:后面这两位同学总体读得还可以,但是有问题了,和第一位同学相比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来,你给他指出来。
生:第二位同学读的有一部分是错的,比如:“陶后鲜有闻”的“鲜”是三声。
师:来,注音。接着说。
生:还有一个“晋陶渊明独爱菊”不是“普”。
师:我估计是看错了(师笑),他肯定是能分别这两个字的。
生:还有一个“噫”不是一声,是四声。
师:一声是对的。后边那个举手同学,请回答。
生:“甚蕃”他读的一声应该是二声。
师:应该是哪个音呀?
生:应该是二声。
师:很好,注上音。还有问题?(又有举手的)
生:老师,我听那个女生读的是“亵(xiàn)玩焉”,应该是“亵(xiè)玩焉”。
师;这字也不太好写,是吧?看这个字的结构,能解释一下吗?是把什么给拆开啦?
生:把“衣”字给拆开啦,中间儿加了个“执”。
师:好的,你请坐。同学们在纸上写一写这个字。(学生练习,老师巡视。)一起来读课文。养成良好习惯,题目、作者、正文一起读。(师起头,生齐读文章)
(生读完文章)
师:你到黑板上把题目和作者写下来。(一学生板书。到“颐”字时老师点拨)
师:写大点儿(师仔细看黑板,学生第三个字比前两个字略大)。
师:好,发现问题的举手。来,你回答一下,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你用红笔写,写大一点,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老师巡视)
(老师提示板书学生把字写大一点)
师:发现问题的请举手。哦……你还发现问题了?来写一下。你用黄色笔写,这次就你发现问题了,其余学生没发现。你写大一点,其他同学仔细看。(“颐”的书写笔顺不对,老师大笑)发现问题的请举手,你来,我相信你一定能写好。写大一点。
师:为她鼓鼓掌!这才是正确的笔顺。记住了,同学们,看清楚了吗?好一起来说。(老师空写笔顺)按正确的笔顺再写一遍。看来这个字的笔顺错误率挺高的。(学生练习本上练习)
师:前几天有个人问我,他说,程老师,写字干嘛要讲究笔顺呢?不讲究笔顺不也能写出这个字吗?怎么回答他?
生:我觉得如果倒插笔就写不出这个字的方正来。像车载的“载”。如果先写下半部分有可能上半部分盖不住下半部分,非常丑。
师:说得非常好!那个同学还想讲,来你说。
学:如果倒插笔的话就会比较别扭。(举例“过”字)
师:汉字是有字理的,要研究字理,要注意每个字的顺序,不能随便写;随便写就是没有经过规范的训练。同学们学语文课必须要经过规范的训练。
师:好,来看一下作者的名字。周不用说了,是作者的姓。那么“敦”字是什么意思?大家记下来,忠厚、诚恳的意思,“颐”是什么意思?有知道的吗?
生:我想是坚定不移的意思。(台下老师笑)
师:错了,又谁在说呢?“颐”是这(指了指自己的脸颊)同学们脸颊这个地方叫颐。面部表情好,精神状态好。(举例“颐和园”)
【评点】活动内容层次太浅没有梯度。这篇课文中还是有一些生字词的,比如:蕃(fán)、濯( zhuó)、亵(xiè)、噫(yī),老师没有出示正音,而是随机发现问题随机处理,这样就片面了。而且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学生读错写错后再改是一种学习误导,不可取。建议:像刘铁梅老师一样直接出示明确。再说这一朗读活动,只是停留在正音正字的层面平面滑行,解决的问题单一,且耗时较长。建议:像刘铁梅老师一样,初读活动分出字音、节奏和韵味三个层次,在“读出韵味”这个层次上活动充分。
师:好了,我们这节课主要干三件事。第一件事“读”,刚才我们已经读过了。第二件事“译”,这是一篇文言文,作为初一的同学你们刚开始学文言文,在小学学过吗?学过但是不多。第三件事就是有问题请同学们来问一问。如果你们没有问题,我有问题要问一问你们。这节课就是干这三件事。那下边请同学们来一起翻译翻译这篇文章,两个人一组互相翻译一下,开始。(学生开始两人一组翻译,老师边巡视边小声和学生沟通)
(3分钟以后师询问学生翻译情况)
师:好,翻译完的举手。(少数学生举手)好,再等等;已经翻译完的,如果有问题,就先画出来。好,同学们。都翻译了一遍,谁来给大家翻译一下?请举手。大家集中注意力,听一听他跟你翻译的一样不一样。好,开始。
(学生开始翻译)
师:你没有看原文,都背过了,你这么厉害呀!
(一学生举手)
师:那位同学发现问题了?好,你来说。
生:还有一部分没有翻译出来。
师:好,你说。
生: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应该是水生的陆地的草本木本的花。
师:很好,翻译文言文不能有遗漏。
生:还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中的“甚”没翻译出来,应该是“特别”的意思。
师:它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还可以翻译成“很”。你们在记吗,同学们?(学生做笔记)
生:还有一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的“远观”没有翻译,可以翻译为“远远的观赏”。
师:请你翻译这一句。
生:这一句的意思是,可以远远地观赏,不可以摘下来在手中把玩。
师:我觉得能翻译到这个程度非常好。
生:还有后面“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他这里没有把“花之”翻译出来。他只说了菊花是隐者。
师:那怎么翻译呢?
生: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者,牡丹是花中的贵族。
师:为什么这样翻译呢?
生:……(思考中)“谓”,我认为是“是”的意思,菊花是花中的隐者。
师:知道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吗?“…者也”是什么句式?
生:……(思考)
(另一位学生举手,师点名回答)
生2:我认为是排比。
师:要单独的把这一句摘出来呢?
生2:拟人。
师:好,你坐下。“…者也”是判断句,要翻译出“是”字来。“谓”这里是“认为”。
生3:他有一个没有翻译出来,“不蔓不枝”意思是不纷乱生长。
师:很好!请坐。
生4:还有“宜乎众矣”翻译得不是很准确,我的翻译是“应该有很多人”。
师:哪一个应该翻译成“应该”?
生4:“宜”。
师:很好,准确。
生5:老师,我认为“香远益清”翻译得不是很准确。应该是香气飘得越远越清香。
师:好。
(指另一个学生)
师:能不能重新翻译一下呢?
(学生开始翻译,学生翻译一半时)
师:好,先停一停。这位同学,你前面三个句子翻译得很好,之前咱们在这儿有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你为什么翻译成什么什么是什么呢?这叫什么句式你把它翻译成“是”。
生:一个倒装句。(老师笑了)
师:他是一个好人。你们把这个叫什么?
(底下一个学生说是判断句)
师:完全正确。同学们写下来。这叫判断句,判断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性质、情况。(给还在站着的那个学生说)你翻译出来了,但是你不知道它是什么句式。我现在要告诉你,是判断句。在这里有一个标志,你猜是哪一个字?
生:“之”。
(其他学生举手)
师:你说。
生:我认为是“也”。
师:很好!写下来,同学们。“者也”在这里共同形成了判断句。我们翻译的时候要翻译成“…是…”。明白了吗?
(老师指站着的那位同学)
师:你继续翻译。
(生接着翻译)
师:你这两个句子翻译的不一样。(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师:你先说,“菊之爱”怎么翻译?
生:喜爱菊花的人。
师:往下说。
生:喜欢莲花的,除我以外还有几个人。
师:除我以外,哪个字翻译成“除”?
生:(改正)和我一样喜欢菊花的人。
师:对啦!哪个字翻译成“和我一样”?
生:“同”。
师;写下来了吗?同学们?“同予”就是和我一样。这个“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我。
师:前面出现过吗?
生;“予谓菊”。
师;很好,在这里,“予”是什么词性?
生:名词吧?
师:“我”是名词吗?“你”、“我”“他”是名词吗?
生:哦……是代词(学生恍然大悟)。
师:是代词,写下来。“予”是一个代词。你接着说。
生:而喜欢牡丹的……老师,我这儿没翻译出来。
师:刚才好像有同学说了,回想一下。
生:喜欢牡丹的应该还有很多人。
师:好的,你坐。
师:这一遍翻译中的好多细节问题,我们就解决了。下面就请同学们重新再翻译一遍。还是两个人一起翻译。开始。
(学生开始翻译,老师巡视)
师:翻译完了吗?(学生点头)好的。我们翻译了两遍,我觉得应该没有问题了。究竟有没有问题?有问题的请举手。你们要提出问题来。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陶后鲜有闻”的“鲜”我不知道可以翻译成哪个字?
师:知道的举手。
生:“鲜”应该是“极少”的意思。
师:现在还用这个字吗?
生:鲜少。
(老师笑了笑)
师:鲜为人知。就是很少有人知道。还有问题的举手说。
【评点】文言文活动组织避免串讲。程老师这一环节对于文言文“言”的教学来讲做得很扎实,也没有串讲,问题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反复翻译疏通,犁田式地跟学生一起解决了翻译中的很多细节问题。但整个过程呈现散点式,没有拎出一两个重点的文言字词或者有特殊现象的词语强调一下,比如前一学生提出“花之隐逸者也,花之富贵者也,花之君子者也”的翻译时,老师注意到判断句的特殊现象,这时就可以强调一下这种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这样也避免了跟后一学生的反复纠缠。避免这样的散点式发现问题,可以像刘铁梅老师一样用“说句子大意”方法,分部分说,干净利落。
生:中通外直,为什么翻译成它的茎和干是直的?是通的?而不翻译成正直的品性。
师: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没有人说不能翻译成“正直的品性”。
生:同学们都翻译成“它的茎和它的干是直的”。
师:这个同学问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谁来回答?好,你来回答。
生:我觉得他应该是有两种意思。字面上的意思是说“它的茎和它的干中间是贯通的,外面是笔直的”。
师:也就是说它是空心的。
生:它的引申意思是……(老师激动地打断了他)
师:你说它叫什么?
生:引申的意思。
师:你们懂吗?同学们?(同学们说懂)写下来。引申的意思。接着讲。
生:这位同学说得对,他引申的意思就是指喜欢莲花,喜欢它这个正直的品质。根据莲花联想到这一品质。
师:莲花哪有正直的品性?它又不是人。
生:借莲花来描写君子,借物喻人。把君子比作莲花,借莲花的枝干,写出君子的正直品性。
师:那就是说在这篇文章中只有“中通外直”可以引申?
生:老师,我觉得有很多句都有引申义。
师:请一一道来。
生:“出淤泥而不染”。把“淤泥”比做污秽。在污秽中不会被污染。
师:你讲的还是可以的。请坐。(指另一生回答)
生:“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指君子有自己的品德,而不骄傲。
师:这句字面意思是什么?
生:用清水洗涤而不妖艳。
师:引申义是什么?
生:君子有非常高尚的品行,而不去彰显。
师:我觉得翻译的不错,理解的很到位。(老师高兴)还有吗?你说。(指另一名学生)
生:我认为“不蔓不枝”的意思是不去过度依赖他人,不趋炎附势,有自己的主见。
师:怎么能这样理解呢?
生:因为“不蔓不枝”的字面意思是旁边生长枝干,自己走自己的路,不被外界所干扰。
师:“蔓枝”的字面意思怎么翻译?
生:往旁边生长枝干。
师:用一个词来形容,它不往旁边什么?(学生思考)请坐,(指另一名学生),你说。
生:“不蔓不枝”就是有自己的自制力,自己应该生长在哪儿就生长在哪儿,不该疯狂生长。
师:你说的还是引申义,咱们先说它的字面意义。有一个词叫“枝枝蔓蔓”什么意思?
生:杂乱无章。
师:对,有一点乱。见过那个牵牛花,它攀着东西向上爬,互相缠绕着。枝枝蔓蔓缠绕着,是这样吗?攀附在别的东西上。(有学生举手)
师:你说。
生:不愿意依附。
师:好!
生:不当寄生虫。
师:(老师大笑)很好,请坐。我觉得咱们开始读懂这篇文章了。这非常好,当然,这枝蔓可以有另一种翻译,旁逸斜出。一个植物应该按照它原来的样子去集中生长,不要旁逸斜出。作为一个人来讲,不要有一些杂念,乱七八糟的东西,是这样吗?孩子。这四个字我们理解到了吗?文中还有没有其他引申义呀?
(学生纷纷举手)
生:还有“香远益清”这句话,字面意思是香味儿飘得越远越清幽。作者把莲花写出来,它不仅自身拥有优秀的品质,它还要把自己优秀品质向外发扬光大。
师:发扬光大,可以(老师笑),这样理解有道理,孩子,我问你,你说中国古代很久远的人,比如说孔子,屈原都经历了两千多年了,够遥远了吧?但是我们依然能感受到他们的芬芳。
生:我觉得还是他们那些优秀的品质传承了下来。
师:历史越悠久,它的味道越……
生:醇香。
师:好!
生:我想补充一下那位同学说的“出淤泥而不染”,他刚才用的“淤泥”的本义,君子不会跳泥坑吧。(老师笑)
师:很好,接着说。
生:君子不是小猪佩奇,他不会跳泥坑。(哄堂大笑)
师:那你怎么理解呢?
生:这个“淤泥”我认为是指古代官场的乱世,应该是指从乱世之中出来。
师:他所生活的那个……
生:“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台下掌声响起,老师竖起大拇指)
师:你真不简单,这是谁的话?你知道吗?
生:屈原。